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麃(讀音為páo,biāo、piǎo,)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鹿部。
本義為鹿一類的動物,同“狍”,只能用於動物義中通(páo音)。 [2] 
引申為姓氏等多種字義(biāo音),又引申通“皫”(piǎo音) [3] 
中文名
拼    音
biāo,páo
部    首
鹿部
五    筆
YNJO
筆    順
捺橫撇折豎豎橫橫折撇折捺捺捺捺
部首筆畫
11
統一碼
U+9E83
總筆畫
15

基本信息

páo音

1同“狍”,
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獐鹿屬。大眼睛大耳朵,頸長尾短,後肢比前肢略長,臀部灰白色。雄的頭頂長角。食野果、青草、菌類等,分佈於歐、亞兩洲。肉可吃,毛皮可做墊褥、皮革等。
2麋鹿
《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
裴駰集解引韋昭曰:「楚人謂麋為麃。」

biāo音

1古通“穮”,除草義,如:“厭厭其苗,綿綿其~。”
2草莓。
3勇武的樣子。
4姓。

piǎo音

1通“皫”(piǎo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蒲交切,𠀤音庖。《説文》麠屬。《史記·武帝紀》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注》楚人謂麋為麃。引《爾雅》麖大麃。牛尾一角。
又《集韻》《韻會》悲嬌切《正韻》𤰞遙切,𠀤音鑣。麃麃,武貌。《詩·鄭風》淸人在消,駟介麃麃。
又耘也。《詩·周頌》緜緜其麃。
又《廣韻》《集韻》𠀤滂表切,音藨。鳥毛變色也。本作皫。《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注》皫色,毛變色也。
又《集韻》匹沼切《正韻》蒲昭切,𠀤音縹。義同。
又草名。《爾雅·釋草》藨麃。《疏》藨,一名麃。郭雲:麃卽莓也。江東呼麃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食。《釋文》麃,平表反。
又《集韻》蒲嬌切,音瀌。義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