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綠竹

鎖定
大綠竹(學名:Bambusa grandis (Q. H. Dai & X. L. Tao) Ohrnb.)是禾本科、簕竹屬的多年生常綠植物, [5]  竿直立;株梢端作弓形下彎,其下部通常略腫大,被稀疏脱落性針狀刺毛;節處略隆起,均有竿芽;莖竿芽紫色,三角狀圓錐形,被灰色短柔毛;葉末級小枝具6-10葉,被易落的粗硬短毛;葉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花在花枝每節上單生或簇生,紫色;果實未見。 [3] 
大綠竹,原產地廣西柳州及南寧,分佈於柳州、來賓,常見於河流兩岸、村邊路旁,引種至廣西南部;適生於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喜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壤土和沙壤土,要求年平均氣温20℃; [5]  繁殖方式可母竹移植、栽培種植。 [6] 
大綠竹稈高大,竹材堅硬,可作建築的樑柱、引水管以及編扎竹排; [6]  筍材產量高,筍肉嫩而厚,可鮮吃或加工成酸筍、筍乾、罐頭等;竹材是較好的造紙材料。 [7] 
中文名
大綠竹
拉丁學名
Bambusa grandis (Q. H. Dai & X. L. Tao) Ohrnb. [4] 
植物界
木蘭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簕竹屬
大綠竹
分佈區域
中國廣西

大綠竹形態特徵

竿直立,高10-15米,直徑8-10釐米,梢端作弓形下彎,節間長30-40釐米,其下部通常略腫大,被稀疏脱落性針狀刺毛;第四節間的竿壁厚2-2.5釐米;節處略隆起,均有竿芽。籜鞘脱落性,頂端狹窄,兩肩廣圓,背面幼時被有深褐色刺毛,後毛脱落而變無毛;籜耳窄長,線形,多少有些外翻;籜舌高3-5毫米,邊緣呈細齒狀,兩側向上延伸各形成1三角形的小尖頭;籜片直立或外翻,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兩側向內緊收窄,背面無毛,腹面生有向上的粗硬毛。
竿每節簇生多枝,主枝甚粗長。末級小枝具6-10葉,葉鞘長8-12釐米,被易落的粗硬短毛;葉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葉舌高1-1.5毫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釐米,寬3-5釐米,兩面均無毛,次脈8或9對,小橫脈在葉片下表面明顯存在;葉柄長約3毫米。假小穗在花枝每節上單生或簇生,紫色,長卵形,長1.5-2釐米,先端尖,兩側扁;小穗含成熟小花4-8朵,頂端小花有時不孕;小穗軸節間長2毫米,中空,被白色微毛;穎1片,寬卵形,邊緣的上部生纖毛而下部則無毛;外稃寬卵形,長1-1.2釐米,邊緣生纖毛;內稃較其外稃甚窄,無毛,頂端鈍,背部2脊間寬2-3毫米,並具2或3脈,脊上及頂端生纖毛;鱗被3,近相等,扇狀兼倒卵形,先端及邊緣均生有長纖毛;花葯長6毫米,頂端具小尖頭;子房倒卵形,上部被小刺毛,花柱長,亦被小刺毛,柱頭單一,大波浪狀折曲的帚刷狀。果實不詳。 [1] 

大綠竹產地生境

大綠竹,原產地廣西柳州及南寧,分佈於柳州、來賓,常見於河流兩岸、村邊路旁,引種至廣西南部;適生於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喜深厚、肥沃、疏鬆、濕潤的壤土和沙壤土,要求年平均氣温20℃; [5] 

大綠竹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可母竹移植、栽培種植。 [6] 

大綠竹栽培技術

大綠竹選地整地

選擇石山地區土層較厚、濕潤的壤土或砂壤土作造林地,如山坡中下部、房前屋後等,冬季挖好種植穴,穴的規格應根據石山區土壤分佈、厚度等實際情況而定,通常要求長50釐米、寬50釐米、深30釐米,造林前下足基肥,常用廄肥、綠肥等,每穴施20-30千克,若再混合復混肥1千克、磷肥1千克,可促進母竹早生根,早發筍,造林效果更好。基肥必須與土拌勻,才可定植。 [2] 

大綠竹竹林管理

除草鬆土:新造幼林當年和第2年,竹林尚未鬱閉,林內雜草容易生長,每年要除草鬆土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種於窪地的竹林可全面鬆土,種植於石山中下坡的可坎狀進行;成林後每年6-10月鋤草,將鋤倒的雜草鋪在竹叢基部,既呵遮蔭保濕,腐爛後又可作肥料用。成林深翻鬆土1-2年1次,時間在12月至翌年2月,鬆土既可改良土壤,又可防止害蟲在土裏越冬。鬆土深度15-20釐米。 [2] 
抗旱:石山區土層厚薄不一,保水性差,土壤較土山更易乾旱。為促進竹叢發筍,有條件的地方,在雨季未到前,每1-2周淋水1次。在6-10月,出筍季節,若遇6-7天不下雨,應及時淋水,保持土壤濕潤。 [2] 
施肥:大綠竹生長快,產量高,吸收土壤養分多,要通過施肥及時補充營養物質,才能保證竹林正常生長。速效性化肥在5-10月出筍期施放。依據少量多次的原則,幼林每年可施4-8次,每30-45天施1次,根據林地土壤肥瘠、竹叢大小和竹材採伐量,每次每叢施尿素或碳氨0.1-0.3千克。筍用成林施肥可結合採筍作業,每次在採筍留下的筍穴內施尿素或碳氨0.1千克,既可及時補充竹叢消耗的養分,又不因為一次施肥過多,竹叢吸收不完而造成浪費。材用成林若不採筍,也應每年施肥1-2次。出筍期施肥對增加筍產量和提高竹材質量非常重要,要特別注意與水灌溉或降水相結合,如果土壤乾燥,竹子吸收養分能力降低,施肥效果無法發揮。施放農家肥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在石山區應大力提倡。冬季結合鬆土工作施放農家肥,每叢20-30千克。施肥時距竹叢30cm開環狀溝,施肥後蓋土。 [2] 
扒曬與培土:在石山區窪地、平緩坡地種植的筍用林,每年3-4月,將在竹叢蔸部周圍的泥土扒開,露出筍芽,曝曬15-20天,以提高温度,促進筍芽早萌動,同時也便於施肥。4-5月,重新培土。培土能保持竹筍幼嫩,延長竹筍細胞分櫱時期,竹筍個體增大,從而提高筍材產量和質量。 [2] 
覆蓋促筍:結合撫育,將雜草、竹葉等覆於竹叢根莖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在秋冬季節覆蓋厚20-30釐米的玉米秸稈、碎稻草等易腐爛發酵的有機物質,通過增温保濕促進竹鞭多發筍、早出筍。 [2] 

大綠竹護筍養竹

大綠竹出筍期為5-10月,5-6月為出筍初期,7-8月為盛期,9-10月為末期。為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材產量,於出筍期間嚴禁閒人及牲畜進入林內破壞,並注意筍期害蟲防治,及時挖掉不能成竹的退筍。大綠竹出筍初期和盛期(5-8月)的竹筍佔當年出筍總量的85%以上,筍體粗壯,成竹質量好,材用林應儘量留養,後期生長的竹筍數量少,細弱,成竹質量差,可挖取食用。筍用竹林為增加筍產量,初期和盛期的竹筍要全部挖取,留養母竹應在9月初進行,每叢選留粗壯新竹3-6株,新竹在竹叢中應分佈均勻。每年冬季,每叢留選4-6株枝葉茂盛的2年生竹株,將其餘老竹砍伐利用。 [2] 

大綠竹病蟲防治

石山竹林病蟲害,主要是竹大象蟲(Cyrtotrachelus longimabus)、長足大象蟲(C.buqueti),蛀食竹筍和嫩竹。對危害嚴重的用材林,出筍前後,林地噴灑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80%敵百蟲晶體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出筍前噴1次,出筍後每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出筍時在竹腔注射氧化樂果原液,每稈1-2毫升。但食用筍出筍後不宜噴灑化學農藥。 [2] 

大綠竹主要價值

大綠竹經濟

大綠竹稈高大,竹材堅硬,可作建築的樑柱、引水管以及編扎竹排; [6]  竹材是較好的造紙材料。 [7] 

大綠竹食用

筍材產量高,筍肉嫩而厚,可鮮吃或加工成酸筍、筍乾、罐頭等。 [7] 
參考資料
  • 1.    大綠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梁瑞龍,黃開勇主編,廣西熱帶岩溶區林業可持續發展技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1,第119-122頁
  • 3.    大綠竹 Bambusa grand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4.    大綠竹 Bambusa grand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5]
  • 5.    馬錦林,梁瑞龍主編,廣西林木種質資源圖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123頁
  • 6.    劉與明,黃全能主編,園林植物1000種,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第473頁
  • 7.    龐正轟主編;戴慶輝等編寫,廣西主要樹種造林技術,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第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