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鎖定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誕生於1972年,是電影界深獲好評的國際電影節,聚焦非商業電影與紀錄片作品,通常於每年的1月舉行。作為歐洲甚至世界上享有盛譽的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是世界新鋭導演“最重要的舞台”,與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一起被譽為歐洲五大電影節 [5]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自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獨立”、“反叛”、“實驗”、“創新”等特色標籤,因重視挖掘和培養新鋭導演而被稱為“世界新鋭導演最重要的舞台”。中國多位知名導演如賈樟柯王小帥張元婁燁等人的作品,都曾參加過此電影節 [6] 
中文名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
創辦時間
1972年
舉辦時間
每年1月
舉辦地點
荷蘭鹿特丹
簡    稱
IFFR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相關介紹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不僅被稱為“世界新鋭導演的最重要舞台”,對於中國獨立電影來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王小帥張元賈樟柯婁燁等不少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曾在鹿特丹這座巨大的實驗城市上獲得過HBF基金的資助,從而製作出了個人色彩濃烈的獨立影像,向世界展示了日益成長並且多元化的中國面貌 [4]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是對中國電影,確切説是對中國獨立電影最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卻很少被這個行業之外的人所瞭解。當年王小帥、張元、何建軍等人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那幾部等於是開啓了中國獨立電影時代的作品都曾在這裏展示過;1994年,電影局下文封殺田壯壯,王小帥,張元,吳文光等七個導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們“私自”參加這個電影節的直接後果。電影節有一個HBF基金,專門資助發展中國家的電影製作,中國那些為人所知的獨立電影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得到過它的資助,從張元,何建軍,王小帥,丁建成到賈樟柯,幾乎是一個可以貫穿起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的名單。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發展歷程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前身

1972年夏,資深影迷和影展策劃休伯·巴爾斯(HUBERT BALS)在自己的家鄉鹿特丹城組織了一場被媒體評論為“相當先鋒”的電影展映活動,選映的作品多是歐美獨立製作和先鋒作品,觀眾不過寥寥十數人——這就是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簡稱IFFR)的前身。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改革

鹿特丹電影節的掌門人自休伯·巴爾斯1988年去世之後,經歷了馬可·穆勒(MARCO MULLER,現任威尼斯影展主席)和女掌門人珊德拉等的不同時期,在2008年走馬上任的魯格·沃夫森(RUTGER WOLFSON)領導下影展不但對其長期使用的“老虎”標誌重新設計,替換為一個憨態可掬的圓形虎頭(被人戲稱為“乖寶寶”老虎),更加對影展固有的單元設置做出重要調整,依據時態化繁為簡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光明未來”(BRIGHT FUTURE)、“幽靈重現”(SPECTRUM)和“訊號”(SIGNAL),各單元都可包括長短片、影像裝置展及現場表演。“幽靈重現”主推資深影人和大師的新作和回顧作品,其中也包括鹿特丹曾經熱切關注的青年導演最近一個時期的實力作品,如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何建軍的《水上人家》和應亮的《好貓》都進入了這個單元。有趣的是同樣被視作“幽靈”的作品還包括侯孝賢1980年首執導筒的作品《就是溜溜的她》——影片最終以團圓收場的夢幻橋段貼近瓊瑤的愛情故事,卻已經呈現對鄉土的迷戀。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發展

50多年來,IFFR依舊能夠走在全球視覺工業的風口浪尖,憑藉的正是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新晉青年導演的關注和扶持。而鹿特丹毫不妥協的選片標準和對全球獨立影業視覺語彙變化的關注非但未令電影節成為曲高和寡的小眾事件,反而成就了每年伊始鹿特丹城乃至荷蘭全國引以為傲的電影盛事;IFFR也與戛納、柏林、威尼斯、洛加諾(瑞士)一起被譽為歐洲五大電影節之一,在主要來自於鹿特丹市政府與贊助商的資金支持下,每屆的鹿特丹影展都不斷做出自我革新,對以青年人為創作主體的獨立電影和視覺實驗始終不離不棄。影展本身因為它選片的視野、展映影片質素和先鋒精神培養了一批自己的忠實影迷,而各國青年導演也把鹿特丹視作他們與世界尤其是歐洲對話的前沿陣地。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現狀

電影節照片
電影節照片(3張)
鹿特丹的發展壯大除了本國政府和基金會的支持,也和HBF在發展中國家發揮的持續的影響力有關。現已經資助了600多個項目,每年提供兩次申請,按不同的製作階段給作品提供1到3萬歐元不等的輔助金。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年度預算達到了480萬歐元,分別來自政府基金、企業贊助和票房;參展作品一度達到300部,近兩年都限制在250左右,他們聲稱質量永遠比數量更重要。包括媒體和產業場,每天最多可以有27個影院(廳)同時展開放映,每個廳4-5場,這樣每個作品都可以放映2-4輪。在歐洲,關於IFFR,有一種説法是它是戛納唯一有所忌憚的電影節。的確,鹿特丹有一種鮮明的左派立場,而戛納,包括努力步戛納後塵的柏林和威尼斯顯然都太主流了。主流有主流的標準和趣味,這正是鹿特丹反對的。它總是把自己和“獨立”“反叛”“實驗”這樣的詞聯繫在一起,儘量容納各種風格,把每種嘗試都當作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它在總體傾向上顯示出來的,絕不是一種優雅的趣味,相反這裏的很多作品常常是直接和生硬的,正如這個電影節本身品性的不易消化。這種立場當然不是説,而是做出來的。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獎項設置

荷蘭鹿特丹電影節宣揚的是個人主義,是年輕人的能量。它的核心部分老虎獎競賽單元,就是針對年輕作者的,十五部作品只接受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老虎獎一共三個,也不分高下。這在全世界電影節都少見,除了充分説明他們反對標準,以鼓勵為先以外,至少還有效避免了評委們意見的折衷和折衷導致的平庸。鹿特丹的左派立場,更明確地表現對發展中國家電影的支持。當前,中國差不多有三十個項目獲得過這筆錢的資助。難得得是,HBF還是與時俱進的,他們專門為DV電影立項,每個入選項目可以獲得兩萬歐元的製作費,眾所周知,用這筆錢在中國完成一部DV作品,像最經常看到的那種,現實題材,沒多少人,也沒大場面,還是綽綽有餘的。鹿特丹的HBF和歐洲其它面向發展中國家的電影基金相比,如法國的南方基金(Fonds Sud Cinéma)和德國的世界電影基金(World Cinema Fund),是條件最少,門檻最低,因此最具慈善性質的一個,它資助的電影,很多都是沒有市場能力的,不可能進入本地院線發行,令投資者得到回報,而對後兩者,一部成本太低,缺乏市場能力的電影,從開始就是不可能被選擇的。這種狀況可能和當地藝術電影市場的能力相關,但無論如何是一個事實。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活動特點

不同於星光無限的威尼斯、柏林和戛納這歐洲三大影展的是,鹿特丹電影節是唯一沒有紅地毯儀式的國際電影節,它和同樣也是在冬日的風雪中舉辦的美國鹽湖城聖丹斯電影節一樣倚重影迷和電影專業人士的眼光、口味和他們匯聚起來的狂熱力場;而不少後來蜚聲世界的獨立電影導演也是在鹿特丹第一次吸引世人矚目,2007年第60屆戛納影展金棕櫚大獎的羅馬尼亞電影《四月三週兩天》就是鹿特丹資助的導演首作。
1972年6月第1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開幕的時候,只有17位觀眾參加了這個簇新影展的首場放映,儘管開幕儀式因為現場冷清而被迫取消,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當時的影展策劃人休伯·巴爾斯的鬥志,他認為如果假以時日,誕生之初就被貼上“非常具有實驗精神”標籤的鹿特丹電影節不但會成為鹿特丹這個歐洲首位海港重鎮的文化座標,也會以絕世獨立的姿態為世界電影文化揚起一面旗幟。時至今日,鹿特丹電影節已經成為世界上觀眾人數第2 位的頂級影展,2007年電影節的觀眾人數就已經達到36.7萬—— 鹿特丹電影節也成長為形式多元的高素質獨立製作、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面向世界最重要的展映和交易平台之一,它尤其偏愛來自“南方”即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亞洲的獨立新人新作(同時也有若干單元專門展映歐美藝術影片)——這種固執不從眾的口味堅持37年來似乎未曾動搖過,甚至逐年膨脹的觀眾數會令前任主席不無擔心,認為過分的大眾化會影響電影節本身自我標榜的另類口味。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歷屆活動

第38屆(2009年)
第3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將於1月21日開幕,梁益俊導演的《糞蠅》入選電影節最重要的獎項“光明的未來”的候補名單。羅宏鎮導演的《追擊者》,金景墨導演的《清溪川的狗》,金曲導演的《枯竭》,盧勇石導演的《白日飲酒》等也受邀參加電影節 [16] 
第42屆(2013年)
韓國導演樸贊鬱進軍好萊塢的新片《斯托克》成為第42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閉幕作品,將於當地時間2月2日在荷蘭首次亮相 [15] 
第43屆(2014年)
第43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劇情片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均出自全球天賦導演的首部作品或第二部作品。這些影片將共同角逐該單元的三個“金虎獎”名額,每部獲獎作品分別獲贈15,000歐元 [14] 
第44屆(2015年)
第44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中國導演禾家攜他的新作《鄂爾多斯騎士》在鹿特丹最大的Pathe影院與歐洲觀眾見面 [13] 
第45屆(2016年)
中川雅也擔任主演的日美合拍電影《貝殼收藏家》近日被入選正在召開的第45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Bright Future部門。影片導演坪田義史攜主演中川雅也、橋本愛前往當地荷蘭出席影片發佈會。在此次的鹿特丹電影節上,中川雅也出演的另外兩部電影《戀人們》和《衞生間的聖母像》也將與觀眾見面 [10] 
第47屆(2018年)
第47屆鹿特丹電影節獲獎名單公佈。《北方一片蒼茫》作為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唯一中國影片,奪得了鹿特丹電影節最高獎項金虎獎。這部由蔡成傑執導的電影原名為《小寡婦成仙記》,2017年曾在第11屆FIRST青年影展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 [9] 
第50屆(2021年)
第5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公佈Harbour單元名單。由賈樟柯萬瑪才旦監製,德格才讓執導的電影《他與羅耶戴爾》驚喜入圍,這也是此次唯一入選Harbour單元名單的中國大陸影片 [8] 
第51屆(2022年)
2022年是華語導演或者華語作品參與度非常高的一屆,20多部新老作品在不同單元亮相,香港著名導演胡金銓的經典老片《龍門客棧》為影展閉幕。動畫片《第二個和第三個媽媽》入圍主競賽單元。旅居美國的華語獨立導演楊正帆的《腳註》、馬拉西亞導演陳翠梅導演的《野蠻人入侵》入選海港單元。《宇宙探索編輯部》亮相光明未來單元 。此外,今年影展的影人聚焦單元,還展映了中國獨立導演邱炯炯包括《椒麻堂會》在內的六部作品 [7] 
第52屆(2023年)
第52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於2023年1月25日至2月5日舉辦 [17]  。導演馬雪執導的電影《燕交》(White River)入圍“光明未來”單元 [18]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獲獎華人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1993年

張元執導的《北京雜種》獲本屆電影節“最有希望導演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1994年

何建軍執導的 《懸戀》獲本屆電影節影評人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1995年

何建軍執導的《郵差》獲本屆電影節最佳影片和影評人獎 [11]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1996年

張元執導的《兒子》獲得本屆電影節金虎獎 [12]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0年

婁燁執導的《蘇州河》獲得本屆電影節新鋭導演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4年

李康生執導的《不見》獲得本屆電影節金虎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6年

韓傑執導的《賴小子》獲得本屆電影節金虎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9年

禾家執導的《大地》獲得本屆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18年

蔡成傑執導的《北方一片蒼茫》獲得本屆電影節金虎獎 [1]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19年

朱聲仄執導的《現在完成時》獲得本屆電影節金虎獎 [2]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22年

高臨陽執導的《再團圓》獲得本屆電影節主競賽評審團特別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