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姓

鎖定
麥姓廣佈嶺南及海外,麥姓人口集中分佈在廣東番禺、東莞、深圳、清遠、陽山、河源、中山、珠海、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會,肇慶、鼎湖、端州、高要、德慶、封開、懷集,鶴山、新會、開平、台山、恩平、雲浮、新興、鬱南、羅定、陽春、陽西、陽東、陽江、化州、高州、信宜、電白、吳川、廉江、遂溪、雷州(海康)、徐聞、潮州、饒平、澄海以及澳門、香港、海南、台灣、廣西,另四川、雲南、湖北、湖南、河南、福建、江西等省也有零星分佈,此外越南、新馬泰、美國、加拿大等華人聚居區也有分佈,麥姓是一個典型的嶺南姓氏,絕大部分講粵語(白話),少部分講鶴佬話(閩南話、潮州話)、雷州話(黎話)、客家話。
麥氏是一個古老姓氏,麥氏是嶺南望族,麥姓人口到底有多少,歷來為麥氏宗親所關注。現今全國使用的姓氏1436個,王、李、張居前三位,麥氏居141位,在魯、季、覃、畢姓之後,耿、舒、尚、聶、莊姓之前,佔全國人口0.09629%。1996年全國12.24億人折算,麥氏總人口為118萬(不含港澳台及海外)。
中文名
麥姓(麥姓)
外文名
Mark, Mak
麥氏總人口
118萬
分    佈
粵港澳、桂、瓊、台等
姓氏地位
廣府十大姓之一
語    種
粵語為主,部分講閩南話、客家話
姓氏始祖
麥鐵杖
堂    號
始興堂、序睦堂等
名    人
麥朝樞麥華三麥嘉麥當雄
粵語讀音
Mark
越南語讀音
Mach
閩南語讀音
Mek
普通話讀音
Mai
日本語讀音
バク(Baak)
人口密集區
珠三角、粵西
得姓來源
去匊為麥,→麥(麴→麥

麥姓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 出自春秋時齊桓公封賜麥丘地之後,以地名為氏。麥氏源於麥丘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為桓公祝壽。齊桓公賜封地“麥丘”與老人,老人的後裔就跟從封地“麥丘”為氏。後來隨着歷史的變遷,再去丘為麥,改複姓成為單姓,稱為麥氏。
  • 出自韓姓,因避難於麥地而改為麥氏。西漢初立,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呂后謀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難途中,有的因渡河倖免於難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韓改為何姓,稱為何氏。有的因躲入麥田倖免於難者,而易韓改為麥姓,稱為麥氏。故有民間傳説,韓、何、麥三姓同宗。
  • 出自劉姓,為漢景帝之後,以封爵名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封景帝后裔劉昌為麥侯,地屬琅琊郡。其後世子孫遂以祖上爵號為姓,稱為麥氏。
  • 出自姓麴,因避亂去匊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餘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西晉時有麴丞相者,浙江省處州府松陽縣人,因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户去匊改為麥氏,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遂又成為另一支麥氏。
  • 出自何姓,源隋朝時何饒豐之後,因隋文帝賜姓而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至隋朝有鐵杖者,東征遼東,屢立戰功,仕至石屯大將軍,其日行百里,吃麥三鬥,賢孫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時,鐵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長子饒豐,號鐵杖,次子饒瑞。何鐵杖因屢立戰功,隋文帝問其願任何職,鐵杖答説:“願能日食鬥麥足矣!”文帝遂賜姓麥,成為嶺南麥氏始祖,其子孫相傳姓麥,稱為麥氏。麥鐵杖後來併成為隋朝開國元老,功績顯著的大將軍。鐵杖之弟饒瑞仍姓何。

麥姓遷徙傳播

據各地麥氏族譜或當今的地名志記載,麥氏從珠璣巷南遷珠三角時,時間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紹興、紹定、開禧、鹹淳各朝的記載,但“以別房衝霞譜考之,則伊始祖遁涯公,由紹興六年(1136年)避亂而至,我五必公之來,應與同時”。“五必公誕生約在北宋元豐、元佑年間,各譜所載仕宦科名多與徽、欽、高三宗之世吻合。則五必公南遷與遁涯公同在高宗紹興初年。”麥氏家族從珠璣巷遷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遷移,這與當時政治有關。珠璣巷人南遷影響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羅貴南遷事件。當時,33姓97家人於紹興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過縣,方至岡州大良都古朗等村,並得到土人龔應達的照應。當日他們來到珠江三角後,各“闢土以種食,闢草以結廬”,開闢基地,互相扶持,共結婚姻,和睦相處。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其根據是:在未建立鶴山縣時(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麥氏居住昆暘鄉之岡頭廓村東頭榕樹下一帶,均屬新會縣境。同時,廓村麥氏與大凌村陳氏毗鄰,兩村所發生的事情的時間相吻合,清·乾隆《鶴山縣誌》載:“帝昺祥興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門,帝昺至崖門駐蹕,民兵20餘萬,所需資糧,皆取於廣右。大凌村人陳元輔、陳英輔以祖珠事高宗朝為諫大夫,世受國恩,至是仗義勤王,出粟數千石餉軍。”本文上述族譜載:“麥必雄,居新會,帝昺時,出谷賑濟。”這就是説,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嗣後,址山麥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鶴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麥屋舊村、新村)、鶴城上、下麥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麥氏家族就這樣從一條古老的小巷走出來,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國,走向現代社會的大舞台。

麥姓得姓始祖

西晉時期,有大臣麴允,浙江處州府松陽人,官居右僕射(丞相),與遊氏世代為豪門大族。後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户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今廣東南雄百順鎮),至隋朝有鐵杖,受封麴去匊為麥,麥鐵杖是麥姓始祖。

麥姓姓氏文化

麥姓郡望堂號

  • 郡望
麥丘:即今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現為汝南縣即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始興郡:今韶關市始興縣。
  • 堂號
麥丘堂:以望立堂,亦稱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興堂:以望立堂。南雄屬始興郡管轄,麥氏始祖鐵杖公出生在始興郡百順裏(今南雄縣百順鎮,今建有麥氏大宗祠),此地遂成為嶺南麥氏發祥之地。鐵杖公後裔從此分枝開葉,散居嶺南各地及海內外。後世子孫為不忘先祖,飲水思源,因以“始興”為堂號。

麥姓家譜文獻

麥氏族譜一卷,(清)闔族編修,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中山欖溪麥氏族譜十二卷,(清)麥祈總纂,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美國紐約市國立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順德麥氏族譜及興圖不分卷,(清)麥秉鈞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高明麥氏族譜十三卷,(清)麥秀歧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種學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廣東新會麥氏族譜一卷,(清)麥德和錄,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新會縣修志會辦公室。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汝球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有兩部)。
廣東麥氏族譜敍不分卷,(民國)麥琯琪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麥氏族譜不分卷,(清)麥初年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饒平井州麥氏族譜,(現代)麥賢遜編,1990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饒平市圖書館。
廣東南雄麥氏三修族譜,(現代)南雄麥氏族譜編委會編纂,2001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南雄市麥氏宗祠。
廣東陽江麥氏族譜,1998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三水渦邊村(蘭村)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麥耀鎏續編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湖北省桃源縣文化局檔案館。
廣東湛江麥氏族譜,(現代)廣東吳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麥秀敍、麥士禮主修,1985鉛印本四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湛江市圖書館。
西南沙頭北社房三水麥氏族譜,(民國)麥啓科等著,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高雄市麥氏宗親會。
廣西麥氏鐵杖公族譜,(現代)廣西橫縣、靈山、貴港、南寧合編,2003年計算機激光照排版三冊。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圖書館。
《成安堂始興族譜歷派芳傳》大清光緒貳年歲次丙子月後望,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盥手頓首百拜謹序,民國貳拾叁年叁月吉日,蘭村渦邊房第二拾五傳孫麥耀鎏手再編

麥姓字輩排序

廣東南雄麥氏字輩:良智世兆天 萬惟宏崇有 孟嗣康守成(開始應文昌正再守通永)
廣東鶴山麥氏字輩:愈宏受命成昌鑽裘奕世德業榮光
廣東南海衝霞南鄉大石麥村字輩:茂宰宣宏景 惟德永華昌 本厚遠必達
廣東南海衝霞北鄉海口麥村字輩:超弼智仁成 敦和宜永兄錫光常紹德 廣大啓文明.
善作傳家寶 財為用世榮 尚源開景福 士進顯朝庭.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永寧鄉沙壟村麥氏字輩聯:德茂文升朝作輔 恭仁武烈孝惟誠
廣東陽江麥氏字輩:耀祖榮宗 長慶蘭芳桂馥 崇儒重道 常來鳳起蛟騰
廣東湛江麥氏字輩(必達公分支):明朝正德年間,麥鐵杖第廿三世孫麥道清在廣東省吳川縣落地生根,有三個兒子:麥邦實、麥邦美、麥邦傑,後來枝葉繁茂,人口向遂溪、廉江、雷州、徐聞、海南、北海等地遷移。麥道清的子孫在湛江地區約有六萬人,已經傳了二十幾代。
在1985年到1987年,遂溪縣吳家村(吾家村)麥秀敍修編《麥氏族譜》,為各個兄弟房派訂立字輩
長房邦實公的子孫分佈在廉江、吳川、遂溪,從十五世開始的字輩:
國仕家常繼
生逢有道君
明良惟作寶
之會顯其身
二房邦美公的子孫分佈在遂溪、吳川等地,從十八世開始的字輩:
富貴榮華耀祖宗
子孫文武滿堂紅
百代清德垂後裔
萬年支派永流通
三房邦傑公的子孫分佈在吳川、遂溪等地,從十八世開始的字輩:
傳宗承應皆多麗
幸遇昇平發達時
積善能彰光先列
懋修致福亦咸宜
陸豐麥氏字輩詩
一、碣石:章啓茂應 景懷興勝 世悦良友 永敦家賢
二、甲子:君爾淑德 仲亦克臧 季悦良友 永敦佳賢 光明俊偉 道學並立 平雍靜正 億代安邦
三、潭西:奮啓佳聲 良科晉節 文章志美
雲南省文山州西疇字輩:公義佔朝廷 開科文選達 明德仕鴻崇 光發廣元忠
廣西賀州字輩:茂高成椿禧 仁義積為新 馥應傳錦繡 美玉顯光明 克昌攀丹桂 華國振家聲
廣西藤縣字輩由37世開始:堂德雄普光尚國 貞榮騰貴遠蘭芳
廣西欽州麥氏字輩:世源恆有常 瑞起新錦尚 業正昌永達 榮朝開宗邦。
廣西恭城麥氏原字輩:本枝百世,穗茂景和,勝含永自。
廣西恭城麥氏新字輩:春光瑞啓萬年昌 譜祀國民詩禮詳 文明毓振謀猶遠 家道宗宏秉壽康
重慶字輩:發世有文章 先太必生光 春和含朗潤 朝元自賢芳 存忠思大德 兆啓家永昌

麥姓宗祠對聯

性剛繼武;法肅靖氛。
——佚名撰麥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代始興人麥孟才,字智稜,性格剛烈果斷,有其父麥鐵杖的風範。官武賁中郎將。
下聯典指麥鐵杖,驍勇有膂力,開皇年間官車騎將軍,跟從楊素北征突厥,每作戰捷足先登,因功進柱國,為政法令嚴明。
始興祖業;宿國家聲。
——佚名撰麥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隋代始興人麥鐵杖,封宿國公。

麥姓姓氏圖騰

麥,義為生有芒刺的糧食作物。秋天播種,深埋,因此稱為麥。麥屬五行之金,在金最盛的秋季生根發芽,火最盛的次年夏季成熟死亡。甲骨文中的麥字是一會意字:上為麥的植株圖形,即來字;下邊為支,表示足。周王朝所承受的祥瑞麥類作物“來麥”,好像從天上走下來的。麥在農業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當秋收作物還未成熟時,麥子卻成熟了,起到“接絕續乏”的作用。古人封麥為五穀之貴。周人能滅殷商,秦能掃平六國,其強大的物質基礎是麥子。麥人當以麥子為其氏族的原始圖騰,以麥命名氏族和族徽,麥人居住的地方稱麥,最終出現麥姓。 [1] 

麥姓歷史名人

麥姓名人概述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麥姓歷代名人7名,佔總名人數的0.01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四百三十五位;麥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九位;麥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六十三位。
麥姓歷代重要人物有:隋朝萊州剌史、右屯衞大將軍、上柱國麥鐵杖,武賁郎將麥孟才;元朝集賢學士、修宋遼金三史的麥文貴;明朝安鄉典史麥成,崇禎進士、御史麥而炫,沔陽知州麥育。

麥姓古代

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衞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大業八年(612年)三月戰死於“遼東戰役”,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諡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
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志。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也。父居道,仕陳為吏部侍郎。陳滅,徙家長安。皇太子勇引署學士。後為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麥姓近代

麥孟華(1875-1915),清末維新派。字孺博。廣東順德人。
麥國樹(1699-1766),字柱臣,號拙軒,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生平好古敏術,潛修經典,博學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舉人,恩賜翰林,翰林院供職; “欽點太史公麥國樹任東宮教授,特敕東訓” , 為十五皇子顒琰(嘉慶)老師。後乾隆恩准衣錦還鄉,命高州府撥銀建造大宗祠,御賜“耆年宿學”匾額。此匾現存麥氏大宗祠。
麥為儀字鳳來,綽號劏狗六爹。廣東省吳川市麥屋大村人,清乾隆歲貢生,生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享年68歲。葬於麥屋村東的紅口嶺,至今墳墓墓碑尚存。
麥廣穎 廣東遂溪縣港門鎮吳家村(吾家村)人,清嘉慶丁卯科武舉人,任江南興武衞漕運千總。
麥有金(烏石二),(1765~1810年),外號烏石二,廣東省雷州府海康縣烏石村(今屬雷州市烏石鎮)。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人們都叫他“烏石二”。著名抗清英雄,乾隆末年,雷州一帶,官府、漁霸相互勾結,對漁民殘酷剝削。烏石二愛打抱不平,於是聯合眾漁民進行反抗,結果遭到官府、漁霸的鎮壓,於是烏石二鋌而走險,與胞兄烏石大(麥有貴),弟烏石三(麥有芝)聚眾起義,抗官府、殺漁霸、劫富濟貧,從此過上駕舟踏浪,亡命江湖的海盜生活。百姓稱之為五色幫。烏石二後來成為海盜“五色幫”集團分支中藍色幫的領袖人物,常在北部灣一帶活動。他在秀才黃鶴的幫助下,舉起了抗清義旗。不出一年,烏石二擁有的船隻已多至二三百艘,人數也有七八千人之眾,鼎盛時期,烏石二聚眾數萬人,大小船舶1000多艘,為當時五色幫中最強大的一支隊伍。烏石二在氣勢磅礴的《藍旗歌》中寫道:“藍旗飄飄,好漢任招。海上天子,不怕清朝!”當時統治階級談“烏”色變,寢食不安。
麥鷹揚(生卒年不詳) 字資美。廣東省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抗英名將麥廷章之父。乾隆丁未(公元1787年)武科進士賜探花及第,遂得“探花公”雅號。得乾隆信任,初委以皇宮護衞之職,後升為中軍參將,兼理海壇左營遊擊,赴福建海疆鎮守。善騎射,身先士卒,深得士兵愛戴。
麥廷章 (1802~1841),廣東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人,清末愛國將領,民族英雄。行伍出身,自幼隨父麥鷹揚(中軍參將)在福建鎮守海疆,青年時代服役於水師,歷任把總、千總、守備、都司等職。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奉命到廣東查禁鴉片,麥在林則徐領導下,積極配合,加強海上防衞,多次挫敗英軍進犯,屢立戰功,深受林則徐讚賞,被加封為參將。1841年2月25日英軍又大舉進犯虎門要塞,麥廷章協同關天培在前沿靖遠炮台指揮守軍奮起抗擊,身先士卒,甚得士兵擁戴。血戰近3個小時,終因彈藥消耗盡,守軍陣亡過半,關、麥均多處負傷,血染徵袍,仍手執鋼刀與英軍格鬥,最後中彈壯烈犧牲。林則徐把他和關天培並稱為“雙忠”。
麥信堅(1865-1947),北洋政府官員。廣東番禺人(現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字佐之。早年就讀於香港師範學院及北洋醫學堂學習,畢業後,在香港開了一間診所。通英語。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北洋醫務局醫官。後入李鴻章幕,充醫官,曾隨李遊歷歐美。二十七年任出使德國大臣二等參贊。次年回國,供職天津工程局。後為電車、電燈公司董事,保工局坐辦,招商局及文報局總辦。1914年至1916年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
麥彝憲 (1876—1912),辛亥革命烈士。字培生,入教教名麥篤臣,南雄城牛筋街人。隋宿國公、右屯大將軍麥鐵杖之後,清道光舉人麥烈芳之孫。
麥勁東 ( 1904-1966)字錦同,海南島海口長流鎮美德村人。國民黨原國防部少將高參,1927年8月入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學習,畢業後被選派進陸軍教導隊軍官班深造,結業後任陸軍教導第一師第二團排長。

麥姓現代

麥崇楷:原廣東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麥華三:(1907-1986) 著名書法家,廣東番禺人。17歲起從事教育工作,1938年任廣州大學助教,1944年任講師,1948年任副教授,1950年任廣州茂生紀念學校校長,1961年執教於廣州美術學院。生前為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麥朝樞(1896—1973),字仲衡,廣東台山人,國民黨少將。民國21年(1932年)4月1日任上海市社會局局長,同年6月辭職。曾在第四軍當過政治部主任。廣州市南沙區東里村麥氏宗祠,有他的題字。
麥炳榮(1915-1984)粵劇小生。原名麥漢明,為人牛精,故又名牛榮。廣東番禺人,後居香港,開山師傳是自由鍾(梁鍾)。他最初在「人壽年」當手下,後來轉投「覺先聲」(薛覺先主理的粵劇團),由配角升包尾小生,再升二幫小武,三十年代初已漸露頭角。
麥夢溪 (1969~1996),廣東省遂溪縣附城鎮調進村人,公安英雄,1996年5月11日晚,麥夢溪途經赤坎中山一路南溪大酒店路段時,聽到一名婦女在背後不遠處大聲喊:“有人搶劫啦!”,麥夢溪順着喊聲方向發現一名歹徒搶走了一女青年的手提包向南橋北路方向逃跑。羣眾的呼聲就是命令!並非執勤值班的麥夢溪立即奮不顧身地向歹徒逃竄的方向追去。麥夢溪在“門記”飯店門口追上歹徒,他英勇地撲上去猛踢歹徒。歹徒眼看逃脱不了,便兇狠地拔出了匕首,麥夢溪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赤手空拳與手持兇器的歹徒進行英勇搏鬥,不幸左胸和左臂中了兩刀。霎時,湧流的鮮血,染紅了麥夢溪的衣服,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忍受巨大的傷痛,繼續向歹徒追出38米遠,在市黨校門口抱住歹徒搏鬥。終因體力不支,昏迷倒下。麥夢溪被送到市中心人民醫院搶救,因被刺中心臟,傷勢過重,搶救無效,不幸犧牲,年僅27歲。國家公安部授予麥夢溪二級英模稱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烈士稱號,中共湛江市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市團委追認他為市優秀共青團員。
麥松威 1936年10月出生於香港,結構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偉倫研究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
麥松威於1960年從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畢業;1963年獲得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63年至1965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晶體學系任副研究員,隨後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任化學系副教授;1969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歷任化學系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理工研究所所長、偉倫研究講座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人。軍人。
麥長青,主要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電視劇演員--麥長青(Makbau Cheung Ching Mak)別號麥包。 其代表作有《爸爸閉翳》、《建築有情天》、《與敵同行》等。
麥康森 1958年10月1日出生,廣東化州市楊梅鎮梧桐村人 [4]  ,民革成員,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專家、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一級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十三屆委員會委員。
麥教猛,男,漢族,1966年6月出生,廣東雷州市東里鎮人,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湛江副市長、惠州市長、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麥東生:廣東省吳川市人,在職研究生學歷,1976年9月參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吳川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麥良,1963年8月生,廣東遂溪縣人,中共黨員,1984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 現任廣東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麥馬佑,1956年7月生,廣東省遂溪縣人,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1981年7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湛江市政協黨組成員、代秘書長。
麥建豐,1966年10月生,廣東遂溪縣楊柑鎮老麥村人。畢業於廣東省民政學校,現任湛江市社會福利院院長、書記,兼任中國社會福利協會理事、湛江市民政局機關黨委青幹委員。
麥素寧 鐵人三項運動員,2006年ITU澳門國際鐵人賽亞洲分站賽女子U23亞軍。2004年亞洲鐵人三項巡迴賽女子少年組亞軍。
麥兆輝 1965年1月1日出生於中國香港,香港男導演、編劇。
1995年,參演杜琪峯執導的電影《無味神探》進入演藝圈。1998年,獨立執導恐怖驚悚片《追兇二十年》;同年,執導懸疑片《週末狂熱》 。2000年,參演由羅志良執導的槍戰片《槍王》。2002年,與劉偉強共同執導警匪片《無間道》,並在2003至2008年間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32項提名。2003年,再度與劉偉強合作拍攝《無間道Ⅱ》和《無間道3:終極無間》,憑藉這兩部電影獲得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的提名
麥嘉:原名麥嘉尚,香港藝人。1944年2月29日生於中國廣東省台山。
麥當雄:生於1949年,香港電視、電影製作人。
麥玉清,廣東省順德市杏壇鎮麥村人,著名粵劇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二團團長、領銜主演,擅長閨門旦、青衣行當。
麥寶嬋(Bow Sim Mark),祖籍廣東,現居美國,中國武術研究院,麥寶嬋太極協會創始人,著名武術家,現代武術教練。
麥子善(Marco Mak), 素有香港金牌剪輯師之稱,早年替徐克貢獻了無數剪輯佳片,在嘗試製片、副導演各種工作後,2000年正式轉做導演,並以警匪片和黑道題材著稱。與王晶合作的《黑白森林》使其真正由剪輯師轉變為著名導演,代表作品 《黃飛鴻》和《野獸刑警》。
麥家琪,1975年8月1日出生於香港,香港演員
麥美玲,廣東鶴山人,CBA明星易建聯之母,和丈夫易景流在年輕的時候兩人都是廣東隊手球選手。
麥齊光,1950年出生,畢業於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持有工程學士學位和理科碩士學位。於1973年加入香港政府,2012年6月,被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局長。
麥飛鴻,香港電影動作指導,參與制作過的電影:八百羅漢 (1985),天地玄門 (1990) 。
麥明詩(Louisa Mak),1991年出生,中學畢業於香港名校,自幼學習芭蕾舞,2014年在劍橋大學法律系畢業。2015年8月30日,麥明詩榮獲2015年香港小姐冠軍,同時奪得最上鏡小姐獎,成為雙料冠軍
麥英豪,1929年7月生,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博物館名譽館長。 [2] 
麥小舟,廣東高明人,196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共廣東斗門縣委書記。他有工農兵學商,以及從為官到從事文化研究這樣一段傳奇的經歷,有“才子書記”,“南國奇人”這樣的一些美譽,他的主要著作有《詩詞三部曲》、《再生的老子》、《老子的再生——正本清源道德經》等。被譽為我國古典詩詞現代化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古今中外讀懂《道德經》的第一人。這樣的一個稱號可以説是非常高了。2010年入選"新中國(建國60年)影響廣東100位貢獻人物",並被譽為"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 [3] 

麥姓麥氏人口分佈

部分麥氏大村
1、廣東 潮州市饒平縣汫洲鎮瀛洲村 19000人、汕頭市澄海區東蒲村約1500人,潮汕地區約25000人.
2、廣東 廣州市番禺區黃閣鎮蓮溪、東里、大井等村17000人、沙頭鎮橫崗村1000人、大石鎮官坑村900人,石碁鎮官湧村、大石鎮坑頭村、會江村人口約2000,全番禺麥氏人口20000多人.
3、廣東 順德市杏壇鎮麥村11000人,上僚村3500人、均安鎮沙頭村5000人
4、廣東 廣州市黃埔區南灣村4000人
5、廣東 深圳市公明鎮周家村、合水口村等村,全深圳市麥氏大約30000人
6、廣東 東莞市鹹西村2000人、廈崗村4000人,增田村2000多人,東莞全市約15000人.
7、廣東 高明市更合鎮版村7000人
8、廣東 鶴山市雙合鎮泗合村8000多人
9、廣東 鶴山市址山鎮東溪村 3000人
10、廣東 開平市月山鎮麥邊村1600人
11、廣東 高要市蛟塘鎮洞口村大約2000人
12、廣東 高要市金渡鎮腰崗村大約3000人
13、廣東 高要市白諸鎮白沙村2000人
14、廣東 高要市祿步鎮楊路村1000人
15、廣東 高要市河台鎮尚德村2500人
16、廣東 封開縣大洲鎮衝口村1500人
17、廣東 德慶縣回龍鎮賓村 1300人
18、廣東 德慶縣官墟鎮睦村1000人
19、廣東 雲浮市雲安區麥洲村2000人
20、廣東 陽春市永寧鎮鐵垌村2000人
21、廣東 電白縣嶺門鎮麥屋山村約3000人
22、廣東 化州市同慶鎮塘吉村1800人
23、廣東 化州市楊梅鎮力古巷、岱山、合湧兒等村大約2000人
24、廣東 吳川市振文鎮水口渡麥屋村大約3000人
25、廣東 吳川市塘綴鎮塘草村、雷公石村,大約1300人
26、廣東 吳川市塘尾鎮麥屋大村8000人,連同附近不憂窮、新村、雙碑記等村約16000人
27、廣東 吳川市振文鎮麥屋新村,大約1800人
28、廣東 吳川市黃坡鎮上馬村、新塘村,大約1000人
29、廣東 廉江市安鋪鎮鴨潭村以及附近麥村5000多人
30、廣東 廉江市新民鎮甘水塘、瓦窯坑、馬落垌、銅鼓逕、胭脂村、坦塘村、麥村仔等村,大約3000人
31、廣東 廉江市新民鎮上跳進村、遂溪縣遂城鎮下調村,兩村大約800人
32、廣東 遂溪縣楊柑鎮老麥村大約1300人
33、廣東 遂溪縣草潭鎮荔枝山、大基頭、長洪埠村、會村、釵仔村、塘仔篤村等村,3000多人
34-1、廣東 遂溪縣港門鎮吳家村(吾家村)4700多人,港門墟1000多人,車路下村、黎角仔、大由南村(大窯南村)、架落坡村、後蘇村、貨湖墟、新城南地村、新港村、興業村、番鬼塘、白坭塘、石角埠、桐城尾村、北灶、石盤村仔等村大約6000人,港門鎮全鎮人口40000多人,麥氏人口大約12000人.
34-2、廣東 遂溪縣樂民鎮拖米埠村、松樹仔村大約1000人
34-3、廣東 遂溪縣洋青鎮打鐵塘村、闊口塘村等村,約2000人
35、廣東 遂溪縣北坡鎮稔滾塘村大約1000人,北坡新墟大約2000人
36、廣東 雷州市烏石鎮塘東村5000人
37、廣東 雷州市烏石鎮烏石村3000人
38、廣東 雷州市東里鎮大港村、鋪仔村等村5000多人
39、廣東 徐聞縣博愛村等村,約4000人
40、海南島海口市仁台村人口約600人,民國時期有1000多人.
41、海南島東方市感城鎮感北村等村,大約20000人.
42、海南島儋州市白馬鎮寨基村大約2000人
43、海南島三亞市麥氏約10000人
44、台灣 2005年高雄麥氏宗親會數據,麥氏20000多人
45、廣西北流、平南、賀州以及廣西全省的麥氏人口大約100000人

麥姓研究考證

麥氏宗親提供的族譜資料記載:麥鐵杖本姓麴,隋朝皇帝賜姓去匊為麥。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