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麒派

鎖定
麒派是由一代宗師周信芳創建的麒派是我國南派老生的重要流派。京劇界常有“北有梅蘭芳,南有周信芳”和“南麒北馬”之謂。
中文名
麒派
創始人
周信芳
所屬曲中
京劇
行    當
老生

麒派創始人

周信芳 (1895—1975),演員、導演、編劇、監製、麒派藝術創始人。名士楚,字信芳,藝名麒麟童。故鄉浙江慈城(原名慈溪),是一個擁有1200年曆史的文化古鎮,曾孕育了519名進士。
周信芳的父親周慰堂亦為京劇演員,曾在京劇春仙班演二路旦,藝名金琴山。周信芳6歲隨父在杭州搭班,從陳長興練功學戲,7歲以七齡童藝名登台演娃娃生。1907年起用麒麟童藝名,演老生。1908年到北京喜連成科班帶藝人科4年,在此期間曾入宮為慈禧太后演出。青少年時期輾轉於煙台、天津、東北等地演出,1912年返滬,先後在迎貴仙茶園、新新舞台丹桂第一台等劇場演出,直至1923。以後兩度赴北京演出。
1920年,他初次接觸電影,由楊小仲導演,但只拍攝了默片《琵琶記》中的兩個片斷,而最後還是沒有完成。
他1924年回上海,先後在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連台本戲,對京劇藝術作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其中有些較好的段落,後來成為單獨演出的劇目。
周信芳1927年參加南國社(話劇),與田漢、徐悲鴻、徐志摩郁達夫等進步文化人士及話劇界人士頗多交往。1929年為電影《小霸王張衝》上、下集擔任編劇。1932年,組織移風社北上演出3年8個月後回南方。1937年又到天津演出,抗日戰爭爆發由天津返上海積極投身各項救亡活動,負責上海京劇界的宣傳和動員工作。同年,重組移風社,幷包下卡爾登大戲院連續演出了《明末遺恨》《香妃恨》《徽欽二帝》《文素臣》等劇,具體劇院業務由夫人裘麗琳主管,並採用與劇院7/3分帳的方法,在京劇界屬首次。其中《文素臣》一劇,由電影導演朱石麟編劇,它是一出重氣節、反屈辱的獨具風格的新型京劇。此劇上演之後,上海各種劇種如滬劇、評彈和電影等相仿上演,1939年因此被稱為“文素臣”年。
1937年,他與當時紅極一時的電影演員袁美雲拍攝了京劇電影《斬經堂》。
因《徽欽二帝》劇中抨擊了妥協苟安、投降賣國的漢奸,激勵了人們的抗日熱情,立即被日偽當局勒令停演,周信芳不顧敵人的恐嚇,積極準備編演新戲《文天祥》《史可法》,並在舞台兩側掛出戲的一對大幅預告,雖未能演出,卻一直掛到劇社被迫解散。
1943年周信芳被選為上海伶界聯合會會長,支持京劇界進步組織藝友座談會的活動。1944年接辦黃金大戲院,抗日戰爭勝利後,戲院曾為文藝界進步人土集會場所。在各種社會活動中得識周恩來、郭沫若、夏衍於伶等。他對社會之不平反應強烈,先後發起參加了“反對藝員登記”、“抗捐抗税”、“反內戰簽名”等愛國民主運動,並拒赴電台演唱所謂“戡亂”節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他在天安門城樓上與國家領導人共同主禮了開國大典。
1950年9月,任上海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處長。1951年任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冬,任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副總團長,赴朝鮮勞軍。1955年任上海京劇院院長。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地演出。
周信芳一生上演過近600齣戲,其中以連本戲為主,這也是世界級演員中有此記錄者。代表劇目有《打漁殺家》《打嚴嵩》《四進士》《投軍別窯》《烏龍院》《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清風亭》《明末遺恨》《義責王魁》《海瑞上疏》等。
他既全方位地表達了京劇傳統,又吸收地方戲、電影、話劇、芭蕾舞華爾茲、探戈等多種表演方式的精華,對傳統京劇加以創新,被公認為京劇海派代表人物。他吸取了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夏氏兄弟、潘月樵王鴻壽沈韻秋李春來、馮子和、劉永春、蘇廷奎等前輩的藝術特點,又經常與許多同輩名家合作,在交流與借鑑中融會貫通,獨創一格。嗓音帶沙但中氣足,恰好形成了麒派的基本特色,他的唱腔接近口語,酣暢樸直;唸白飽滿有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化短為長”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獨特風格;注重做功,表演從人物內心出發調動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內外和諧而真實生動。善用髯口、服飾及道具等來塑造人物;在音樂作曲、鑼鼓、服裝、化妝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創作,也是麒派藝術的根基,使人物在塑造性格和表達感情上達到舞台藝術的最高境界。
周信芳不但精通表演藝術,而且是編、導全才。自編和與人合編的劇目不下120出。1925年首開京劇導演先河,借鑑話劇導演手法運用到京劇中來,成為首個將“導演制”用於中國戲曲的藝術家。從《漢劉邦》開始,他主演的劇目基本上由自己導演,直到解放後主演的《義責王魁》《澶淵之盟》等,一些傳統戲也經過他導演加工。他作為導演,不斷修改劇目,是他對編、導、演的藝術整體的追求。
周信芳強調錶演藝術的統一性,重唱、念、做、打的綜合整體。早在30年代就已提出戲劇是“現時代的宣傳利器。”要求演員通過加強自身審美修養,塑造真善美統一的人物形象。新中國成立後,他帶頭進行戲曲改革,加工錘鍊一批麒派劇目。他還親自率團到工廠、農村、部隊作巡迴演出和各種類型的演出。
周信芳的著作有《周信芳文集》《周信芳戲劇散論》,有關周信芳藝術的專著有《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以及藝術經驗記錄《周信芳舞台藝術》。攝製戲曲影片有《琵琶記》(片斷)、《斬經堂》《宋士傑》和《周信芳舞台藝術》(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等。研究周信芳藝術的專著有《談麒派藝術》《周信芳藝術評論集》及其續編等。
作為一個藝術家,周信芳以自己的表演藝術感染力及人格魅力影響和鼓舞了幾代演員與觀眾。周信芳所處的動盪時代和他對時代的態度,決定了他所選擇和編演的劇目——具有忠、孝、節、義的元素,人物愛憎分明、大義凜然。周信芳的藝術風格,留給後人的,是正氣、正義以及面對強權不妥協的寶貴精神財富
國家多個單位曾於1955年及1961年先後為周信芳舉辦舞台生活50年紀念及60年紀念活動,其後又於1994年底1995年初舉行盛大的100週年誕辰紀念活動,同時將周信芳骨灰遷葬上海萬國公墓名人墓園,立塑像供後人憑弔。
周信芳在愛妻裘麗琳受難而逝8年之後於1975年3月8日在上海與世長辭,他育有子女共9人。
一代京劇大師周信芳,七歲登台獻藝,直到“文革”中被“四人幫”迫害致死,舞台生涯六十多年,是藝齡最長的一位京劇藝術家。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創造的“麒派”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中光彩奪目的奇葩!他一生碩果累累,所演劇目達五、六百出之多。行當涉及之廣、戲路之寬,為京劇界少有。除旦角戲不演外,老生、武生、小生、紅生、花臉等都演過;技藝上是文、武、昆、亂不擋。任何一齣戲拿出來都有其精彩獨到之處。周自編自導自演的新編、改編、整理、移植的劇目差不多有一、二百出,中國京劇史上,正如許多專家指出的,老生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當推譚鑫培、餘叔巖周信芳馬連良。他們的成就和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而且遠遠超出了生行的範疇。

麒派引起關注

麒派 麒派
近年來流派藝術漸顯式微,發展很不平衡。為保證流派藝術傳承發展,有關部門開設“京劇流派傳承班”,以加大流派人才的培養力度。麒派藝術雖是上海京劇的一面旗幟,但當今能夠登台表演者只有寥寥數人,能帶徒傳授者越來越少,麒派劇目也嚴重流失。如今活躍在京劇舞台上的麒派老生僅上海的陳少雲吉林裴詠傑兩人。作為麒派藝術大本營的上海,唱麒派的也僅陳少雲一枝“獨苗”。陳少雲表示,人們往往對麒派有種誤解,認為嗓子不好的人才去學麒派,其實麒派藝術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唱唸做打都要有紮實的基礎,學麒派並非易事。

麒派流派特點

麒派藝術的主要特點是通過高難度的唱唸做打來刻畫人物,所以發揚麒派藝術是時代的需要。周信芳結合了紮實的京劇功底和鋭意的創新精神,變沙啞的嗓間為蒼勁渾厚的獨特唱腔,他以力為美,善於運用“膛蟒”、“抖髯”等外部動作表現人物細膩的內心,唸白中既運用程式又很注意生活化,表演富有節奏感,對舞台有很強的控制力。麒派藝術對於當下京劇傳承有重要價值。

麒派麒派擴展

麒派麒派活動

麒派 麒派
“麒派精粹劇目展演”於2009年10月31日登陸梅蘭芳大劇院,陳少雲尚長榮將聯袂演出《打嚴嵩》。對於很少進京的麒派來説,此次演出堪稱盛事,但也讓人不得不注意到它正在遭遇的傳承危機:全國能夠登台演唱的麒派演員不到十人。

麒派麒派影響

周信芳所創建麒派不僅是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表演藝術也有較大影響。

麒派真正麒派

因為無人能接過大旗,已經60多歲的陳少雲至今還活躍在舞台上。他説,麒派傳承之難在於它很難靠一板一眼地模仿來學習,麒派的精髓也不是像人們誤解的那樣“擠啞了嗓子就能學”,而是要走進人物內心來塑造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