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典誠

鎖定
黃典誠(1914—1993),字伯虔,筆名Dch、黃乾、wnikian等。1914年10月生,福建漳州市人。 [1]  193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系,在廈門大學任教,歷任中文系語言學教授,漢語史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他曾任廈門大學中文系語言教研組組長,校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漢語大詞典》編委會委員兼福建省《漢語大詞典》編委會顧問。擔任過中國語言學會理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會理事,中國訓詁學會、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福建史志學會顧問,福建省語言學會會長。黃典誠師承著名語言學家周辨明教授,受過近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的嚴格訓練。又師從餘謇教授學習傳統語文學。他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四十多年,在文字改革、漢語方言(尤其是閩方言)、漢語訓詁學和漢語音韻學等方面,論著不少,並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2] 
中文名
黃典誠
別    名
筆名黃乾
籍    貫
福建龍溪
出生日期
1914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
1993年6月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黃典誠人物簡歷

1914年10月20日出生於漳州。
1933年7月考入廈門大學,師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周辨明教授、餘謇教授。
1938年2月受聘於母校,時因抗戰,廈大由廈門遷往長汀。
1944年與周辨明教授合著《語言學概要》。
1945年8月升任副教授;筆譯美國賽珍珠《論中國小説》。
1954年《閩南方言和漢民族語言比較》發表於《廈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文中首提“語言對應規律”之説。
1958年為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編劇本《黃道周》。
1979年任廈門大學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教授;其後歷任廈門大學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漢語大詞典》編委之一。
1982年10月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邀請赴香港講學。
1983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特邀參加“語言現代化規劃會議”和“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講學。
1986年任博士生導師。
1988年1月撰著《訓詁學概論》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11月主編《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2年5月撰著《詩經通譯新詮》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1993年榮登“中國內地版圖書在港暢銷榜”。
1993年6月6日於廈門大學病逝。 [3] 

黃典誠學術貢獻

拼音文字的研究和推廣
在文字改革方面,黃典誠特別關注拼音文字的研究和推廣。他生長在富有拼音化傳統的閩南地區,從小就從母親那裏學會了方言拼音,讀書之前,就能用拼音寫下所説的話。他長期蒐集方言拼音史料,注意研究方言拼音化的歷史,是拼音文字的積極研究者和熱心活動家。解放初,他曾主持廈門新文字研究會,參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的制訂和推廣,開設“文字改革研究”課程,探索漢語拼音化的問題。黃典誠在文字改革方面的主要貢獻是:研究和總結漢語方言羅馬字的經驗,以此證明普通話拼音化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在《從閩南的“白話字”看出拼音文字的優點》一文裏,根據百年來閩南地區白話字實踐的經驗,提出了可資我國文字拼音化借鑑的一些意見。如實行拼音文字必須有個標準語;同音詞一點也沒問題,聲調符號恐怕一時不能廢除;字母必須有大小寫,但形體必須力求一致等。在《越南採用拼音文字的經驗》(1953年)裏,他從越南採用拼音文字成功的事實中,説明了我國文字走世界共同拼音道路的遠大前途,説明哪怕是單音詞也可實行拼音,更何況漢語已有很多的複音詞。在當時強調拼音字母必須採取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在《試論中文拼音字母的擬訂》一文裏就強調指出,必須有遠大的目光,為了科學技術,漢語拼音字母不能和拉丁字母絕緣,可以也應該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經過適當的改造和發展,使它成為為漢語服務的“民族形式字母”。他在《對修正<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意見》一文裏,倡議大膽起用j、q、x這三個賦閒無事的拉丁字母,主張用字母標調,做到一音一符悉合科學原則。在《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佈前,他主張應允許大方言區有輔助性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在《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佈後,他更主張地方方言的拼音方案應與《漢語拼音方案》取得原則上的一致。1979年5月,他在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協作會議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題為《閩南方言拼音化的傳統與經驗》的學術報告(後收在《語文現代化》1980年第1期裏),站在新的角度上全面總結閩南方言拼音化的經驗。指出:正是語音尚未統一,更需要用拼音來促進語音的統一;既要拼音,就得使用拉丁字母;文字拼音化既然先要定型,那就該參考韻書、方言,對代表點的實際語音,做一些必要的增益;拼音入門課本,以只列字母表為佳,不必更列聲韻母表,以免引起初學者眼花繚亂;應明確規定漢語拼音字母為漢語字母。這些寶貴經驗,對漢語拼音化也很有借鑑的作用。 [2] 
漢語方言研究
在漢語方言方面,黃典誠從20世紀40年代發表《漫談長汀方言》開始,一直不停歇地從事漢語方言的研究。黃典誠研究漢語方言涉及的面較廣。他的《共通語、方言及其書面化》一文,闡述了共同語與方言的關係。1954年在《語文知識》連載的《北京話》《廣府話》《客家話》和《閩南話》,是對漢語幾個重要的方言的科學分析和介紹。除了簡要説明這些方言的歷史地理概貌外,主要是運用典型材料,重點而突出地介紹了這幾個方言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的特點。這對當時人們瞭解這些方言的輪廓是很有幫助的。《閩南方言和漢民族語的比較》一文,則是方言與共同語的比較研究。作者把閩南話和漢民族共同語的語音、詞彙和語法作了較詳細的比較,並初步探討其間的對應規律。這不僅讓人們更清楚地認識閩南話與普通話各自的特點,而且對方言區語文教學,促進漢語規範化也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黃典誠在漢語方言研究的主要貢獻還是他在閩方言研究中的建樹。在這方面,他的研究成果頗多,並在理論上和方法上有創新。首先,關於福建閩方言的分區。以往的學者,只把福建閩方言分為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和以閩南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黃典誠經過調查研究,推翻了傳統的定見。早在1954年他所寫《閩南方言和漢民族語的比較》一文的“前記”裏,就提出福建閩方言應劃分為四個區,即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區,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區,以永安話為代表的閩中方言區和以廈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區。五六十年代,黃典誠參與了福建省漢語方言的調查工作,積極參加《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討論稿)一書的編寫工作。他從調查的實際材料出發,在執筆的《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一書的總論中,提出多層區分法來劃分閩方言,除了繼承早先提出的四區論外,又增加了以莆田話為代表的莆仙方言區。這樣,就把福建閩方言劃分為五個分區。這樣分區,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方法上説,與前人相比,都有明顯的突破。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語言學家》編寫組編寫,中國現代語言學家 第2分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09,第83頁
  • 2.    中國語言學會《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編寫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 第1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05,第476-478頁
  • 3.    葉寶奎,李無未編,黃典誠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10,第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