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麪人湯

(第一代麪塑大師)

鎖定
第一代麪塑大師湯子博,1882年生於通州。從小喜繪塑,興趣廣泛,對醫、儒、釋、道、禪都有研究。“麪人湯”麪塑,清末由湯子博首創,他以深厚的國學和藝術功底,博採眾長,將民間麪人由“籤舉式”改為“託板式”,進而創出核桃麪塑、浮雕麪塑、懸塑麪人等多種形式,題材也拓展得極為廣泛,有書卷人物、戲曲人物、仙佛人物等,用料從麪粉到陶、木、泥等,以大量成功的作品確立了“麪人湯”麪塑流派的地位。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湯子博工作室,從此“麪人湯”從民間登上藝術殿堂。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北京市通州區文化館獲得“麪人湯”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 
中文名
麪人湯
外文名
Tang Zibo
別    名
湯子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北京市通縣
出生日期
1882年
職    業
麪塑製作
代表作品
“麪人湯”麪塑
主要成就
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湯子博工作室
非遺保護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文化館 [2] 

麪人湯傳奇故事

以現時代的眼光來看,手工藝人大多生於草根,長於民間,很少有人擁有高等學歷。即使那些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代表人物,也大多隻上過高中。當然,對於這些大部分已70多歲的老人來説,高中學歷在他們那個年代已算“高知”,這是一個時代特點。不過,他們當中也有極少數人曾就讀於高等學府,能在一個相對較高的平台上廣泛接觸中西文化,並將其吸收到的藝術養分巧妙地運用到民族傳統手工藝中,其作品在眾多同行中更顯得卓爾不羣。湯夙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麪人技藝傳承人,“麪人湯”第二代傳人就屬此種。
湯夙國老人196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文革”後幾經輾轉調回母校工作,以副研究員身份退休。接受過高等教育和在高校工作的經歷,讓這位77歲老人至今提起仍倍感自豪。
父親第一個將扦舉式麪人改成案頭陳設式
湯夙國的麪人手藝傳自父親湯子博(1882年-1971年)。湯家祖籍通縣(今通州區),爺爺湯祿林從事磚瓦雕刻,當時也叫細瓦匠,因手藝地道在圈子裏頗有口碑,生意很是興隆,家境小康。湯祿林生有五男二女,全部是手工藝人——老大子承父業,老二做金銀首飾,幺子專做唱戲用的盔頭。湯子博行三,在家很是受寵,又因生在大家族中,家境殷實不愁吃穿,所以長時間不用出去工作,只是在家專心畫畫,做泥人,閒暇之時受人之請給廟裏畫過壁畫,塑過佛像,過得很是逍遙。湯子博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少年就讀教會學校潞河學校(今通州潞河中學),課餘師從當時年屆八十的田朝閣先生學習國畫。雖然接受了正規教育,但他卻獨愛繪畫和捏泥人並拿到課堂之上,沒少挨先生的板子。“父親不僅愛畫,畫得還很好。聽他講,小時候臨摹扇子鋪外頭掛的幌子,人家都不相信是這麼小的孩子畫的。後來有人發現這畫上把人穿的大褂畫成了左大襟,開扣的方向畫反了,這才相信是父親畫的。”
清末民初,通縣萬壽宮一帶(今新華大街)是通州商業最集中的繁華之地,茶樓、酒肆、戲樓、耍把式賣藝之人云集在此,不到10歲的小子博常在此流連。一日,一個山東捏麪人的攤子將他吸引過去。“父親是畫國畫的,看那藝人捏的孫猴兒豬八戒太難看,就問,我不買你的麪人,買你的面你賣不賣?人家説賣呀。我父親問多少錢?我包圓了!”小子博回家後自己用竹子削成刀片試着捏麪人。面很快就用完了,於是等着下一個捏麪人的來再包圓人家的麪糰。時間長了他覺得實在太麻煩,就自己琢磨和麪的材料。那時的麪人統稱“江米人”,小子博想那一定是純江米麪做的。可是蒸出來的熱江米團特別粘手,冷了又特別硬,根本捏不成形。於是他試着往裏一點一點兑白麪,漸漸地掌握了兩種材料的比例。
因為常年學習繪畫,湯子博愛將自己國畫中的人物捏成麪人,與其他手藝人的麪人很是不同。“那時候的麪人無非是老頭、漁翁、孫猴兒、豬八戒什麼的,可是父親的麪人既有戲出裏的霸王、虞姬,也有《聊齋》、《紅樓夢》裏的書卷人物,還有李白、杜甫之類的古代名人。而且父親大膽地做了一項改革,就是將當時扦舉式的麪人改成可以站在木板上的案頭陳設式。雖然是個小小的改革,可他當年卻動了一番腦筋。剛在棍上捏完的麪人還是軟的,要是把棍給退出來不就把麪人捏壞了麼?他就琢磨,退的時候手先往下輕輕一按,然後一邊轉棍一邊慢慢地退出來,再在板上固定住一根小竹籤,把退下來的麪人往上一按,就行了。將扦舉式麪人改成案頭陳設式麪人,我父親是第一人。周圍鄰居朋友看父親捏得好,都來要。”
曾為徐悲鴻、梅蘭芳捏麪人
隨着年齡慢慢增長,家裏的兄弟姐妹都開始工作賺錢,湯子博也開始考慮自己的生計。想來想去,自己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就是捏麪人,於是叫木工打副櫃子,開始在家門口賣麪人,那年,他14歲。剛開始生意還不錯,時間長了喜歡闖世界的湯子博又不滿足目前的生活了。他想,北京城離通縣不過40裏地,那裏的眼界可比通縣寬多了,於是背起麪人箱子靠着兩條腿開始走南闖北的捏麪人生涯。
“那時捏麪人的都是走南闖北地討生活,一年裏除了住店、吃喝等費用,到了年下帶着攢了一年的辛苦錢回家過年。外出捏麪人的主要以山東菏澤地區為主,走出國捏麪人的也有,因為舊中國出國不用護照。很多山東民間藝人流落到東南亞、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我在新加坡還遇見過捏麪人的後代。父親也是走南闖北的到過很多地方,可他不是為了討生活,而是為了開闊眼界,採風,到處玩。父親剛到北京賣麪人一下子就轟動了。因為他的麪人形象新穎,神態、體態逼真,而且還是立在木板上,所以轟動了整個北京。父親説當年徐悲鴻、梅蘭芳等名人都來找過父親捏麪人,王府裏的王爺還把他請到了府裏。
“父親不僅自己捏麪人,還把我老叔帶在身邊學手藝。宣統皇帝過生日的時候,我老叔還被叫到紫禁城裏捏過麪人呢。”
■給黎元洪捏泥人,仨月掙三百大洋
因為捏麪人的手藝,湯家與很多社會名人都有交往。湯夙國就曾聽父親跟他提起給民國總統黎元洪捏泥人的故事。
“父親不僅會捏麪人,還會捏泥人。1919年他在天津,天津實業廳廳長叫李道衡,開了一個專賣藝術品的三藝公司,父親曾在那裏打工捏泥人。當時民國總統黎元洪到天津視察三藝公司,看到父親做的泥人很好,就讓父親去總統府捏泥人。黎元洪的總統辦公室有個玻璃磚的八稜大台子,上下兩層玻璃,中間是空的,相當大。我父親進去以後黎元洪指着玻璃台子問我父親,你看這個,給我做點什麼。我父親想,黎元洪信佛,外號叫黎菩薩,再説這麼大的台子,捏三兩個人物肯定不行,他就説,我給你做羣仙祝壽吧。這樣做一是迎合黎元洪的信佛心理,第二是這麼大的地方必須做羣塑,那麼多仙人捏誰都行,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到時候連山帶水帶雲彩,全佈置滿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創作,父親天天去,在那兒連做了三個月。
“一天父親捏麻姑獻壽,黎元洪説麻姑坐那船你給我捏北海那船。父親是個特別直的人,當時就説北海那船多俗氣啊,那是人間的船。麻姑是仙人,哪能坐北海的船呢。我給你做桃樹枝子樣兒的船,上頭還有仙桃,這多雅緻啊。如果不用桃樹枝子,用一個蓮花瓣做的船,都是大自然裏的植物,這比你説的那雅緻多了。我爸這麼説了黎元洪也不生氣,説好吧,那你做吧。三個月之後作品完成,黎元洪非常滿意,給了父親300塊現大洋。那時候一袋洋麪才2塊錢,一般職員一個月工資才十五六塊錢。父親把錢拿回來後直接給了三藝公司的經理,經理又分給了他一部分。解放以後有人説,那是人家給你的錢,你們經理剝削你了。我爸説那不對呀,我給人家打工,掙的錢應該給人家啊。”
■梅蘭芳親口説,您捏的是我扮演的虞姬
1954年,文化部門準備拍《梅蘭芳舞台藝術》紀錄片,又用到了湯子博的麪人。
“解放以前,梅蘭芳就收藏過我父親的麪人。梅蘭芳家有個綴雲軒,裏頭陳列了很多藝術品,我父親捏的麪人也在裏頭。拍電影的時候他們把父親請到梅蘭芳家裏,因為需要我父親的麪人做電影的遠景人物。我爸爸當時跟梅蘭芳在他家一起吃的飯,飯桌上論起年齡,兩個人都屬馬,我父親比他大一輪。
“記得父親説,捏戲出裏的人物不僅要把上了妝的戲中人捏出來,最重要最能體現手藝的是,要讓行內人一下就能看出這是哪位老闆扮演的戲中人。比如父親捏的虞姬,梅老闆看後親口對我父親説,湯先生捏的這是我扮演的虞姬,您做的麪人都是我扮的拿手戲——能得到本人的承認,這是多高的一個評價。
“為了研究京劇人物形象,解放前我爸爸曾經把家搬到郊區。那時永定門外有個地方叫後村,後村的婦女專門為當時的京劇名角繡戲衣。父親就將全家搬到永定門外,讓母親和姐姐去學繡戲衣。只要一來繡活圖案,我父親就全給抄下來,等到蒐集得差不多了,我們全家才搬回到城裏。”
解放後,湯家和當時的很多文人交往也頗為密切。
“那時候文人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二流堂’,裏頭有好多名人。我父親經常參加‘二流堂’的活動,跟黃苗子、張仃、陳書亮、鬱風夫婦、吳祖光夫婦他們都有來往,特別熟。
“黃苗子寫書法用的紙得做舊,他噴醬油。我父親回來跟我説,哪有那個做法,得用老陳醋把紙泡了,拿出來擱到熱土炕裏悶,那才是做舊紙的方法,我就跟黃苗子説去了。黃苗子後來還送給我父親曲陽大鬼拓片。
“徐悲鴻也很欣賞我們家的麪人,我父親給他做過一個洛神,徐悲鴻特別喜歡。
“1950年剛解放的時候,我父親跟艾青來往相當熟,他們家當時住在東總布衚衕作家協會里頭。一次父親讓我給艾青送麪人去,艾青收到後拿他一套詩集要送給我。我當時小,不懂這些,就知道不能隨便要人家東西,特露怯,躲着人家説不要不要。回家後告訴我爸爸,我爸説傻孩子,書可以要呀,不光得要你還得跟人家説我回去好好拜讀拜讀,你不要多不好呀。” [3] 

麪人湯瀋陽傳人

提起“麪人湯”,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一代麪塑大師湯子博的故事,其弟湯有益受其真傳,兄弟倆在北京街頭設攤賣藝,名聲大噪,被稱“麪人湯”。後因湯有益和湯子博各有風格與傳人,為避免競爭,湯有益帶着兒子湯麟玉來到瀋陽發展,歲月沉浮,“麪人湯”後人歷經幾代後,成了純正的瀋陽人,但捏麪人技藝始終傳承,與北京“麪人湯”遙相呼應。
麪人從竹籤“走”到案頭
27歲的湯羽是北京“麪人湯”在瀋陽的第四代傳人,她與父親湯福祥同為“非遺”傳人。
湯羽回憶,湯家祖籍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爺爺湯祿林從事磚瓦雕刻,當時也叫細瓦匠,因手藝地道在圈子裏頗有口碑,生意很是興隆,家境小康。湯祿林生有五男二女,“太爺在兄弟幾個中排老幺,他三哥湯子博是個特別傳奇的人,也是‘麪人湯’的創始人。”
湯子博從小能文能武,自幼喜歡畫畫,十歲時被一個山東捏麪人的攤子吸引過去,看那藝人捏的孫猴兒豬八戒太難看,於是不買麪人,向人家買麪糰,然後回家用竹子削成刀片試着捏麪人。和別人不同,湯子博愛將自己國畫中的人物捏成麪人,“那時候一般的麪人無非是老頭、漁翁、孫猴兒、豬八戒什麼的,可是湯子博的麪人既有戲出裏的霸王、虞姬,也有《聊齋》《紅樓夢》裏的人物,還有李白、杜甫。”湯羽説,更重要的是,湯子博大膽地做了一項改革,就是將當時扦舉式的麪人改成可以站在木板上的案頭陳設式。雖然是個小小的改革,可他當年卻動了一番腦筋。剛在棍上捏完的麪人還是軟的,要是把棍給退出來不就把麪人捏壞了麼?他就琢磨,退的時候手先往下輕輕一按,然後一邊轉棍一邊慢慢地退出來,再在板上固定住一根小竹籤,把退下來的麪人往上一按,就行了。
“將扦舉式麪人改成案頭陳設式麪人,湯子博是第一人,當然説他傳奇,故事還有很多。”湯羽聽爺爺湯麟玉講過,湯子博自幼練武術,年輕時參加過義和團,後來還參加過五四運動的遊行隊伍。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湯子博的四弟死在聯軍的槍口下,為了給兄弟報仇,湯子博帶着兩哥一弟潛入敵營,殺死了一個站崗的哨兵。
周圍鄰居朋友看湯子博捏得好,都來要,湯子博正式靠捏麪人謀生,那時捏麪人的都是走南闖北地討生活,湯子博也到過很多地方,可他不僅為了討生活,還為開闊眼界,到處採風。湯子博剛到北京,賣麪人一下子就轟動了。他的麪人形象新穎,神態、體態逼真,而且還是立在木板上。徐悲鴻、梅蘭芳等都收藏過他的麪人。
湯子博曾被當時的大總統黎元邀到總統府,讓湯子博給他捏“羣仙祝壽”,祝壽的神仙要乘船,黎元洪讓湯子博仿北海的船做。湯子博説北海的船太俗,神仙乘的船應該有荷花瓣,否定了大總統的意見。
事後別人問湯子博:你怎麼連大總統都敢頂?他説甭管是誰,也得尊重藝術。
“麪人湯”的最大特別就是一個“活”字,特別注意人物的表情動作。有一次,湯子博在天津捏麪人,好多小孩圍着看。他想看看小孩打架是什麼表情,於是成心擋着一個小孩讓他看不見,這小孩就擠旁邊的小孩,倆人開始打駕。等他看清楚了,就把孩子打架的情態運用到麪人中去。
1971年5月,湯子博逝世。
“麪人湯”瀋陽落户
湯子博自己捏麪人的同時,還把最小的弟弟湯有益帶在身邊傳授技藝,湯有益的手藝成熟後,哥倆在當時被譽為“麪人湯”,湯有益擅長做古典戲劇人物,而湯子博則擅長做佛門人物。湯羽説:“聽爺爺講,當年宣統皇帝過生日的時候,太爺湯有益還被叫到紫禁城裏捏過麪人呢!”後因湯有益和湯子博各有風格與傳人,為避免競爭,湯有益來到瀋陽發展。
湯子博不但教了弟弟,還教了弟弟的兒子湯麟玉,也就是湯羽的爺爺。湯麟玉11歲的時候,開始跟隨父親和伯父學藝,在北京東安市場、天橋一帶以賣麪人為生。新中國成立後,湯林玉隨着父親湯有益來到了瀋陽,先後在遼寧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單位工作。在幾十年的時間中,湯麟玉憑藉對人物表情、動作、服飾等細緻入微的觀察,他在繼承前輩麪塑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注重賦予“麪人就是面神”的靈性,以花鳥魚蟲、大型獸類、瓜果蔬菜、神仙佛像、戲曲人物、民間傳説人物、現實生活人物為創作題材,創造了“揉、展、搓、撥、挑、捏”等技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手法。
湯麟玉的麪塑主要以古典小説、戲曲中的人物和片段為創作題材。他捏的麪人大的有半尺,小的可以在核桃大小的麪糰上捏出十八羅漢。
湯羽説,對於太爺爺和爺爺那兩代“麪人湯”來説,捏麪人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他們的生活方式猶如過去老藝人一樣,拿着個小馬紮,揹着大大的木製的工具盒,走街串巷,其流動而簡樸的生活方式,與他的前輩們當年在北京街頭度過的民間藝人生涯,一脈相承。
“文革”期間,麪人不讓做了,湯麟玉被安排到瀋陽羽毛工藝廠上班。退休後,麪人藝術始終沒有登上大雅之堂,還曾一度回到竹籤上成為孩子們的玩具,“爺爺退休後,又開始做麪人,退休後又背起了他的大箱子,經常走故宮串公園。年過七旬的他不挑不揀,風餐露宿,餓了啃口麪包,渴了喝瓶礦泉水,而他隨手捏出的麪人,總是會招來一羣孩子,那些雉雞串串花、形肖神似的小麪人,讓孩子們笑了,他也跟着笑……”湯羽回憶。
近些年,麪人這項傳統藝術又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湯麟玉培養的弟子不下百人,其中不少走出國門,到日本、韓國一展技藝。據説,在日本麪人可以賣出很高的價錢,一個孫悟空就能賣到上百元(人民幣)。“爺爺説,當年他的大爺湯子博愛國,誓死不為外國人做麪人,但年代不一樣了,現在是展示中國老手藝的好時候。”湯羽説,2006年,80歲高齡的湯麟玉完成了畢生的心願,“麪人湯”成功申報為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年,老人幸福地閉上了雙眼。
百年技藝舉步維艱
58歲的湯福祥,自小得父親湯麟玉的真傳,通過40多年的努力,成為“麪人湯”第三代傳人。湯羽告訴記者,父親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看着爺爺捏麪人,而她小時候就看着父親和爺爺一起捏麪人,那時爺爺捏得快,父親捏得慢,不過爺爺捏的都是傳統人物,而父親在配料和儲存工藝上闖出了一條新路,而且與時俱進,創造出很多符合新時代精神的麪人形象。
湯福祥的麪人以寫實為主,在捕捉人物、動物情感的瞬間變化上堪稱一絕。“父親性格內向,但他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湯羽説。
湯羽説,她一直記得小時父親給她講爺爺的故事,“那是父親還小的時候,家裏的糧食不夠吃,好不容易從鄉下親戚那弄來了一袋江米麪,準備留着過年吃。沒想到,爺爺每天上班時,都會帶上一個飯盒子,裏面裝了整整一盒江米麪,帶到廠子裏,就用來捏麪人。等到奶奶發現爺爺的秘密之後,那袋子五十多斤的江米麪,已經所剩無幾了!這件事一直影響着父親,他和爺爺一樣,都是老實厚道的人,一輩子都勤勞本分地過日子,忠實於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忠實於家傳的麪人工藝。爺爺走街串巷地做麪人,並沒有意識到他這樣做是對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種傳承和保護,他只知道,祖上傳下來的東西不能在他的手裏丟掉,現在父親和我也是這麼想的。”
近些年,湯家人有了展示麪塑技藝的機遇,麪人作品先後參加各種活動,“每次舉行皇寺廟會,站在我家展台前的人都挺多。”皇姑區文化館還專門給“麪人湯”提供了展覽室,按説這些好事會讓湯家人感到欣慰,可是湯羽説,這項百年傳統技藝的發展仍然舉步維艱,“以前走街串巷賣麪人的方式,已經不能保證這門手藝的傳承了,開發好新的市場是解決傳承問題的最好方法。”
湯羽説,搞麪塑必須有紮實的藝術功力,懂得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還得有一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指望靠它發財很難。“麪人湯’沒有教男不教女、教內不教外的説道,但真正能紮下心跟麪糰使勁的年輕人並不多,我正在努力着,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蔘與進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