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麝袋鼠

鎖定
麝袋鼠(學名:Hypsiprymnodon moschatus),是哺乳綱雙門齒目下的單科種,僅在近年才將其置放在一個科內,麝袋鼠科,並與遠古時代的其他麝袋鼠共用此科。麝袋鼠一胎可能會生下2只甚至3只幼崽。
中文學名
麝袋鼠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雙門齒目
亞    目
袋鼠亞目
麝袋鼠科
麝袋鼠屬

麝袋鼠簡介

由於在雌袋鼠的肚子周圍有一隻天生奇特的育兒袋,樣子又有些像老鼠,所以稱為袋鼠。這裏所説的袋鼠,實際上指的是灰大袋鼠和紅大袋鼠。它們直立的時候,高達兩米多,體長約1.5米,重達100多千克。它袋鼠的家族中也有小個子,那就是麝袋鼠,它包括尾巴在內的身長只有5釐米左右,體重僅4克。奇怪之處是它能發出強烈的麝臭味,故又有麝袋鼠之稱 [1] 

麝袋鼠分佈

世界上最小的有袋目動物是堪培拉的鼠袋鼠。這種袋鼠毛色赤褐,能發出強烈的麝香味,故又有麝袋鼠之稱。它主要產於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地區附近,它約5釐米左右,體重僅4克,是屬於“袖珍形”的袋鼠科動物 [2] 

麝袋鼠生產繁殖

麝袋鼠一胎可能會生下2只甚至3只幼崽,但是所有的袋鼠科動物每胎僅生1只幼崽。極少數是嚴格的季節性繁殖動物,大多數都能在一年的任何時候受孕與生產。對幾乎所有的種類來説,懷孕期要比發情期短几天,對袋鼠亞科來説是4~5個星期,對鼠袋鼠亞科來説是3~4個星期 [3] 

麝袋鼠跳躍機制

所有的袋鼠都是覆有毛皮且長尾巴的動物,它們有細脖子、突出的耳朵,以及高度發達的後半身和臀部(這使其前肢和上身顯得比較小)。一個長而狹窄的骨盆支撐着長而多肌肉的大腿;更加細長的脛骨並沒有附着太多的肌肉,並在腳踝處結束(這是對腳部避免扭傷所作的一種適應,這樣當袋鼠在跳躍時就不會擰了腳踝)。在休息和慢速活動時,它們那長而窄的腳底能承受身體的重量,使其成為一種靠腳掌着地行走的動物。然而在跳躍的時候,袋鼠會聳身立在它們的趾和後腳的“球”上。僅有2個趾—第四個和第五個—在實際上承受身體的重量,第二和第三個趾縮小成一個小小的殘“樁”(上面各自長有爪甲,專門用來整理皮毛)。
第一趾除了麝袋鼠還有之外,其他袋鼠的完全消失了。麝袋鼠是原始的麝袋鼠科中現存的唯一成員。巨型短面袋鼠屬中的巨型短面袋鼠的第五趾也沒有了。巨型短面袋鼠屬的動物在2.5萬~1.5萬年前的最近一個冰川期的高峯期滅絕了,這可能是人類縱火和獵殺造成的結果,但是古代巖畫記錄下了它們那特徵顯著的腳印。肢體延長與趾減少是很多世系的陸生食草哺乳動物的特徵—包括奇蹄目中的馬及偶蹄目中的鹿、羚羊和叉角羚—它們通過進化加快了奔跑速度以躲避奔跑型的掠食者的獵殺 [4] 

麝袋鼠保護狀況

無危(IUCN 2.3)
參考資料
  • 1.    黃勇主編,科學魅力 龐大的動物王國,兵器工業出版社,2013.01,第105頁
  • 2.    古禪主編,地球村動物鄰居 第4輯(14) 袋鼠,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8.09,第10頁
  • 3.    楊軍編,生命誕生,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10,第158頁
  • 4.    廖春敏主編,大洋洲奇蹟,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4.09,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