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乳奉親

鎖定
《鹿乳奉親》是《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中的第六則故事。該故事講述的是周朝的孝子郯子怎樣冒着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
作品名稱
二十四孝
作品別名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
文學體裁
通俗讀物

鹿乳奉親原文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羣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詩曰: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皮。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釋義

周郯子,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裏去,偽裝在羣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郯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有詩説: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郯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羣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1] 

鹿乳奉親註釋

周:周朝
患:患有疾病
獵者:獵人
俱:都
至:極至
乃:就
乃:才
衣:穿

鹿乳奉親引申

主人公
郯,秦置郯縣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隋唐幾經廢置,元時始稱郯城縣,其後成為了較為穩定的縣級城市。今天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是著名的銀杏之鄉、杞柳之鄉。境內馬陵山綿延東境,沂、沭河貫穿南北,又素有魯南糧倉之稱。郯城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龐涓溝、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臨處,一線南北;孝婦冢、於公墓、郯國故城郯子廟、傾蓋亭等,星羅棋佈。位於新村鄉銀杏古梅園內的老神樹,是夏銀杏第一雄樹,雖歷經2000餘年,仍樹葉繁茂,果實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傳着。

鹿乳奉親郯子

郯子(生卒年月不詳),已姓,子爵,春秋時期郯國國君,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少昊(姓已,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為窮桑氏,也稱金天氏)後裔中的炎族首領就封於炎地,稱炎國。屬人方。炎,古音亦讀談(Tan),春秋前後,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漸趨衰敗,諸侯大國之間相互爭戰侵吞,天下動亂。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國君郯子的政績、才華和仁孝之德,贏得了人心。
郯子治郯講道德、施仁義、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繼續保持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鹿乳奉親郯子的才華

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魯時,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起遠古帝王少昊氏以鳥名官之事。郯城數典述祖侃侃而談。他説: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拜鳥為師,以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郯子進一步解釋説:少昊是我們的高祖,我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從前黃帝以雲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雲命名;炎帝以火來記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記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龍記事,他的百官都以龍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摯即位的時候,恰遇鳳鳥飛來,因此便以鳥記事,他的百官也以鳥命名。如鳳鳥氏掌管曆法。所説鳳鳥氏,就是歷正。鳳凰是吉祥的神鳥,它一出現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時的。歷正是主管歷數正天時的官,故叫鳳鳥氏;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鳥即燕子,它們春分飛來,秋分離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為玄鳥氏;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趙就是伯勞鳥,它夏至開始鳴叫,冬至停止,個官職以它命名;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鳥就是鴿鸕,它在立春開始鳴叫,立夏停止,故這個官職以它命名;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鳥即雉,它立秋來,立冬離去,故以它命名。以上這四種鳥都是鳳鳥氏的屬官。祝鳩氏就是司徒。祝鳩非常孝順,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從顓頊之後,因為無法記錄遠古時代的事情,就從近古時代開始記錄。作為管理百姓的官職,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來命名,而不像從前那樣以龍、鳥命名了。滿座人無不佩服郯子的學識淵博孔子當時年二十七歲,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説了郯子這番話之後,就前去拜見郯子求教,“見於郯子而學之”。韓愈師説》中“孔子師郯子”這句即出於此。保存在曲阜孔廟內的《聖述圖》內有一幅插圖叫《學於郯子》,講的就是“孔子師郯子”的故事。孔子“問官”之後,不久就告訴別人説:“我聽説‘天子那裏推動了古代官制,但有關古代官制的學問都保存在四方的蠻夷小國’這話很對”。“問官”這個與郯國有關的歷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珍視,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遠古民族演變的重要資料。

鹿乳奉親郯國

郯國,首都郯城,亦稱“碌碡(liùzhou,即石磙)城”。傳郯子在抵禦外侵修建城牆時,因信巫術於城牆基部埋了萬隻碌碡,以求永固,碌碡城因而得名。郯國的大小已無法考證。郯城遺址在今郯城縣城北,東、南牆早被推平,西、北牆局部還在。牆基寬40米,頂寬15米,殘牆高4米;周長4670米。

鹿乳奉親郯子廟

郯子廟於郯城縣郯廟村廟基佔地十畝,廟分兩部分:北為廟宇,青磚結構,樸素無華;南廟門前有戲台。大殿有“三聖”、“四賢”泥像:“三聖”是郯子、孔子、老子;“四賢”是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是:“居郯子故墉(yōnɡ城牆)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全村無人姓郯,但都知道郯子的事蹟,孝敬老人的遺風猶存。遺址現存約兩畝土台,四塊明清時石碑,一棵被雷劈斷的古槐。相傳為郯子所植的一棵古老銀杏樹應有約2500歲高齡並且存活,高42米,胸圍8米,直徑2.6米,樹冠根系面積五六畝。

鹿乳奉親郯子墓

位於郯城縣西曹村西南,南距郯廟村約1公里。墓前有石碑,乾隆年立。1976年,該墓封土被羣眾挖開,發現鐵汁澆灌的棺槨,無法打開。據傳,當時挖墓者中一青年將墓前石碑扛歪,後暴病而亡,人們疑郯子顯靈。後臨沂文物部門前往制止,該墓方被填平。這石碑還斜在田間。

鹿乳奉親解析

鹿乳奉親存疑

郯國為郯子祖先少昊氏所建。郯子為父母偷鹿奶時應該很年輕,父親既不像是君王,家中也沒鹿。郯子的君位不是從父兄那兒繼承來的,也不是“外禪”來的。郯子為何不捉一隻母鹿回家養着?當然,郯子很可能像舜一樣生在曾經富有過的窮人家。但是,現今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中需要學習的內容,而不是去找它的錯處。

鹿乳奉親學習內容

人生四大苦事:生老病死。雖是苦事,又有誰能逃避得了呢?沒錢的老人,首先得解決吃喝的問題,可有吃有喝的老人未必開心。隨時滿足一下老人小小的願望,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將來的許多老人不一定缺錢,但隨着年紀的上升,特別需要幫助與陪伴。有老人有孩子的家庭才是健全的家庭。《弟子規》上有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千萬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悔親情的缺失,嘆人生的遺憾。

鹿乳奉親典故出處

《孔子家語·致思》載:孔子適齊,中路聞哭者之聲,其音甚哀.孔子謂其僕曰:“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喪者之哀矣.”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車,追而問曰:“子何人也?”對曰:“吾丘吾子也.”曰:“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覺,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聞乎?願子告吾,無隱也.”丘吾子曰:“吾少時好學,周遍天下,後還,喪吾親,是一失也;長事齊君,君驕奢失士,臣節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請從此辭。”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識(zhì記)之,斯足為戒矣!”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 解釋:孔子去齊國,走到半路上聽到有人在哭,聽哭聲很是哀痛.孔子對自己的僕從説:“這哭聲哀是哀了,然而不是喪親的哭聲.”孔子驅車上前,稍稍靠進,看見一個非同尋常的人,抱着鐮刀,戴着喪親的素飾,臉上卻沒哀傷.孔子下車,追上去問:“你是何人?”對方説:“我是丘吾子啊!”孔子問:“你如今並非喪親之際,為何哭得如此之悲呀?”丘吾子答道:“我有‘三失’,自己很晚才懂得,如今悔之莫及啊!”孔子問:“你的‘三失’可以告訴我嗎?希望你告訴我,不要隱瞞.”丘吾子説:“我年輕時好學,周遊天下,後來回家,父母卻不在了,這是一失;我長期事奉齊君,而齊君驕橫奢靡,仁人志士都走了,我做臣子的志向已不可能實現,這是二失;我平生厚交的朋友,而今都離我而去,這是三失.正是: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去不回的,是歲月,不可再見的,是雙親。請讓我就此告別人世吧。”於是丘吾子投水而死.孔子嘆息道:“弟子們啊,記住這一切,這足以讓你們引以為戒啦!”這事以後,孔門弟子辭師回家奉養雙親的有十分之三之多.

鹿乳奉親二十四孝

郯子的仁孝之德,歷來為海內外稱道。在我國曆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鹿乳奉親”的美德一直被視為楷模。《增訂繪圖孝經白話句解》卷首二十四孝圖》第五幅中載:“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羣之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編撰的一部宣揚封建孝道的書。此書集歷史上24個人物的“孝行”編成,粗些印本朽上了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由於封建統治者的宣揚,在民間廣為普及。因此,歷代統治者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

鹿乳奉親人物簡介

郯子,春秋郯國(今山東郯城)國君。年幼好學,聰慧仁德,孝敬父母。父母患眼疾,人説鹿乳可以治癒,郯子便四處尋求,未能得到。郯子見父母受眼疾折磨,心急如焚,使裹着鹿皮,假扮小鹿,混入野外鹿羣中覓取鹿乳。鹿生性機警,膽小怕人,又善於奔跑,郯子連去幾日,終未如願。一日,裹着鹿皮的少年郯子,在野外與獵人相遇,獵人張弓要射,郯子急忙站起來,將實情相告。他的孝行感動了獵人,獵人以家中馴養的母鹿之乳相贈。郯子得到鹿乳,趕回家中為父母治療眼疾。

鹿乳奉親詩歌

幼年郯子孝雙親
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
為覓鹿乳進山林
翻山越嶺難如願
獵户慨贈全孝心 [2] 

鹿乳奉親相關史實

使郯國名聲大噪的還有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郯國,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的學者程琰本,“傾蓋而語,終日甚親”,兩人的車蓋都傾斜了。談論禮樂詩歌難捨難分,一直到桑樹影子移動了位置,最後贈送絹帛表示情誼,為離別而悲傷。據《孔子家語》記載:孔與程子臨別時,謂子路曰:“取束帛以送先生”。孔子來郯時曾登郯城東南三十里之馬陵山峯望海。後人為紀念孔子來郯,在城北十里鋪建一“傾蓋亭”;稱其所登山峯為“孔望山”,峯頂石樓為“望海樓”,列為古郯八景之一。
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問官祠聊以憑弔。據有關資料載,當時郯子廟中塑有“三聖”、“四賢”像,其中“三聖”像為孔子、老子、郯子。人們對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郯子廟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禮拜,不少人前來遊覽瞻仰,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在郯子廟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聯:“居郯子故墉縱千載猶沾帝德,近聖人傾蓋雖萬年如座春風”,仍為人們詠頌。

鹿乳奉親評説

郯國,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少氏的後裔即在此建立了炎國,至春秋時期演化為郯國。古城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二十里。
關於郯子,《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段記載:這一年的秋天,郯子來到魯國朝見昭公。魯昭公與他宴會時,問起少氏用鳥來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很博學,回答説: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為什麼。往昔黃帝以雲作為百官名號,炎帝以火作為百官名號,共工以水為百官名號,太以龍作為百官名號。我的高祖少摯立朝時,有鳳凰正好飛來,因此用鳥作為百官的名號。於是百官的名號,有如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雎鳩氏、鳩氏、鶻鳩氏爽鳩氏、五鳩、五雉、九扈等。 孔子聽到這一信息後,求見郯子,向他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據説當時孔子還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至今還流傳着 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這裏可以看到,除了血統的傳承外,郯子有孝行,而且有豐富的學識,也許這些都是他能成為國君的原因之一吧。再説,郯子披着鹿皮,偽裝後居然能忽悠母鹿,而騙取乳汁,如果不深知鹿的生活習性,怎麼可能呢?這也見到郯子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一面,也許他的血脈中就遙承了來自他高祖的 天人合一 的智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