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坊村

鎖定
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萬福辦事處鹿坊行政村
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可謂中華禮儀之邦之典範。鹿坊人民寬厚大度,熱情好客,具有較高的社會文明程度。
中文名
鹿坊村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菏澤市高新區萬福辦事處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面    積
1260 畝
下轄地區
鹿坊村、嶽莊村、趙莊村
政府駐地
鹿坊村委會
電話區號
0530
郵政編碼
274000
氣候條件
温暖乾燥,四季分明
人口數量
1.5E-5 億 人
機    場
菏澤機場(在建)
火車站
菏澤火車站
車牌代碼
魯R
方    言
中原官話

鹿坊村村情介紹

鹿坊村位於著名的“牡丹之鄉”-----菏澤。地處菏澤城西郊,距市區2.5公里,下轄三個自然村,總面積1260畝,總人口1500人。南臨日東高速公路,S261穿境而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原則,形成了集中連片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此外,依託良好的自然條件,積極發展集生產、旅遊觀光、採摘與一體的生態農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實施興農工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大力加快新農村建設,創建發展平台,形成農業經濟、精神文明建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特色農業發展方面,強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壯大瓜菜、花卉苗木兩大主導產業,推廣“瓜菜”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瓜菜種植等規模連年擴大。2015年全村早春供棚甜甜瓜種植面積200餘畝,總產量達700餘噸,實現銷售收入6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收入達到600元);優質蔬菜300畝;花卉苗、生態林網400畝。2015年農民人均現金純收入5447元。
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堅持以發展促和諧,以和諧促發展,全村形成求發展重和諧的社會氛圍,廣大人民羣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極大變化。自2010年以來,連續4年被評為菏澤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鹿坊村建制沿革

鹿坊村位於菏澤市區西北郊,設立於1954年 9 月。東鄰聖源社區、南臨堯銀社區、西接馮莊村、北靠丁莊社區。是菏澤經濟發展新區。

鹿坊村行政區劃

鹿坊行政村下轄鹿坊村、嶽莊村、趙莊村三個自然村。

鹿坊村地理環境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黃河下游南岸,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
屬黃河衝擊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坡度降為1/8000。受幾千年來黃河數次決口氾濫影響,形成了淺平窪地地貌。土壤類型分潮土和白潮鹽土兩個類型,表層質地以輕壤質為主,砂壤質次之。

鹿坊村自然資源

屬暖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系健全,淡水資源豐富,為農林牧副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鹿坊村人口民族

以漢族為主。

鹿坊村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3年,民生事業顯著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五年新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1450人,徵繳社會保險費32.6萬元,新增就業200餘人;五年共發放低保金14萬元;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出生率等全部在標準範圍之內;初步形成“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基礎設施
2015年,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穩步推進,相繼完成了"户户通"自來水、“村村通”水泥路,共埋設自來水管網9.6公里,新建水泥路4.9公里,總投資達到100餘萬元,全村人受益。

鹿坊村歷史文化

農村習俗精彩紛呈,主要有鍋帽、鬥羊、鬥雞、燈會、民間雜技、皮影等。
鍋帽
鍋帽是用高粱篾將小麥稈織起來。靈巧的人能把紅白兩種顏色的篾子恰當調配,編出鮮亮的花紋和圖案,如果再配上別緻的造型,那就是一件藝術品了。鹿坊村人祖祖輩輩都從事草鍋蓋編織,以前家家户户都以編織鍋蓋為生,這種技藝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鬥羊
鬥羊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曹操被袁紹打敗,退兵曹州,人疲馬憊,士氣低沉,忽見兩羊相抵,十分威武,精神為之一振,即召部下觀賞,感染得羣情激昂,反戈一擊,大敗袁紹。鬥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規範式”兩種。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後,兩隻羊放開,彼此用力撞抵,不管幾個回合,直到一方敗下陣來為一局;“規範式”是彼此拉開,一頭一頭的抵,直到一方抵敗為一局,一般三局二勝。1991年12月被列為《中華百絕》之一,深受國內外遊人讚賞。
鬥雞
鬥雞活動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十幾米高的鬥雞台,民間有《鬥雞台懷古》樂曲流傳。鬥雞比賽有一套嚴格的規則,由裁判按規則進行。參加比斗的雞,古稱唆雞,俗稱咬雞,是一種珍貴的觀賞型好鬥雞種,比鬥前大都經過專門飼養和訓練。1981年成立了“鬥雞協會”,把鬥雞比賽作為羣眾文體活動的一項內容,定期舉辦比賽。菏澤的鬥雞,身似駝鳥,體態雄健,肌肉發達,動作敏捷,生性善鬥,寧死不屈,是我國特有的觀賞型珍貴雞種。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曾拍攝了新聞紀錄片《鬥雞》。
麪塑
俗稱捏麪人,以小麥面和糯米麪為主料,加入適量的顏料用水調和成不同色彩的麪糰,用鍋蒸熟後,配上適量的防腐、防蛀、防幹劑後,利用刀、剪簪等簡易工具和獨特工藝,塑造成人物、鳥獸、魚蟲、花卉、山川、樓閣等富有觀賞價值的工藝美術品。近年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先後出現了有聲麪塑和動態麪塑。
燈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主要街道都要張燈結綵,點花放炮,舉行規模盛大的彩燈會。人們扶老攜幼,傾城而出,遊弋於繁花彩帶的燈海之中,觀燈猜迷,歡歌笑語。一首民歌讚道:“正月十五月兒明,觀燈進了曹州城,步步霞光步步彩,猶入雲霞仙境中。”燈會始盛於清乾隆年間,由德高望重之人擔任會首,進行籌備。花燈名目繁多,大體分靜燈、動燈、消息燈三種,做工精細,色彩強烈,條紋粗獷,或靜或動,雅俗共賞,意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