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秋

鎖定
麻秋(?~350年),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羯族 [1] 十六國時期後趙名將。
麻秋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收降氐族首領苻洪,打敗鮮卑段部首領段遼,官拜徵東將軍。迎接段遼投降,為前燕太原王慕容恪所敗,戰後被後趙武帝石虎罷官奪爵。後出任涼州刺史,統兵攻打前涼,陸續擊敗前涼將領車濟宋矩、張瑁等人,但終敗於名將謝艾之手。
永和六年(350年),麻秋率軍攻打王朗,勝利後班師回鄴,途中被前秦文桓帝苻雄擊敗並生擒,出任軍師將軍。設宴毒害惠武帝苻洪,最終為景明帝苻健所殺。 [2] 
所處時代
東晉十六國
民族族羣
羯族
逝世日期
350年
主要成就
打敗氐族首領苻洪,打敗鮮卑段部首領段遼
本    名
麻秋
籍    貫
幷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官    職
徵東將軍、涼州刺史
所屬國家
後趙

麻秋人物生平

麻秋征戰段遼

麻秋初任將軍。咸和八年(333年)十月,後趙派麻秋討伐氐族首領蒲洪(苻洪)。蒲洪率二萬户投降後趙石虎,石虎拜苻洪為光烈將軍、護氐校尉。 [3] 
鹹康元年(334年),石虎廢黜後趙皇帝石弘,自立為帝。鹹康四年(338年)三月,鮮卑段部首領段遼的左右長史劉羣、盧諶、崔悦等人向石虎請降。石虎派麻秋與將軍郭太率領二萬輕騎兵追襲段遼,在密雲山抓獲段遼的母親、妻子,斬首三千人。段遼單騎逃往險要之地,派其子段乞特真向後趙奉呈上表、獻上名馬。 [4-5] 
鹹康四年(338年)十二月,段遼從密雲山派使者向後趙請求投降;不久,段遼反悔,重新派使者到前燕請求投降。石虎派時任徵東將軍的麻秋率領三萬士眾迎接段遼投降,敕令麻秋説:“受降如同迎敵,不能輕視!”因為尚書左丞陽裕是段遼的舊臣,便讓他擔任麻秋的司馬。 [6]  前燕主慕容皝親自率領各將領迎接段遼,段遼秘密和前燕謀劃打敗後趙軍隊。慕容皝派慕容恪在密雲山埋伏七千精鋭騎兵,在三藏口大敗麻秋的軍隊,死亡人數達十分之六七。麻秋徒步逃脱,陽裕被前燕擒獲。 [7]  石虎得知麻秋戰敗,大為惱怒,革除麻秋的官職和爵位。 [8-9] 

麻秋征戰前涼

後來,麻秋被任命為涼州刺史。永和二年(346年),石虎派麻秋攻打前涼。 [10]  麻秋和將軍孫伏都攻打前涼的金城。金城太守張衝準備投降後趙,前涼人心十分震驚恐懼。前涼國君張重華出動境內全部兵力抵禦後趙。張重華命徵南將軍裴恆屯兵廣武,抵禦後趙。 [11]  裴恆在廣武修築壁壘,想用持久戰把後趙軍拖垮。 [12]  張重華採納涼州司馬張耽的建議,派中堅將軍謝艾率領步兵、騎兵五千人攻打麻秋。謝艾進軍與趙軍交戰,大敗趙軍,斬首五千多人。 [13] 
不久,麻秋攻克金城。金城縣令車濟不肯投降,自殺而死。麻秋攻打大夏,前涼護軍梁式拘捕太守宋晏,舉城投降以響應麻秋。麻秋派遣宋晏帶着書信去勸誘宛戍都尉宋矩前來投降。宋矩説:“作為人主的臣下,既然不能成就功業,只有為氣節而死了。”於是,先把妻兒殺掉,然後自刎而死。麻秋認為這些人都是義士,便為他們收屍安葬。 [14] 
永和三年(347年)四月,麻秋攻打前涼的枹罕。晉昌太守郎坦認為枹罕城大難以防守,打算放棄外城。武成太守張悛説:“放棄外城,就會動搖眾心,大事也就完了。”寧戎校尉張琚聽從張悛的話,固守城池。麻秋率領八萬兵眾將護城河包圍,雲梯地道,各路俱進,城中的士兵頑強抵抗,麻秋的兵眾死傷數萬。石虎又派將領劉渾等人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人與麻秋會合。郎坦痛恨張悛不採納自己的意見,讓軍士李嘉悄悄地帶領一千多趙軍登上城牆。張琚督促眾將領奮力戰鬥,殺死了二百多人,趙軍這才後退。張琚焚燒趙軍進攻的器械,麻秋退守大夏。 [15-16] 
石虎任命中書監石寧為徵西將軍,率領幷州、司州的軍隊二萬多人作為麻秋的後繼部隊。前涼將領宋秦等人率領二萬多户人家向後趙投降。張重華任命謝艾為使持節、軍師將軍,率領步騎兵三萬人進軍臨河。謝艾乘着輕車,戴着白色便帽,擊鼓前進。麻秋遠遠望見,憤怒地説:“謝艾是年輕書生,如此穿着,這是輕視我。”於是就命令裝備黑色矛的三千龍驤兵馳馬攻打他,跟隨在謝艾周圍的人大為驚憂。有人勸謝艾應該騎馬作戰,謝艾不聽,下車坐在交椅上,指揮部署,趙軍以為有伏兵,因害怕不敢再前進。謝艾別將張瑁率兵從小路截斷趙軍的後路,後趙軍兵退,謝艾乘勢進攻,大敗趙軍,斬殺後趙將領杜勳、汲魚及其兵眾一萬三千多人,麻秋單身匹馬逃奔大夏。 [17-18] 
永和三年(347年)五月,麻秋和石寧又率領十二萬兵眾進軍駐紮在黃河以南,劉寧、王擢攻略晉興、廣武、武街,直至曲柳。張重華讓將軍牛旋抵抗他們,後退固守枹罕,姑臧城內大為震恐。張重華打算親自出徵抵抗趙軍,但被謝艾、索遐所勸阻,於是,張重華任命謝艾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行衞將軍職,任命索遐為軍正將軍,率領二萬步兵、騎兵抵抗後趙軍。前涼別將楊康在沙阜打敗劉寧,劉寧後退駐紮在金城。 [19] 
永和三年(347年)七月,石虎派徵西將軍孫伏都、將軍劉渾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人與麻秋的軍隊會合,長驅直入,渡過黃河攻打前涼,屯軍長最。八月初三日,謝艾進軍攻打麻秋。麻秋大敗,逃回金城。 [20-21]  九月,麻秋攻打前涼將領張瑁,將其打敗,斬首三千多人。枹罕護軍李逵率領七千兵眾投降後趙,自黃河以南,氐族、羌族全都歸附後趙。 [22] 
永和五年(349年)四月,石虎病死。九月,東晉將領司馬勳率兵攻克後趙的長城戍,在懸鈎設置營壘,離長安二百里。當時,司馬勳共有三十多座營壘,五萬兵眾。於是,後趙樂平王石苞放棄攻打鄴城的圖謀,派麻秋與姚國等統領士兵抵抗司馬勳。後趙皇帝石遵派車騎將軍王朗率領二萬精鋭騎兵,以討伐司馬勳為名,順勢劫持石苞送到鄴城。司馬勳手下兵力不足,由於害怕王朗的精鋭騎兵,不敢繼續前進。十月,司馬勳放棄懸鈎,回到梁州。 [23] 
永和六年(350年)正月,麻秋和王朗從長安奔赴洛陽。麻秋按照當時把持朝政的武德王石閔(冉閔)書信中的命令,殺死王朗部隊千餘名胡人。王朗投奔襄國。麻秋率領兵眾要返回鄴城。苻洪派兒子龍驤將軍苻雄迎頭攻擊,擊敗並俘獲麻秋,苻洪任命他為軍師將軍。 [24-25] 
永和六年(350年)閏正月,冉閔廢黜並殺死後趙皇帝石鑑,在鄴城自立為帝,建立冉魏政權。後趙新興王石祗在襄國稱帝,與冉閔相持對立。三月,麻秋勸苻洪説:“冉閔、石祗正在相持對峙,中原之亂難以平定。您不如先攻取關中,等到大業的根基穩固以後,再東進爭奪天下,到那時誰敢與您為敵。”苻洪深以為然。此後不久,麻秋利用宴請的機會毒死了苻洪,想要吞併苻洪的兵眾。苻洪世子苻健捉拿了麻秋,並把他殺死。 [2]  [26] 

麻秋軼事典故

太平廣記》有記載:“後趙石勒將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性虓險鴆毒。有兒啼,母輒恐之麻胡來,啼聲絕。至今以為故事。”(出《朝野僉載》)。 [1]  查閲《晉書》關於石虎和麻秋君臣的記載,確實如此。今晉西北地區亦有母使用麻秋嚇唬小孩。

麻秋史籍記載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 [27]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28] 
資治通鑑·卷九十五》 [29]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 [30]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 [31]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 [32]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十七·酷暴一》 [1] 
參考資料
  • 1.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六十七·酷暴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8-07-02]
  • 2.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秋説洪西都長安,洪深然之。既而秋因宴鴆洪,將並其眾,世子健收而斬之。
  • 3.    《資治通鑑·卷九十五》:虎分命諸將屯汧、隴,遣將軍麻秋討蒲洪。洪帥户二萬降於虎,虎迎拜洪光烈將軍、護氐校尉。
  • 4.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遼左右長史劉羣、盧諶、崔悦等封府庫請降。虎遣將軍郭太、麻秋帥輕騎二萬追遼,至密雲山。獲其母妻,斬首三千級。遼單騎走險,遣其子乞特真奉表及獻名馬於趙,虎受之。
  • 5.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季龍遣將軍郭太、麻秋等輕騎二萬追遼,及之,戰於密雲,獲其母妻,斬級三千。
  • 6.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十二月,段遼自密雲山遣使求迎於趙;既而中悔,復遣使求迎於燕。趙王虎遣徵東將軍麻秋帥眾三萬迎之,敕秋曰:“受降如受敵,不可輕也。”以尚書左丞陽裕,遼之故臣,使為秋司馬。
  • 7.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燕王皝自帥諸將軍迎遼,遼密與燕謀覆趙軍。皝遣慕容恪伏精騎七千於密雲山,大敗麻秋於三藏口,死者什六七。秋步走得免,陽裕為燕所執。
  • 8.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趙王虎聞麻秋敗,怒,削其官爵。
  • 9.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段遼於密雲山遣使詐降,季龍信之,使徵東麻秋百里郊迎,敕秋曰:"受降如待敵,將軍慎之。"遼又遣使降於慕容皝曰:"胡貪而無謀,吾今請降求迎,彼終不疑也。若伏重軍以要之,可以得志。"皝遣子恪伏兵於密雲。麻秋統眾三萬迎遼,為恪所襲,死者十六七,秋步遁而歸。季龍聞之驚怒,方食吐哺,乃削秋官爵。
  • 10.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遣涼州刺史麻秋等伐張重華。
  • 11.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季龍使王擢、麻秋、孫伏都等侵寇不輟。金城太守張衝降於秋。於是涼州振動。重華掃境內,使其徵南將軍裴恆御之。
  • 12.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恆壁於廣武,欲以持久弊之。
  • 13.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趙將軍王擢擊張重華,襲武街,執護軍曹權、胡宣,徙七千餘户於雍州。涼州刺史麻秋、將軍孫伏都攻金城,太守張衝請降,涼州震動。重華悉發境內兵,使徵南將軍裴恆將之以御趙。恆壁於廣武,久而不戰。涼州司馬張耽言於重華曰:“國之存亡在兵,兵之勝敗在將。今議者舉將,多推宿舊。夫韓信之舉,非舊德也。蓋明主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堪,則授以大事。今強寇在境,諸將不進,人情危懼。主簿謝艾,兼資文武,可用以御趙。”重華召艾,問以方略;艾願請兵七千人,必破趙以報。重華拜艾中堅將軍,給步騎五千,使擊秋。艾引兵出振武,夜有二梟鳴於牙中,艾曰:“六博得梟者勝。今梟鳴牙中,克敵之兆也。”進與趙戰,大破之,斬首五千級。
  • 14.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麻秋之克金城也,縣令敦煌車濟不降,伏劍而死。秋又攻大夏,護軍梁式執太守宋晏,以城應秋,秋遣晏以書誘致宛戍都尉敦煌宋矩。矩曰:“為人臣,功既不成,唯有死節耳!”先殺妻子而後自刎。秋曰:“皆義士也。”收而葬之。
  • 15.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趙涼州刺史麻秋攻枹罕。晉昌太守郎坦以城大難守,欲棄外城。武成太守張悛曰:“棄外城則動眾心,大事去矣。”寧戎校尉張璩從悛言,固守大城。秋帥眾八萬,圍塹數重,雲梯地突,百道皆進。城中御之,秋眾死傷數萬。趙王虎復遣其將劉渾等帥步騎二萬會之。郎坦恨言不用,教軍士李嘉潛引趙兵千餘人登城;璩督諸將力戰,殺二百餘人,趙兵乃退。璩燒其攻具,秋退保大夏。
  • 16.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俄而麻秋進攻枹罕,時晉陽太守郎坦以城大難守,宜棄外城。武城太守張悛曰:"棄外城則大事去矣,不可以動眾心。"寧戎校尉張璩從之,固守大城。秋率眾八萬,圍塹數重,雲梯雹車,地突百道,皆通於內。城中亦應之,殺傷秋眾已數萬。季龍復遣其將劉渾等率步騎二萬會之。郎坦恨言之不從,教軍士李嘉潛與秋通,引賊千餘人上城西北隅。璩使宋修、張弘、辛挹、郭普距之,短兵接戰,斬二百餘人,賊乃退。璩戮李嘉以徇,燒其攻具。秋退保大夏。
  • 17.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虎以中書監石寧為徵西將軍,帥並、司州兵二萬餘人為秋等後繼。張重華將宋秦等帥户二萬降於趙。重華以謝艾為使持節、軍師將軍,帥步騎三萬進軍臨河。艾乘軺車,戴白窺,鳴鼓而行。秋望見,怒曰:“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輕我也”。命黑槊龍驤三千人馳擊之,艾左右大擾。或勸艾宜乘馬,艾不從,下車,踞胡牀,指麾處分;趙人以為有伏兵,懼不敢進。別將張瑁自間道引兵截趙軍後,趙軍退,艾乘勢進擊,大破之,斬其將杜勳、汲魚,獲首虜一萬三千級,秋單馬奔大夏。
  • 18.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重華以謝艾為使持節、軍師將軍,率步騎三萬,進軍臨河。秋以三萬眾距之。艾乘軺車,冠白〈巾臽〉,鳴鼓而行。秋望而怒曰:"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輕我也。"命黑槊龍驤三千人馳擊之。艾左右大擾。左戰帥李偉勸艾乘馬,艾不從,乃下車踞胡牀,指麾處分。賊以為伏兵發也,懼不敢進。張瑁從左南緣河而截其後,秋軍乃退。艾乘勝奔擊,遂大敗之,斬秋將杜勳、汲魚,俘斬一萬三級,秋匹馬奔大夏。
  • 19.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麻秋又據枹罕,有眾十二萬,進屯河內,遣王擢略地晉興、廣武,越洪池嶺,至於曲柳,姑臧大震。重華議欲親出距之,謝艾固諫以為不可。別駕從事索遐進曰:"賊眾甚盛,漸逼京畿。君者,國之鎮也,不可以親動。左長史謝艾,文武兼資,國之方邵,宜委以推轂之任。殿下居中作鎮,授以算略,小賊不足平也。"重華納之,於是以艾為使持節、都督征討諸軍事、行衞將軍,遐為軍正將軍,率步騎二萬距之。
  • 20.    《晉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五十六》:軍次神鳥,王擢與前鋒戰,敗,遁還河南。
  • 21.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趙王虎復遣徵西將軍孫伏都、將軍劉渾帥步騎二萬會麻秋軍,長驅濟河,擊張重華,遂城長最。謝艾建牙誓眾,有風吹旌旗東南指,索遐曰:“風為號令,今旌旗指敵,天所贊也。”艾軍於神鳥,王擢與艾前鋒戰,敗走,還河南。八月,戊午,艾進擊秋,大破之,秋遁歸金城。
  • 22.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趙麻秋又襲張重華將張瑁,敗之,斬首三千餘級。枹罕護軍李逵帥眾七千降於趙,自河以南氐、羌皆附於趙。
  • 23.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司馬勳出駱谷,破趙長城戍,壁於懸鈎,去長安二百里,使治中劉煥攻長安,斬京兆太守劉秀離,又拔賀城;三輔豪傑多殺守令以應勳,凡三十餘壁,眾五萬人。趙樂平王苞乃輟攻鄴之謀,使其將麻秋、姚國等將兵拒勳。趙主遵遣車騎將軍王朗帥精騎二萬以討勳為名,因劫苞送鄴。勳兵少,畏朗,不敢進。冬,十月,釋懸鈎,拔宛城,殺趙南陽太守袁景,復還梁州。
  • 24.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王朗、麻秋自長安赴洛陽。秋承閔書,誅朗部胡千餘人。朗奔襄國。秋帥眾歸鄴,蒲洪使其子龍驤將軍雄迎擊,獲之,以為軍師將軍。
  • 25.    《晉書·卷一百十二·載記第十二》:初,季龍以麻秋鎮枹罕,冉閔之亂,秋歸鄴,洪使子雄擊而獲之,以秋為軍師將軍。
  • 26.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麻秋説苻洪曰:“冉閔、石祗方相持,中原之亂未可平也。不如先取關中,基業已固,然後東爭天下,誰能敵之!”洪深然之。既而秋因宴鴆洪,欲並其眾;世子健收秋斬之。
  • 27.    《晉書·卷一百六·載記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4]
  • 28.    《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4]
  • 29.    《資治通鑑·卷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3]
  • 30.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3]
  • 31.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3]
  • 32.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