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麑,漢語三級字 [2]  ,讀作麑(ní),部首是鹿,字形結構是半包圍結構,指幼鹿。 [3]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鹿
五    筆
YNJQ
字形結構
半包圍結構
總筆畫
19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麑ní
⒈ 幼鹿。 [1] 
基本詞義
◎ 麑 ní
〈名〉
(1) 幼鹿 [fawns]
冬日麑裘。——《韓非子·五蠹》
(2) 又如:麑母(幼鹿之母);麑鹿(初生小鹿);麑裘(用小鹿皮做的皮衣);麑卵(鹿胎)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五雞切《集韻》《韻會》《正韻》硏奚切,𠀤同猊。《説文》狻麑,獸也。《爾雅·釋獸》狻麑,如虦貓,食虎豹。《註》卽獅子也。出西域。漢順帝時,疏勒王獻幇牛及獅子。《穆天子傳》狻猊日走五百里。
又鹿子也。《禮·玉藻》麑裘靑豻褎,絞衣以裼之。《論語》素衣麑裘。《疏》麑裘,鹿子皮以為裘也。
又人名。鉏麑,晉力士。見《左傳·宣三年》。
又《集韻》綿批切,音迷。義同。
説文解字
麑【卷十】【鹿部】
狻麑,獸也。從鹿兒聲。五雞切
説文解字注
(麑)狻麑獸也。釋獸曰。狻麑如虦貓。食虎豹。從鹿。兒聲。五雞切。十六部。按此篆與犬部狻篆疑皆後人所增。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