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麗豆

鎖定
麗豆(Calophaca sinica Rehder)是豆科、麗豆屬直立灌木,高可達2.5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莖分枝粗壯,樹皮剝落,淡棕白色;幼枝樹皮紫棕色。羽狀複葉;托葉草質,淡棕毛,披針形,宿存;小葉堅紙質,葉片寬橢圓形或倒卵狀寬橢圓形,先端圓或近截平,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綠色,幾無毛,葉脈上面比下面更顯隆起,小葉柄被長柔毛。短總狀花序;花萼鍾狀,萼齒寬披針形,花冠黃色,旗瓣近圓形,翼瓣上部寬,瓣柄耳較短;子房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扁平,柱頭很小。莢果狹長圓形,種子橢圓形,綠色。5-6月開花,6-8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山西南部和內蒙古陰山山脈以南的黃土丘陵區(豐鎮)。生於海拔900-1800米的山谷陰坡和山地灌叢中。
麗豆的種子、葉片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種子作為飼料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在研究植物區系上有一定意義。麗豆莖皮纖維發達,可作為造紙和紡織原料。
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中文名
麗豆 [1] 
拉丁學名
Calophaca sinica Rehder [7]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豆目
豆科
麗豆屬
麗豆
命名者及年代
Rehd.,1933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麗豆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2-2.5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莖分枝粗壯,樹皮剝落,淡棕白色;幼枝樹皮紫棕色。羽狀複葉長4-11釐米(連葉柄);葉柄長2-3釐米;有7-9(11)片小葉;托葉草質,淡棕毛,與葉柄基部貼生,披針形,長約15毫米,先端漸尖,宿存;小葉堅紙質,寬橢圓形或倒卵狀寬橢圓形,長12-25毫米,寬7-14毫米,先端圓或近截平,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綠色,幾無毛,下面蒼白色,疏被白色長柔毛;葉脈5-6對,上面比下面更顯隆起,中脈微凸,網脈明顯;小葉柄長1毫米,被長柔毛。 [8] 
總狀花序生5-7花;總花梗長5-10釐米,被開展的白色長柔毛和腺毛;花長約25毫米;花萼鍾狀,長15-20毫米,被白色柔毛和褐色腺毛,基部偏斜,萼齒寬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花冠黃色,旗瓣近圓形,長20-25毫米,寬15-20毫米,先端微缺,外面微被短柔毛,瓣柄長約6毫米,翼瓣長約20毫米,上部寬,先端微缺,瓣柄長約5毫米,耳較短,龍骨瓣與翼瓣等長,微彎,較寬,先端粘合,瓣柄長6毫米,耳較短;子房密被白色長柔毛,花柱扁平,彎曲,上部有白色長柔毛,柱頭很小。莢果狹長圓形,長30-50毫米,寬約8毫米,先端細長喙狀,密被有柄腺毛和白色長柔毛;種子橢圓形,長5毫米,寬4毫米,綠色。花期5-6月,果期6-8月。 [2] 

麗豆近種區別

麗豆(Calophaca sinica)
直立灌木,高2-2.5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
對比圖片 對比圖片
新疆麗豆(Calophaca soongorica )
灌木或小灌木,高20-100釐米。

麗豆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山西南部和內蒙古陰山山脈以南的黃土丘陵區(豐鎮)。生長在海拔900-1800米的山谷陰坡和山地灌叢中。 [2]  麗豆在中國山西省天然分佈於太原天龍山、交城、離石等地,麗豆適生環境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温暖濕潤;年均降雨量600毫米,7月至9月降水量佔年度降水量的40%以上;年極端最高氣温38℃,最低氣温-18.1℃,年平均氣温10.4℃;無霜期167天;土壤為褐土,質地為輕壤,土壤厚度為60釐米。 [3] 

麗豆繁殖方法

選種:選取外觀健康、成熟、飽滿的種子。
種子處理:配製濃度為70-90%的硫酸溶液,將300毫升的溶液輕度攪拌放入的種子1分鐘,迅速攪拌放入熱水中的種子至水温冷卻,撈出,用清水洗滌3-5次;最後將處理過的種子置於容器中用GGR溶液浸種。
播種:整地做牀:3月下旬整地2遍,打碎土塊並作牀,同時對土壤進行消毒、施農家肥。牀寬3米,牀長10米,採用條播法育苗,播幅5釐米,行距25釐米。下種時間為4月上旬,播種行下種50粒/平方米,覆土厚度1-1.5釐米。
管護:土壤墒情不好時應灑水澆灌,及時去除雜草,苗木出土後去除覆蓋物。 [3] 

麗豆主要價值

飼用:種子、葉片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種子作為飼料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3] 
科研:在研究植物區系上有一定意義。 [4] 
經濟:莖皮纖維發達,可作為造紙和紡織原料。 [3] 

麗豆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5-6] 
瀕危原因:分佈區狹小,種羣數量少,中國太原市天龍山優勢近郊旅遊風景區,人為干擾較大,種羣數量逐年減少。截止到2008年9月天然分佈種羣數量已很少,天龍山約有300叢。 [4] 
保護措施:在麗豆生長的地方圍欄設置標牌,提醒遊客或居民注意,同時進行引種馴化,開展生態學、生物學和開發利用的研究。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