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麻小食心蟲

鎖定
麻小食心蟲,Grapholita delineana鱗翅目卷蛾科小食心蟲屬的一個物種。為害大麻。分佈於華北、東北、西北、華中、台灣,其中內蒙古、山西、河北主要麻產區受害重。第1代幼蟲蛀害大麻的嫩莖,被害部膨大變脆,遇風易折,不折斷的也影響麻的產量和質量。第2代幼蟲蛀害雌株上形成的嫩果,一頭幼蟲能破壞7~8個果。
中文名
麻小食心蟲
拉丁學名
Grapholita delineana
別    名
四紋小卷蛾
大麻小食心蟲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鱗翅目
卷蛾科
小食心蟲屬
麻小食心蟲
分佈區域
華北、東北、西北、華中、台灣,其中內蒙古、山西、河北
命名者及年代
Walker,1863
外文名
Hemp borer

麻小食心蟲形態特徵

麻小食心蟲成蟲

成蟲雌蛾體長7mm,翅展15mm。觸角線狀,複眼綠色,單眼2個,下唇須灰白色。中後胸鱗毛暗褐色,細小而伏貼,腹部灰褐色。前翅前緣淡黃色,有9條向後外方傾斜的褐紋,後緣中部具4條灰色平行弧狀紋直達後緣。近臀角處另有兩條不明顯的灰紋,前後翅其餘部分均黑褐色。足灰白色,跗節5節,越近端節越短。雄蛾小於雌蛾,體色較雌略深,腹部可見8節、雌蛾7節,後翅翅繮1根,雌蛾2根。

麻小食心蟲

長0.6mm,淺黃色,扁橢圓形。

麻小食心蟲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8.4mm,頭殼淡黃色,單眼區深褐色,單眼每邊6個,前4後2排列。前胸盾淡黃,半透明,可透見頭殼的顱區。前胸、第1~8腹節側下方各具氣門1對。臀板不明顯,無臀櫛。

麻小食心蟲

長6.8mm,褐色,中胸顯著,倒卵形,後胸馬鞍形,自背面可見8個腹節,2~7節氣門突出,第8節上氣門不明顯,尾端具6~8根鈎狀刺。 [1] 

麻小食心蟲生活習性

越冬幼蟲於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成蟲出現,交配後把卵散產在麻稈折縫處,6月中旬幼蟲為害麻稈,受害處膨大,可見蟲糞,第1代幼蟲於7月中旬化蛹,7月下旬出現成蟲。第2代卵產在雌株嫩頭上。8月上旬可見嫩果受害,為害期持續到大麻收穫,第2代幼蟲常在相鄰幾個嫩果上吐絲結一薄幕,在裏面串食。幼蟲老熟後,早的入土結繭越冬,晩的即在種子間隙結繭過冬。

麻小食心蟲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北京、黑龍江、河北、江西、浙江、四川
國外分佈:日本

麻小食心蟲發生規律

(1)發生世代。一年發生2代。
(2)越冬及蟲源。以幼蟲越冬。 [2] 

麻小食心蟲防治方法

麻小食心蟲農業防治

輪作換茬。收穫後翻耕土地,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冬灌。

麻小食心蟲藥劑防治

發現種子有蟲後,用溴甲烷55g/m³燻蒸,可全部殺死繭中的幼蟲,對種子發芽無影響。燻蒸時要求室温9℃以上,密閉18小時。發生期可噴灑50%亞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