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麟州

(陝西地名)

鎖定
唐開元十二年(724)分勝州置。治新秦縣(今陝西神木縣北)。十四年州、縣俱廢。天寶元年(742)復置,同年改為新秦郡。乾元元年(758)復為麟州。轄境相當今神木縣一帶。五代周移治小堡。北宋乾德初移治吳兒堡(今神木縣西南),尋又移治今神木縣北三十里楊家城。金皇統八年(1148)地入西夏廢。 [1] 
中文名
麟州
位    置
山東陝西等省有多處
來    源
源於人們瑞獸麒麟崇拜
今    為
榆林市神木縣

麟州陝西麟州

據史料記載,陝西省北部麟州城,古為麟州治。今為榆林市神木縣。歷史上,有秦、漢、隋、唐、明、清朝代的長城穿境而過。戰國、先秦時是上郡屬地,秦時是九原郡為新秦縣。西漢為西河郡治平定縣,轄上郡白土縣,與西河郡圜陽縣。北宋時稱為楊家城。
公元1208年前南宋王朝全面南撤。背靠西夏,被遼金佔領的麟州治一度遭廢棄。官民離開遼夏邊境,南撤至吳(兒)堡。元朝統一全國後,麟州舊治恢復。麟州故城最後廢棄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今為陝西神木縣,是中國新上市的煤炭巨頭“神華能源”股票的發源地。2006年05月25日,麟州故城作為唐至明時期古遺址,被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陝北“麟州”位於陝蒙交界的古長城線上,黃河河套內鄂爾多斯高原盆地的南緣。緊鄰中國蒙古英主成吉思汗的陵墓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麟州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故城遺址在今陝北神木縣城東北,沿窟野河谷溯流而上二十公里。在一座碩高的山峯楊城山之上,可以看到一處規模頗大的古城遺址。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古麟州。

麟州大禹家族

圖1: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龍山文化時期玉人頭
(典型的華北人種特徵)
神木公元前2000年的前夏三孔牙璋(瑞器) 神木公元前2000年的前夏三孔牙璋(瑞器)
在建國前後,陝北古麟州境內曾發掘出500多把,斷代為公元前3000--公元前2100年之間的墨玉牙璋,屬夏禹王朝前夏時期遺物。這證明當時鄂爾多斯高原盆地的陝北古麟州一帶,在遠古中國沿海洪澇災害氾濫時,是堯舜時代治水英雄姒鯀姒禹的祖先,即上古聖女姒家族的繁衍活動地。有考證在那個時代,古麟州中央集權治水時的政令發佈地活動集散地
中國禮制中,北方玄(墨)色。中國4030年前的治水英雄姒禹家族,曾將祭祀農耕的禮器墨玉牙璋作為執政印信使用。以它降伏山妖水怪,祭祀山川大地,祈福豐收。神木牙幛於解放前隨石槨出土後,不少已流失海外。文革動亂中又有不少遭到損毀。今仍有40多件散佈在日本,歐洲,美洲,南非港台的多家著名博物館中。
圖2.神木出土的公元前2000年前夏符節器三孔牙璋兵政符節器。非農具)
圖3.原始社會晚期龍山文化各地古玉牙璋。圖三左二為神木牙璋
龍山文化時期的各地古牙璋 龍山文化時期的各地古牙璋
其中代表着中國華夏族中央,屬最高級別王權的墨玉質牙璋,長達53.4釐米,通體厚度0.1釐米,或通體厚0.4釐米。代表着中國北方工匠4000年前就已經達到的、極其高超的解玉水平1929年年底,德國藝術商人薩爾蒙尼(salmony)於陝北神木縣北平的農民手中購得這把帝王之璋,現收藏於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中。有待華夏子孫合力贖回。

麟州神木縣

古神木城之東南,相傳原有松樹三棵,枝柯相連,粗可兩、三人合抱,人稱“神松”。人們傳説當年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松下枕石而眠,夢中游歷天河,遇見織女,並贈給他一塊支織機的石頭。一夢醒來,身猶在松石之間,感到十分的奇異。
唐代詩人王維曾為“神松”作詩云:“青青山上松,數里不見今更逢,不見君,心相憶,此心向君君應識,為君顏色高且閒, 亭亭迥出浮雲間。”
今日松樹早已不存,但美麗的傳説,卻給這雄偉的古城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當人們在此倘徉瀏覽,總不免要抱有“欲尋神木識根由”的願望。這些傳説與詩歌,也就是今日神木地名的由來。

麟州楊家將故鄉

時代進入公元1000年前後。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楊家將祖籍就在麟州,是地方上的豪族。在中國歷史與歷史戲劇中著名的北宋抗西夏名將,和南宋抗金名將家族楊家將折家軍、佘太君的故里府州(今府谷),也都在麟州一帶長城沿線。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麟州靠近契丹佔領區。為了對抗契丹貴族,楊宏信自立為麟州刺史。從楊宏信開始,長子楊重勳,長孫楊光三代都是麟州的地方最高長官。
當時的陝北麟州,由北宋名臣范仲淹,沈括等封疆大吏駐守。他們駐守期間留下的邊塞詩,至今聞名,可為佐證。宋·范仲淹《漁家傲·麟州秋詞》;《留題麟州》宋代文彥博早年駐守麟州時,曾在城內紅樓上題詩,並被繼任官員勒石留念。城內耕地中也到處可見瓦礫殘碑柱礎等物,都是當年人文與繁華歷史的見證。
《神木縣誌》載有北宋皇祐三年(1051)十月歐陽修撰寫的《楊琪墓誌》,對楊氏家族敍述甚詳。楊琪是楊光的長子,累官至供備庫副使,卒於皇祐二年六月,年七十有一。
《楊琪墓誌》記載,楊繼業楊宏信的次子,楊延昭是繼業的兒子,“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修是北宋名臣,又潛心研究史實,著有《新唐書》《新五代史》,是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他的記載想來是可靠的,這就可以解決多年來關於楊家將籍貫問題的爭議。
楊繼業青少年時期就生活在麟州,他性格開朗,行俠仗義,喜愛騎馬射箭,武藝超羣。二十歲時離開家鄉到太原,在北漢皇帝劉崇手下當了保衞指揮使宋太宗趙光義徵太原時,楊繼業曉以大義勸北漢歸降宋朝,促使國家統一,遂成為北宋名將。公元986年,契丹國母蕭太后統兵十萬進犯宋朝,繼業潘仁美等人出賣,孤軍深入奮力死戰,受傷幾十處,被遼兵俘虜,寧死不屈,絕食三日而死。其子楊延昭繼承父志,鎮守邊關二十餘年,病死後棺木南運時,一路上百姓望棺痛哭失聲。後來,延昭的兒子楊文廣范仲淹宣撫陝西時提拔,後在大將狄青麾下供職,東西征討,屢立戰功。楊家三代鎮守麟州,楊繼業父子三世抗遼,都是北宋世代名將,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這些業績後來被演繹為“楊家將”的故事傳奇,在民間廣泛流傳。後來,人們把古麟州呼為“楊家城”,正是表達了他們對古代英雄熱愛和尊敬的心情。
麟州故城----“楊家城”位於西南流向的窟野河水畔。不但易守難攻,而且軍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西夏由夏州(今靖邊縣白城子)向東進攻,這裏首當其衝。扼控麟州,不僅可以西抗西夏,東拒契丹,南保河東路,而且一旦西夏揮戈南下侵犯,麟州還可以出兵直搗西夏後方,迫使其不敢遠進。因此,爭奪麟州成了宋、遼、西夏戰爭的一個焦點。據《宋史》記載,麟州城下的戰爭就達幾十次之多。西夏雖一再派大軍圍攻,甚至屢遭挫折,也仍不願捨去,以至駐兵於窟野河兩岸,種田放牧,使麟州成為一座孤城。
今日站在麟州故城牆上往遠看,萬里長城從西南方向逶迤而來,穿過古城遺址,又向東北而去。一座座高聳的峯火墩台遠近錯落,如同一個個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山頭。以長城為界,兩種迥然有別的地貌展現在眼前:長城內是丘陵如濤,峯巒起伏,長城外則沙海連綿,一望無際。不由使人產生一種遙遠的歷史感!發出由衷的讚歎。也怪不得作為軍事家的宋代歐陽修《論麟州事宜疏》中稱它是:“城堡堅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設之險,可守而不可攻。”在《請不棄麟州疏》中大聲疾呼:“麟州天險,不可廢!”
今日步出老城東北,崖畔上仍留存着兩口深井,一口周圍約8米,一略小,深不可測。歷史上楊家城雖屢遭圍困,但始終不易攻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井水暢旺,無慮水源。在如此高陡的山上,這不能不説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神木縣誌》中有《楊家城將軍山廟碑》一文,系宋紹聖五年(1098)鐫刻,上面記載到,在宋康定年間(公元1040一1041年),党項羌西夏背棄和約,攻打麟州,見此處好像有神人指揮,因而遁去。人們訛傳是神人顯靈,故稱為將軍山並築廟祀之。城東北十公里處,還有一座古城,人稱黃羊城,與楊家城成抵角之勢,這是隋代連谷鎮、唐連谷縣、宋代要塞橫陽堡遺址。廢棄於宋政和四年(1114)
在北宋的皇城開封,至今流存有著名的皇城外兩大湖:“包公湖”與“楊家湖”。陝北麟州楊家將,就是當年開封楊府開封楊家湖的主人!除了楊家將,麟州城還和歷史上許多顯赫的名字緊密相連:在唐代有大破突厥,三築受降城(今包頭市、烏拉特前旗,和巴彥淖爾市)的張仁願;有被當時郡人呼為“御史雨”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有名震邊疆的大將張説;五代至宋,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文彥博等一代名人都在麟州留下了不少戰功和政績。當時鎮守府州(今府谷縣)的折家軍(佘太君的家族),更是與楊家將雙峯兀立,息息相關,共同鎮守着邊關。
此外,還有不少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如王維、盧綸、李益、劉禹錫等,或投筆從戎,或謫居雲遊,都在這裏留下了無數不朽的詩詞文章。

麟州生態隱憂

三萬年前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遠古“匠人”“能人”----河套人的家園,就在古麟州附近的薩拉烏蘇河流域。“河套人遺址”也位於中國古代邊境的長城沿線上。歷代戰時,北方長城南北的各五十里至一百里,向來是軍事無人禁區。而歷史上管轄該地區的榆林市,有“三遷榆林”的傳説。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榆林城(今太原市,今晉中市,今晉城市),本就是中國神農時代的都城。而隋朝之前的榆林郡治,是從山西首次北遷,建城於內蒙陰山南麓的托克托縣;二次南遷內蒙美稷縣(今準格爾);第三次南遷,今天這塊河套寶地的古湖泊和森林植被已消失退縮,處於一望無際的毛烏蘇沙漠的包圍,和風沙的肆虐之中。
而今日仍堅守,並獲准居住在長城線上的古代戍邊軍人的後代,對古長城沿線的國家資源安全,和今日地方的經濟繁榮,仍肩負着沉重的雙重責任。上世紀80年代古麟州開始晉為中國“能源之都”後,神木(古麟州)所在的榆林市長城沿線礦產開發區,還一直面臨着保護地下水源、營造“三北防護林”、恢復植被、保護我們民族遠古遺蹟的繁重任務。並不容忽視和稍有延宕!

麟州歷史起源

麟州,新秦。下。天寶户元和户《禹貢》雍州之域。秦、漢為?中郡。隋開皇二十年置榆林縣,改為勝州。
天寶元年,王忠嗣奏割勝州連谷、銀城兩縣置麟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里。東至嵐州一百八十里。東至嵐州界黃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關。東北至勝州四百里。
西南至銀州三百里。
貢、賦:管縣三:新秦,連谷,銀城。
新秦縣,中。郭下。初,漢武帝徙貧人於關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秦,天寶元年置以為縣,取?舊名也。
連谷縣,中下。南至州四十里。本漢┯陰縣地,屬西河郡,在今銀州儒林縣界。隋文帝於此置連谷縣,煬帝改為連谷戍,大業十三年廢戍。貞觀八年於廢戍置連谷縣,屬勝州,天寶元年割屬麟州。
連谷鎮,縣理城中,貞觀八年置。
銀城縣,中下。北至州四十里。本漢┯陰縣地,屬西河郡。漢末大亂,匈奴侵邊,?中、西河之?,其地遂空,訖於魏、晉,不立郡縣。後魏時置石城縣,廢帝改為銀城關。周武帝保定二年,移於廢石龜鎮城,即今縣理是也。貞觀因之,屬勝州,天寶元年屬麟州。
勝州,榆林。下府。開元户四千九十五。鄉十三。元和户《禹貢》雍州之域。春秋為戎狄地。戰國時為晉、趙地。《地理志》雲?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趙有之。始皇時分三十六郡,為?中郡。漢因之不改。按漢?中在今州理東北四十里榆林縣界?中故城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其城遂空。晉末屬赫連氏,赫連勃勃稱夏,都於統萬。按統萬城在今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之後,訖於周代,往往置鎮,不立郡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於此置榆林關,七年又置榆林縣,屬?州。二十年,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立嘉名也。煬帝大業五年,以勝州為榆林郡,領榆林、富昌、金河三縣。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歸國,其地又陷梁師都。貞觀二年平師都,三年,仍隋舊理置勝州。時柴紹、劉蘭破滅匈奴,奪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決勝為名。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九百四十里。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銀州七百里。北至豐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女稽布,麻,粟。賦:麻,布。
管縣二:榆林,河濱。
榆林縣,中下。郭下。本漢沙南縣地,屬?中郡。漢末北虜侵擾,歷魏、晉、周,此地皆無縣邑。隋開皇七年置榆林縣,地北近榆林,即漢之榆溪塞,因名,屬?州,二十年改屬勝州。皇朝因之。
黃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蘆水,縣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蘆水,縣西二百四十里。其?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帝開之以通屯倉。
金河泊,在縣東北二十里。週迴十里。
?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趙?中城,秦?中郡也。《史記》曰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宮,在州城內,大業二年置,因榆林郡為名。其年,煬帝北巡,陳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宮,突厥啓人可汗獻馬及兵器新帳,因賦詩云雲。
榆林關,在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秦?匈奴之處,隋開皇三年,於此置榆林關。
河濱縣,中下。本漢沙南縣地,屬?中郡。訖於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後魏及周,復為銀城縣也。隋時復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於此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改?州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
黃河,在縣東一十五步。闊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濱關,渡河處名君子津。
河濱關,在縣東北,貞觀七年置。
參考資料
  • 1.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3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