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作燊

鎖定
黃作燊,1915年8月20日-1975年6月15日,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戲劇家黃佐臨之胞弟。廣東番禺人。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創始人。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教於上海同濟大學
中文名
黃作燊
職    務
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
籍    貫
廣東番禺
出生時間
1915年8月20日
逝世日期
1975年6月15日

黃作燊個人簡介

黃作燊 黃作燊
三十年代赴英國學建築,多次遊覽歐洲大陸,曾在巴黎與著名建築師勒·柯布西結識。包豪斯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黃作燊生活閲歷

1939年畢業於倫敦建築協會學校後(School of Architectual Association),同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成為格羅比烏斯教授(Walter Gropius)的第一個中國籍研究生。在格羅比烏斯和布羅耶(Marcel Breuer)的指導下,他的學業成果豐碩。1941年學成回中國,兩年後在上海建立聖約翰大學建築系,擔任系主任,教授,時年28歲。當時,美國濱州大學(Penn State)的“Beaux-Art”是中國建築教育界的主流,作為一個新來的年輕學者,他把當時嶄新的包豪斯設計思想介紹給中國學生,不愧為現代建築在中國的先驅者。從1952至1966年,他一直擔任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副主任,教授。
1966文化大革命開始,黃作燊與家人飽受迫害,被同濟大學紅衞兵指控為國際間諜,反動學術權威等,多次被批鬥,並被隔離審查近一年。1975年病逝,享年60。1978年鄧小平復出後,同濟大學校方向黃作燊家屬道歉。1980年後,同濟大學多次發表有關黃作燊的紀念文章,包括陳從周著“懷念建築家黃作燊教授”(1982),羅小未,錢鋒著“懷念黃作燊”(2003)。

黃作燊評價

黃作燊雖然對西方現代建築理解很深,但他一向認為中國建築師不能盲目崇洋,建築師應該深刻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新建築應該延續傳統建築的美麗和壯觀,同大自然融洽為一體。與此同時,設計必須滿足人類在生活上的需要。他認為建築設計應該反映當時的時代。作為老師,他把他的學生看作自己的家人,學生在他家自由進出,博覽他從國外帶回的書籍,他帶學生們在中國各處看建築,分析樓房的優缺點和營造的可能性。他的學生們對他特有的教學法受益匪淺。作為一個愛國者,一個能理解什麼是廣大羣眾所需要的建築師,一個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影響至今仍在中國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