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

麦茎顶端的果实部分
展开11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麦穗是汉语中对禾本科麦类作物籽粒聚集部位的专称,特指生长在麦茎顶端的穗状果实结构。该词在《后汉书》等典籍中已有应用记载,如成语"麦穗两歧"即源出《后汉书·张堪传》,用双穗现象比喻农业丰收景象 [1]。现代汉语中,"麦穗"除保持其植物学本义外,还衍生出"麦穟"等同音异体写法,并在幼儿语言教育中被用作实物教学素材。
拼    音
mài suì
注    音
ㄇㄞˋㄙㄨㄟˋ
词    性
名词
英    文
ear of wheat
异    体
麦穟

基本释义

播报
编辑
指小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穗状花序,由麦茎顶端的花序轴和小穗组炒察舟成,腊凶符是麦类作物完祖泪巩棵成授粉后形成籽粒的核心部位。该词汇在订洒凳乃钻海全汉语中兼牛射具术语性与日常用语特征,其构词形式符合汉语偏正结构特征,断去谅"麦"限定作物种类,"穗"特指植物生殖器官。

相关成语

播报
编辑

麦穗两歧

指同一株麦茎结出双穗的农业现象,出自《后汉书·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原为称颂地方官员政绩的典故 [1]。该成语包含三层语义:
  • 农业祥瑞:古代视双穗为丰收吉兆
  • 政绩象征:引申为官员治理成效的文学化表达
  • 相似比拟:现代汉语中可喻指两件近似事物

其他关联词汇

  • 麦秀两歧:与"麦穗两歧"互为异形词
  • 麦浪:形容成片麦田随风起伏的视觉形态
  • 麦秋:指麦类作物成熟收割的季节

语言应用实例

播报
编辑
在2025年农村学前班"拾麦穗"语言活动设计中,教师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幼儿使用"金黄色的麦穗""颗粒饱满"等描述性短语,强化对麦穗形态特征的认知。该案例显示:
  • 实物教学:将植物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体对象
  • 语言拓展:结合"爱惜粮食""农民辛苦"等德育内容
  • 文化传承:延续农耕文明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

字形变体

播报
编辑
"麦穟"为"麦穗"的异体写法,其中"穟"为"穗"的通假字,《康熙字典》记载二者在谷物类词汇中可通用。现代汉语规范化过程中,"麦穗"被确立为标准词形,但在古籍文献及方言中仍存在"麦穟"的用法。

注音规范

播报
编辑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词标准读音为mài suì,声调组合为去声(第四声)接去声,注音符号写作ㄇㄞˋㄙㄨㄟˋ。部分方言区存在"mèi suì"等变读现象,但不属于普通话规范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