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風村

(湖南省汝城縣下轄村)

鎖定
湖南省汝城縣麻風村坐落在大坪鎮海拔1200多米的烏泥洞,又稱“無人洞”,距縣城25公里,四面環山,呈盤形窪地,遠避河流及交通要道,與外界自然隔離。麻風村歸屬於汝城縣衞生局,直接由汝城縣皮膚病性病防治所(原名為汝城縣麻風村管理所)管理。1954年4月開始收治麻風病人,至2006年底累計發現和收治二十個縣(市、區)的麻風病人750例。
中文名
麻風村
歸    屬
汝城縣衞生局
自然環境
山高、霧多、濕度大
地    點
大坪鎮海拔1200多米的烏泥洞
收    治
750例
行政級別

麻風村基本情況

麻風村 麻風村
麻風村山高、霧多、濕度大,自然條件惡劣。村內居住病人及病人子女66人(現入村2人)。他們受病魔的摧殘,絕大多數病人喪失了勞動能力,有少部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唯有靠政府和社會救濟度日。
麻風村不通公路。自建村以來與外界聯繫全靠一條山間小道,醫務人員為病人診療治病需步行三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麻風村,病人的一切生活用品、治療藥品等均需肩挑手提,若遇病重或殘疾嚴重的病人入村,則需請民工用擔架抬着上山……

麻風村居住情況

麻風村房屋大多屬20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土木結構房,建造質量差,且年久失修,又多次遭到自然災害的侵襲,現已倒塌房屋三分之一,餘下的房屋也棟樑腐朽,瓦片破碎。一旦颳風下雨,雨點就順着破碎的梁瓦往下落,外面大雨傾盆,房內雨點不斷,已成了不堪一擊的危房。2009年,危房也不夠66例住村病人住房,病人的牀、灶等都擠在一間約20平方米的平房裏,給病人的治療、康復、生活等帶來很大困難和安全隱患。

麻風村醫療情況

麻風村 麻風村
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採用西藥(硫尿類和碸類藥物)與中藥相結合治療。1983年開始聯合化療,其聯療藥物由中國南京麻風防治中心按新發病例的療程計劃供應,由麻防專業人員發放到病人手中,其監服藥物必須做到“送藥到手,看服到口,吞下再走”。但其輔助治療藥品、檢測試劑及其它疾病的治療藥品則需各級財政解決。我縣屬國家級貧困縣,歷年財政預算病人醫藥專項經費為2—3萬元。2009年,村內有麻風病人及子女66人,每人每年醫藥費450餘元,每人每天僅1.2元,對勾手、吊足、足底潰瘍或雙目失明的病人來説,這點醫藥費少得可憐。再者,我所2009年只具備常規治療麻風病人的藥品及器械,對麻風畸殘康復,如矯形手術、安裝假肢、潰瘍擴創等,由於經費不足,技術力量薄弱,器械設備陳舊落後而無法開展。

麻風村生活情況

麻風村建村以來,計劃經濟年代由國家按計劃供應糧、油、豬肉、白糖、豆、布票等,進入市場經濟後取消了計劃供給,病人的生活費由汝城縣民政局下拔解決,麻風病人生活費從每人每月27元逐漸達到60元、80元不等。1999年7月我縣將病人生活費納入了城鎮低保,達到每人每月104元,每人每月平均達到200元,每人每天有6.67元的生活標準,基本解決了病人的温飽問題。但對一個被病魔纏身、長期需要營養而又喪失勞動能力的畸殘病人,他們的柴、米、油、鹽、衣、被、口糧等一切生活物質的運輸費都在其中,這200元還遠遠滿足不了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縣皮防所通過竭力呼籲各部門、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的關注、支持和幫助,為病人捐衣被、送鞋襪以及訪貧問苦等,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

麻風村困境

麻風村住房條件

麻風村所居住的房屋全部都是20世紀50~60年代建造的土木結構平房,室內陰暗潮濕,病人吃、喝、拉、住都擠於一室,房屋早已成危房,很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必須新建麻風病人住房,按每人25平方米(一房一廚一衞生間),外加活動室、治療室,按當地建築造價每平方米500元計算,約需經費75萬元。在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社會團體(佛教、基督教等)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助下,已建及在建病人住房375平方米,將解決15人的住房問題。其餘的1125平方米的資金還無處籌集。

麻風村生活費

住村的麻風病人大多屬於20世紀50~60年代入村的麻風治癒康復者,被病魔摧殘得面目全非,肢體殘缺不全,使他們無家可歸或有家不能歸。他們大多數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且生活都難以自理,每人每月200元的低保,對一個長期需要營養而又喪失勞動能力的畸殘病人來説,只能解決其温飽問題,不能滿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些住村病人為了增加收入,帶着傷殘勞動,造成手足潰瘍長期不愈或癌變,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迫切需要改善生活水平。

麻風村醫藥費

住村病人中絕大多數為Ⅱ、Ⅲ級畸殘的老弱病殘病人,年齡最大的80多歲,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隨着年齡的增長,各種合併症相繼發生,特別是麻風潰瘍,約佔90℅的病例,治療難度大且費用較高。我縣歷年的財政預算拔款為2—3萬元,每人每年僅450元醫療費,縣皮防所也無力承擔這些治療費用,造成病人病情加重,甚至由於治療不及時,發生癌變,迫切需要資金來解決。

麻風村公路

2005年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高度重視下,各有關部門、社團組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在美國魏牧師等國際友人的支助下,一條通往麻風村的公路構思大膽形成,並予以實施。當年6月縣交通局完成了野外測量及施工設計,9月18日公路破土動工,2007年元月順利通車,全程11.95公里,從此烏泥洞麻風村結束了長達53年肩挑手提的歷史。但由於建設項目資金嚴重不足,為使麻風村公路全線貫通,早日解決麻風村這一特殊弱勢羣體的實際問題,公路分二段完成。起點段為7公里,按項目建設要求,路基寬4.5米,路面寬3.5米,為泥結碎石路面;終點段4.95公里為簡易公路,路基寬3.5米,路面寬2.5米。公路全程為泥石水溝,簡易涵洞,無一處擋土牆及護坡等防護設施,而且坡長路陡,彎急。基於上述情況,很易造成鬆弛的路基塌陷,路面山體塌方,水溝堵塞等。2007年“8"19”聖帕洪災,這條公路受損嚴重,直接經濟損失達10萬餘元。若要保持麻風村公路通暢,真正改善麻風村醫護條件和病人的生活條件,則終點段4.95公里的路基急需擴寬,水溝、必要的擋土牆及防護坡急需擴建,水毀路段急需修復,還需大量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