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麗星鷯鶥

鎖定
麗星鷯鶥(學名:Elachura formosa)是麗星鷯鶥科、麗星鷯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0-11釐米。上體和兩翅覆羽暗褐色滿布白色斑點。飛羽具棕褐和黑褐色相問橫斑,尾短具棕褐和黑色相間橫斑。喉和下體暗黃褐色滿布白色斑點。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腳和趾亦為角褐色。 [1] 
麗星鷯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發達的陰暗而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和溪流與溝谷林中較常見。地棲性,主要在林下地上灌木叢和草叢間活動和覓食。善於在地面奔跑,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飛。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中國、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和緬甸。 [1] 
麗星鷯鶥身份十分特別,一隻鳥獨佔一科。 [9]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麗星鷯鶥
拉丁學名
Elachura formos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麗星鷯鶥科
麗星鷯鶥屬
麗星鷯鶥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Walden,1874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外文名
Spotted Wren-Babbler
同義學名
Spelaeornis formosus

麗星鷯鶥動物學史

麗星鷯鶥在形態上與鷯鶥屬(Spelaeornis)鳥類十分接近;行為上,則與鷦鷯屬Troglodytes)的某些成員很相似;而它的單調重複但音調很高的鳴聲又和鷦鶥科(Pnoepygidae)的成員有共同點。正因為有這些特徵,對麗星鷯鶥分類地位的認識,也一直存有爭議。1845年,英國鳥類學家、印度動物學的奠基人之一Edward Blyth依據從印度大吉嶺地區採集的標本命名了麗星鷯鶥Troglodyte punctatus(學名意為‘有斑點的鷦鷯’)。1874年,蘇格蘭鳥類學家、陸軍上校Arthur Hay(1862-1876年間也被稱作Viscount Walden)認為T. punctatus已經在1823年被用於命名歐洲的鷦鷯,從而不再適用於麗星鷯鶥,為此建議將其學名變更為T. formosus(意為‘美麗的鷦鷯’)。可見,早期的鳥類學家傾向於認為它是一種鷦鷯。其後的學者則依據形態學證據認為它是一種鷯鶥,屬鶥科成員。還有學者根據較長的喙和較高音調的鳴聲建議應為它建立一個新屬Elachura,其學名相應也變更為Elachura formosus(意為‘美麗的短尾鳥’)。不同的學者根據不同的證據,對麗星鷯鶥分類地位的認識真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而這也正是傳統形態分類學的現實所在。 [4] 
《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的一項研究指出,一種體型較小、模樣普通的鳥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雀形目鳥類的唯一成員。這種有斑點的畫眉科鳥類先前被稱作麗星鷯鶥(Elachura formosa),生活在東南亞地區,主要活動在茂密的灌木叢林間。乍一看,這種淺褐色的小鳥很不起眼——和北美洲冬鷦鷯的大小及外形類似。麗星鷯鶥棲息的生態系統也和其他很多鳴鳥的棲息地非常類似。但研究人員指出,其較高音調及多音節的鳴聲和其他鳴鳥有顯著不同,且科學家弄清了其中的原因:從遺傳學角度而言,麗星鷯鶥是鳴鳥中一類特殊的羣體。 [5] 
科學家尚不清楚麗星鷯鶥科(Elachuriade)何時完成進化以及其他近緣種是否已經滅絕。因為麗星鷯鶥的基因組成和其他雀形目鳥類截然不同。研究人員建議,應當將其置於獨立的科,且其拉丁文名稱也相應變更為Elachura formosa(意為“美麗的短尾鳥”)。該研究的發表預示着隨着大規模物種DNA測序工作的完成,很多生物的系統演化關係將會被重新認識和修訂。 [5] 
2014年《雀形目中一個孑遺單系單型科的發現》一文發表,宣告麗星鷯鶥以一個鳥類新科的新身份被重新定義。根據中國鳥類觀察手冊,麗星鷯鶥已經新提升為單型科,最新的研究表明麗星鷯鶥是一支較為古老的孑遺世系,一鳥獨佔一科,十分特別。 [9] 

麗星鷯鶥形態特徵

麗星鷯鶥
麗星鷯鶥(8張)
體(包括兩翅覆羽)暗褐色或多或少綴有棕色,特別是腰和尾上覆羽較明顯。上體各羽均具有一小的白色次端斑點,白色斑點前後均緣以黑色,飛羽內翈暗褐色,外翈具棕褐色和黑色相間橫斑;尾紅褐或淡棕褐色具黑色橫斑。下體淡黃褐色或暗黃色,腹和兩脅棕色,各羽均具三角形白色斑點,腹和兩脅白色斑點上還有更小的黑斑。 [1] 
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腳和趾亦為角褐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性
89克
98毫米
11-13毫米
46-48毫米
27-31毫米
17-18毫米 [1] 
雌性
45-47.5毫米

麗星鷯鶥近種區別

相似種斑翅鷯鶥Spelaeornis troglodytoides)體型較大,尾較長,喉白色無斑。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斑翅鷯鶥 斑翅鷯鶥
麗星鷯鶥 麗星鷯鶥

麗星鷯鶥棲息環境

麗星鷯鶥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林下灌木草本植物發達的陰暗而潮濕的常綠闊葉林和溪流與溝谷林中較常見。 [1] 

麗星鷯鶥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地棲性,主要在林下地上灌木叢和草叢間活動和覓食。善於在地面奔跑,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飛。每次飛行距離亦很短,多在樹叢間飛翔穿梭。性隱蔽,隱匿於山區常綠林的林下層。鳴聲響亮而單調,為不斷重覆的三聲一度的單音節哨聲,其聲似“滴-滴-跌”。尖厲的sik…sik聲,似鱗胸鷦鶥。比小鱗胸鷦鶥的叫聲偏高。 [1]  [6]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1] 

麗星鷯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和緬甸。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部盈江、滄源和東南部河口以及福建西北部山區。 [1] 
麗星鷯鶥分佈圖 麗星鷯鶥分佈圖
2019年,麗星鷯鶥在同安區文山景區第一次被拍到,刷新了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
2022年3月24日消息,近日,廈門鳥友在同安區文山景區拍到“神秘隱士”麗星鷯鶥(liáo méi)。 [9] 
2022年11月,武漢市黃陂區雲霧山發現麗星鷯鶥 [10]  。12月,江西環鄱陽湖區發現麗星鷯鶥 [11] 

麗星鷯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茂密森林中地上,尤其是溪流岸邊和岩石溝谷地區易被選擇。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和根等構成,內有時墊有少量羽毛。巢常常被隱藏在灌叢與草叢以下或枯枝落葉中,甚為隱蔽。每窩產卵3-4枚,卵純白色、偶爾被有少許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5毫米×12.5毫米。 [1] 

麗星鷯鶥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7]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