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仕聰

鎖定
黃仕聰(1914~1945),又名黃波, 號紹宗, 高明更樓鎮平塘村人。1933年在高明縣立第三小學畢業後參加“力社”。1936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高明縣抗日自衞團統率委員會工作,領導明城地區愛國青年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9年冬, 任中共高明縣更樓區委書記。1942年秋收時, 黃仕聰、陳定領導合水小洞、更樓平塘佃耕、清平堡、鰲雲書院公嘗田的佃户,開展抗租反奪佃鬥爭。鬥爭堅持了3年,打擊了土豪劣紳的氣焰。1944年秋, 高明人民在中共領導下爆發“倒鍾”運動,他被推選為聯防大隊長、攻城總指揮。“倒鍾”後, 高明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成立,他任大隊長。1945年1月, 高明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他任團長。10月, 部隊轉移, 因患病,不能隨部隊長途行軍打仗,經組織批准,帶領警衞員從新興回高明隱蔽。25日晚,因天黑迷路,與警衞走散,誤進敵營。26日早晨,在新興縣森村被當地反動自衞隊捉住,被解送江門敵六十四軍司令部。敵軍軍長張馳親自審問,軟硬兼施,終不能使他就範。12月13日,在江門被殺害,年僅31歲。 [1] 
中文名
黃仕聰
出生日期
1914年8月9日 [2] 
逝世日期
1945年12月13日 [1] 
出生地
佛山市高明區

黃仕聰人物生平

黃仕聰,又名黃波,號紹宗,佛山市高明區更合鎮平塘村人。1914年8月9日出生於一個農村的勞動家庭,父親是個勤勞樸實的木匠,母親是位温順沉靜的賢淑婦女。
黃仕聰少時在鄉間私塾讀書。他聰明好學,性情豪爽,喜歡結交朋友。1931年,黃仕聰到高明縣立第三小學校(簡稱“三小”)讀書。該校由國民黨左派、著名革命人士陳汝棠在合水圩創辦並自任校長,聘請了一批思想進步、熱心新文化教育事業的青年知識分子以及一些共產黨員任教師,實行新文化教育,向學生傳播民主主義、愛國主義思想,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啓蒙,組織學生開展反封建勢力的鬥爭,黃仕聰在學期間受到了該校進步教師的教育和影響,參加了反封建勢力鬥爭的活動。他追求進步,閲讀了大量的進步刊物,思想受到很大啓發,逐步認識了一些革命道理。
1933年夏,黃仕聰三小畢業後,參加了青年革命團體“力社”,投身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活動。在共產黨員陳勉恕、李守純陳殿釗的培養教育下,成長為力社的骨幹分子和抗日救國運動的積極宣傳者和組織者。1936年8月,陳勉恕等在力社骨幹中培養和發展了一批黨員,恢復了高明地方黨組織,成立中共三小支部(10月改建為中共西江工作委員會)。黃仕聰就在此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黃仕聰和力社的骨幹一-起,組織了“乳虎醒獅團”、“滄江話劇團"和“轟轟體育團”,深人全縣各地宣傳演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號召人民羣眾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同時,他們還組織師生利用假日串親戚、訪朋友,到“男仔屋”、“女仔屋”(未婚男女青年聚宿的地方)和農村夜校上課,講抗日救國道理。1938年春,高明縣民眾抗日自衞團統率委員會成立,黃仕聰在黨組織安排下,參加了這個委員會的工作,他利用這個合法身份,在明城地區領導青年羣眾開展抗日救國活動,號召青年請纓殺敵,培養中共黨員,發展抗日武裝。
1939年8月間,黃仕聰參加了縣委在小洞舉辦的兩期黨員訓練班,學習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是年冬,黃仕聰任中共高明縣更樓區委書記,旋被派往東江抗日遊擊區幹訓班受訓。在訓期間,他參加了敵後武裝鬥爭,不但學到了軍事知識,而且經受了艱苦的游擊戰爭的鍛鍊。
1940年7月,幹訓班結束,黃仕聰從東江回到高明,又投身到新的鬥爭中。
1942年秋收前,把持更樓地區8百多畝公嘗田的地主劣紳,在國民黨當局支持下,宣佈要實行地租“三改",即把原來臨田議租、上門收租、交濕租谷改為定租、送租、交幹租谷,並聲稱“抗租者奪佃耕權"。為保護農民利益,黃仕聰秘密召開佃耕農會議,發動抗租鬥爭。平塘、小洞的佃農推選黃仕聰陳定(共產黨員)為代表,負責同地主豪紳交涉。由於仕聰是抗租的組織者,還多次帶領農民代表到更樓區公所説理,駁得地方當權派曾襄廷及縣府派來的稽徵處主任姚某理屈詞窮,令反動階級恨之人骨,因此,他們竟公然出動軍警包圍平塘村,要捉拿黃仕聰。仕聰並沒因此而被嚇倒,相反,更加堅定不移地領導農民鬥爭到底。之後,黃仕聰發動佃農採取“推、拖延、誤”的辦法,使田租“三改”始終未能得逞。後來,稽徵處主任親自帶領鄉丁武裝到小洞強令執行“三改”和收租,被當地農民轟跑,從此不敢下鄉收租。在黃仕聰等的領導下,更樓抗租鬥爭整整堅持了三年。
1944年秋,日軍為打通湘桂線,沿西江向粵中和廣西進犯,進抵鶴山,逼近高明。國民黨高明縣長鍾歧聞訊,星夜沿滄江上游逃遁。日軍進犯高明時,強拉民佚,姦淫擄掠,殺戮無辜。在此嚴重形勢下,中共高明縣地方黨組織決定發動羣眾,武裝保衞家鄉。黃仕聰與黃之錦、陳勵生等共產黨員被派到更樓、合水、平塘、小洞、瑤村一帶,動員和組織羣眾,收集各村武器,組織武裝。在此兵荒馬亂之際,縣長鍾歧手下一個班的自衞隊10多人攜帶着10多支步槍逃到更樓利村後山隱蔽,黃仕聰探知後,即派人與其取得聯繫,經仕聰的説服教育,給川資遣散了該自衞隊,並收繳了槍支10餘支、子彈百發,配備了平塘民兵,為爾後平塘民兵帶槍參加倒鍾起義以至參加抗日遊擊隊創造了條件。為解決抗日隊伍給養和羣眾生活困難,黃仕聰和黃之錦、陳勵生、葉衍基等地方黨骨幹,發動羣眾打開平塘、蛇塘、澤河等地國民黨縣政府名下的10多個糧倉,共得糧谷10多萬斤。同時,他們組織人力將老弱婦孺、耕牛、物資等轉移疏散,深得羣眾擁護。
日軍離境後,縣長鍾歧回到縣城,即派軍隊進行“清鄉”、“清奸”,逼令各村交回槍支、稻穀,用鉅款賠償“損失”,從而激起了民憤。駐高明的中共粵中副特派員鄭錦波和高明縣地方黨組織決定因勢利導,組織羣眾,舉行武裝起義,以推翻鍾歧的反動統治。黃仕聰、黃之錦和陳勵生等共產黨員,馬上深人各村,向羣眾揭露鍾歧的暴行,指出只有組織起來進行堅決鬥爭,打倒鍾歧,才有活路。廣大羣眾經過動員,鼓舞了鬥爭的勇氣和決心。黃仕聰他們又通過各種社會關係,團結爭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組成“倒鍾"統一戰線。10月16日,由高明地下黨策劃組建了有各方面代表參加的“倒鍾委員會"(公開稱“高明二區聯防委員會”),併成立 了聯防大隊,黃仕聰擔任副大隊長。
10月23日下午,高明縣一、二、三區的起義武裝農民以及剛回到人民懷抱的原國民黨西江江防司令部江防掩護大隊第三中隊官兵,共3千餘人彙集新圩,準備攻打縣城。黃仕聰被推舉為攻城總指揮。
24日早上8時許,各起義隊伍嚮明城進發,沿途羣眾紛紛加入起義行列,匯成了一支萬人起義大軍。他們進至明城外圍後,立即按原定部署,分四路圍攻明城。
黃仕聰率領的一路隊伍,在白鶴村前的開闊地帶經過激戰後,開始涉水過河,突然遭到埋伏在對岸竹林裏的敵人機槍掃射,衝在前面的幾名戰士中彈負傷。黃仕聰見狀,馬上命令土炮隊還擊敵人。只聽得“轟隆”幾聲巨響,敵人的機槍立即被炸啞了。霎時,黃仕聰率隊強行渡河登岸,迅速衝進竹林,擊潰了敵人,乘勝追擊,衝向明城。與此同時,其餘三路起義大軍也擊潰了外圍守敵,向縣城發起總攻擊。
當天下午2時,部分起義隊伍沖人縣府,鍾歧見大勢已去,在3百餘警兵簇擁下倉皇逃命。下午5時,起義軍在縣城文昌塔下勝利會師,放火燒燬了縣府的徵丁冊、田賦冊,並打開監牢,救出了關在裏面的幾十名革命同志和羣眾。
次日凌晨,起義軍再次興師討伐跪縮在烏石崗一帶的鐘歧殘敵。多年騎在高明人民頭上的反動縣長鍾歧徹底垮台了。黃仕聰為這場威震南粵的人民武裝起義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倒鍾”勝利後,高明縣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1944年11月10日,高明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在更樓忠義祠宣告成立,黃仕聰為大隊長,鄭錦波為政委。這支游擊隊於1945年1月20日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三團,團長黃仕聰,政委鄭錦波(後陳旺)。
1945年1月1日,國民黨64軍158師的“王牌”473團糾合地方反動團隊共千餘人由新興縣向皂幕山抗日根據地進犯。
經幾次戰鬥後,部隊在山頂召開團級幹部緊急會議,決定三團向高明屏山柴塘方向撤退。5月12日拂曉,三團到達龍潭坑掩蔽,當日下午被國民黨158師473團及自衞隊共700餘人包圍。三團馬上做出部署,第二中隊佔領左側高峯,掩護非戰鬥人員撤退;第三中隊則由黃仕聰親自指揮在山口擋住敵人。這個中隊經過頑強戰鬥,傷亡較大,最後只剩下黃仕聰以及幾個戰士被困在山坑裏,至人夜才突出重圍和二中隊會合。
龍潭坑突圍後,三團向老香山轉移,退經鹿湖山時,再與國民黨遭遇。
三團的兩路轉移部隊,先後到達了老香山根據地。經過這幾次連續戰鬥,三團與司令部暫時失去了聯繫,受到了不少損失,團政委陳旺也犧牲了,而且全團彈少糧缺,面臨着重重困難。為渡過這一-難關,黃仕聰與其他幹部研究,作出繼續在老香山堅持,一面設法尋找失散、分散隱蔽的同志歸隊,進行休整,一面與地方黨組織商量如何發動羣眾自救和支援部隊的決策。在此期間,黃仕聰經常與戰士談心,向他們闡明全國抗戰的有利形勢,分析本地區的鬥爭情況,堅定大家的鬥志和信心。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挑起了全面內戰。1945年10月,黃仕聰帶領三團衝出了敵人的重重封鎖,離開老香山,與二團會師,向雲霧山根據地轉移。
當時,黃仕聰患了肝病和腳疾,不能隨部隊長途行軍打仗,經組織批准,他帶領警衞員和幾個手槍組員從新興縣南路撤回高明掩蔽。10月25日晚,黃仕聰等行至新興縣東成,因天太黑,情況不明,誤人敵營,察覺後急退時與其他同志分散,失去聯繫。翌日晨在新興森村被當地反動自衞隊捉住,押送駐在該村附近的國民黨156師,再被轉解往江門國民黨64軍司令部。
黃仕聰被押到江門後,國民黨64軍軍長張弛親自審訊,軟硬兼施,黃仕聰始終堅貞不屈。見黃仕聰不屈服,國民黨反動派又使出卑鄙的手段,以黃仕聰的名義,偽造了一份《自白書》,刊登在江門國民黨的報紙上,以為這樣便可動搖黃仕聰的革命意志。但這一手又失靈了。無論怎樣軟硬兼施,都未能使黃仕聰屈服。
1945年12月13日,黃仕聰英勇就義,年僅31歲。 [2] 

黃仕聰後世紀念

1959年,高明縣人民政府決定修建黃仕聰烈士紀念碑,選址更樓鎮平塘村前的小山。半山建有紀念亭,亭中懸掛有林鏘雲書“垂示後人”木匾。紀念碑矗立山頂,高7米,碑正面書“革命烈士黃仕聰同志紀念碑”,背面鐫刻黃仕聰革命事略。 [1] 
參考資料
  • 1.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廣東革命史蹟通覽,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09,第228-229頁
  • 2.    佛山市高明區檔案局、佛山市高明區委黨史研究室、佛山市高明區地方誌辦公室編,高明人物,羊城晚報出版社,2015.09,第5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