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麥二叉蚜

鎖定
麥二叉蚜常在麥類葉片正、反兩面或基部葉鞘內外吸食汁液,致麥苗黃枯或伏地不能拔節,嚴重的麥株不能正常抽穗,直接影響產量,此外還可傳帶小麥黃矮病
2020年9月15日,麥二叉蚜被農業農村部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 [1] 
中文名
麥二叉蚜
生長部位
葉片正、反兩面
中文學名
Schizaphisgraminum
同翅
分佈地區
全國各地
寄    主
小麥、大麥、燕麥、高粱、水稻
頂端顏色
黑色

麥二叉蚜學名

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同翅目,蚜科。分佈全國各地。

麥二叉蚜寄主

小麥、大麥、燕麥、高粱、水稻、狗尾草、莎草等禾本科植物。

麥二叉蚜形態特徵

無翅孤雌蚜體長2.0mm,卵圓形,淡綠色,背中線深綠色,腹管淺綠色,頂端黑色。中胸腹岔具短柄。額瘤較中額瘤高。觸角6節,全長超過體之半,喙超過中足基節,端節粗短,長為基寬的1,6倍。腹管長圓筒形,尾片長圓錐形,長為基寬的1.5倍,有長毛5—6根。有翅孤雌蚜體長1.8mm,長卵形。活時綠色,背中線深綠色。頭、胸黑色,腹部色淺。觸角黑色共6節,全長超過體之半。觸角第3節具4—10個小圓形次生感覺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脈二叉狀。

麥二叉蚜生活習性

麥二叉蚜生活習性與長管蚜相似,年生20一30代,具體代數因地而異。冬春麥混種區和早播冬麥田種羣消長動態:秋苗出土後開始遷入麥田繁殖,3葉期至分櫱期出現一個小高峯,進入11月上旬以卵在冬麥田殘茬上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卵孵化,在冬麥上繁殖幾代後,有的以無翅胎生雌蚜繼續繁殖,有的產生有翅胎生蚜在冬麥田繁殖擴展,4月中旬有些遷入到春麥上,5月上中旬大量繁殖,出現為害高峯期,並可引起黃矮病流行。麥二叉蚜在10—30℃發育速度與温度正相關,7℃以下存活率低,22℃胎生繁殖快,30℃生長髮育最快,42℃迅速死亡。該蚜蟲在適宜條件下,繁殖力強,發育歷期短,在小麥拔節、孕穗期,蟲口密度迅速上升,常在15—20天,百株蚜量可達萬頭以上。

麥二叉蚜防治方法

(1)預測預報。當孕穗期有蚜株率達50%,百株平均蚜量200一250頭或滔漿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頭時即應進行防治。(2)農業防治法①選用抗蟲品種。如:“魯麥23”。⑧合理佈局。冬春麥混種區,儘量減少冬小麥面積或冬麥與春麥分別集中種植,這樣可減少受害。⑧適時集中播種。冬麥適當晚播,春麥適時早播。④合理施肥澆水。 [2] 

麥二叉蚜物種管理

2023年3月7日,被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