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奇鈎吻鮭

鎖定
麥奇鈎吻鮭(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1792)是鮭形目鮭科鈎吻鮭屬的一種冷水魚類。原產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是高經濟價值的魚種,由於它們最適合進行人工集約化養殖,具有高產、高效、市場廣闊等特點,所以被世界各國廣泛地引入繁殖,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面積範圍及產量在逐年增長,是最廣泛的世界性養殖魚類之一。
拉丁學名
oncorhynchus mykiss
別    名
虹鱒
麥奇鈎吻鱒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輻鰭魚綱
亞    綱
新鰭亞綱
鮭形目
亞    目
鮭亞目
鮭科
亞    科
鮭亞科
鈎吻鮭屬
麥奇鈎吻鮭
分佈區域
北美洲太平洋沿岸
中文名
麥奇鈎吻鮭
二名法
oncorhynchus mykiss
外文名
rainbow trout

麥奇鈎吻鮭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形,稍側扁。吻圓鈍。口端位,口裂大,向上微斜。頜齒髮達。眼中大。體被細小的圓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1-12;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12;腹鰭有腋突;尾鰭叉形。體色隨着棲息地、魚體大小與性別狀態而有所改變: 溪流型與溯河產卵型的魚體比較黑,顏色比較強烈;湖泊型的魚種顏色較淡且比較明亮與偏銀色。一般體背側為灰綠色、蒼綠或黃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散佈黑色小斑點,腹部斑點較少。背鰭與尾鰭密佈黑點,腹鰭灰白色。體側沿側線中部有一條寬而鮮豔的紫紅色彩虹帶,延伸至尾鰭基部。幼魚體側有5-13個橢圓形斑塊,長大後消失。性成熟雄魚的下頜增大,向上彎曲成鈎狀。繁殖期時體側中央的縱帶顏色豔麗,雄魚在頭部、口部與體色上有小小的變化。體長在60cm左右,最大體長122cm,最大體重25.4 kg。

麥奇鈎吻鮭生活習性

麥奇鈎吻鮭棲息於冷而清澈的河流上游或源頭 [1]  、小溪、湖泊等,喜棲息於清澈、水温較低、溶氧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生活極限温度0-30℃,適宜生活温度為12-18℃,幾乎在水温9-18℃的水體都可見其族羣,在水温超過25℃以上的水體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則少見其族羣。性情極為活潑,能跳躍攝餌,幼魚以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水生昆蟲為食,成魚在淡水中以陸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甲殼類、魚卵及其他小型魚類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葉和種子;在海里生活時則以小魚、貝類及頭足類為食,產卵期照常捕食。會進行小距離的遷移,溯河產卵型或是湖泊型的魚則會進行長距離的遷移。 [1]  在河川或支流中產卵,雌魚掘產卵坑,雄魚保護雌魚,卵沉性。個體懷卵量10000~13000粒,分多次產出,每個產卵坑通常有受精卵800~1000粒。幼魚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壽命可達11年。

麥奇鈎吻鮭分佈

分佈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島一帶,被世界各國廣泛地引入繁殖,現可視為全球性的分佈。1877年移殖至日本各地養殖及放流,台灣在1957年由日本引進受精卵,大量繁殖並開始推廣養殖,現在在台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花蓮、台中和南投等縣的山地已有大規模養殖。 [1]  1959年, 周恩來總理出訪朝鮮, 由金日成贈送虹鱒魚帶回黑龍江省養殖。1977年4月,甘肅省水產研究所首次從山西省引進虹鱒魚在甘南州瑪曲漁場養殖獲得成功。現在全國的50多個虹鱒專業養殖場大多分佈在北京、黑龍江、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陝西。有的逃逸或被放流至河川及水庫中。

麥奇鈎吻鮭營養價值

麥奇鈎吻鮭營養十分豐富,含有各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且熱量較低,脂肪含量中等,蛋白質含量較為全面。

麥奇鈎吻鮭漁業利用

麥奇鈎吻鮭
麥奇鈎吻鮭(7張)
為高經濟價值魚種,以生鮮販售、煙燻、製成罐頭或冷凍等方式處理;適合用清蒸、油炸、燒烤、紅燒等方式食用。除了供作市場、餐廳販賣外,還有人飼養虹鱒供人們休閒垂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