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任铭墨雨端砚为清代文房用具,整体尺寸高5.3厘米、长22.7厘米、宽18.3厘米,砚面呈现井字形砚堂,深雕笔划形成蓄水池,砚面天然石纹呈现墨色斑点斜向分布,形成"细雨绵延"的视觉效果而得名 [4-6]。该砚台背侧浅浮雕戴笠荷锄老翁形象,刻有黄任篆书铭文"非仙非儒,其形则。宜丘壑,带经而粗莘田任"及"困学""冻井山房"等多枚藏书印 [5-6]。经著名收藏家徐世章1954年捐赠后入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今天津博物馆),自2015年起先后在《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等专题展览中公开展出 [2] [7] [9]。
- 年 代
- 清代 [4-5]
- 尺 寸
- 5.3×22.7×18.3cm [4]
- 收藏地
-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4-5] [8]
- 捐赠人
- 徐世章 [3] [7]
- 材 质
- 端石 [4-5]
- 雕刻工艺
- 浅浮雕 [5-6]
形制特征
播报编辑
砚体采用端溪石材雕琢,整体呈长方形板式造型。砚面三分之二区域作井字砚堂设计,通过深雕技法将笔划转化为蓄墨水池,砚池边缘可见天然石髓纹理分布的墨色斑点,这些斑点呈45度斜向排列,形成"墨色细雨飘洒而下"的独特视觉效果 [4-6]。砚额处保道妹兰留原石捆店台天然石皮,巧妙利用石材享胶肌理茅牛探表现山石质感,与中部人工雕少拒琢的规整砚堂形成自然与人工的美芝只姜学对比 [8]恋腊去捉协和。
铭文篆刻
播报编辑
砚台上端镌刻周绍龙楷书铭文,左下方落"困学""冻井山房"两枚方印,印文采用阳文篆刻,印面尺寸分别为1.2×1.2厘米和1.5×1.5厘米 [5-6] [8]。砚背浅浮雕头戴斗笠、肩扛锄镐的农夫形象,人物衣褶线条采用减地浮雕技法,仅用12道深浅不一的刻痕便完整表现出麻质衣料的质感特征。农夫右侧刻黄任篆书铭文六行,内容为"非仙非儒,其形则。宜丘壑,带经而粗莘田任",落款处钤"黄任"朱文方印,印面尺寸1.8×1.8厘米 [5-6]。
流传历史
播报编辑
该砚台原为清末民初著名收藏家徐世章旧藏,1954年徐世章临终前将其毕生收藏的2000余件文物无偿捐赠国家,其中包含此砚 [3] [7]。天津市艺术博物馆(2004年与原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天津博物馆)接收后,将其列为馆藏三级文物 [2-3]。2015年12月首次公开展出时,与明曹学佺铭凌云竹节端砚、清林佶铭天成端砚共同构成展览的核心展品 [7]。
展览记录
播报编辑
2020年6月参加的"砚拓——馆藏古代砚台及拓片展",首次采用砚台本体与民国时期原拓并列展陈的方式,展出了该砚台的传拓作品 [1] [9]。2023年4月"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中,该砚作为"山水清音"单元代表展品,配合周希丁制作的砚拓,突出展示了其纹饰细节与雕刻技法 [3] [7] [9]。2025年3月至4月的同名展览中,通过"砚田题铭""山水清音""鸟啭花浓""雅士好古"等主题单元,系统阐释了该砚在中国文房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3] [9]。
艺术价值
播报编辑
砚侧所刻"石髓"篆书二字,单字尺寸3×3厘米,采用双钩阴刻技法,笔划转折处保留凿刻痕迹,体现清代文人砚追求"金石趣味"的审美取向。砚背老翁形象与"带经而粗"铭文相呼应,暗含"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这种将绘画构图与文学意境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代表了清代文人砚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5-6] [8]。现存79幅民国时期制作的砚拓中,该砚拓片因完整保留了铭文细节与纹饰肌理,被学术界视为研究晚清砚台传拓技艺的标本式资料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