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馬古道

(陝西旬陽鹽馬古道)

鎖定
陝西旬陽縣銅錢關鎮安然村慄樹坪發現鹽馬古道遺存,石梯人工鑿跡依稀可辨。這條鹽馬古道曾是旬陽通往湖北竹山境內的一條最便捷的道路。 [1] 
中文名
鹽馬古道
地理位置
陝西旬陽

鹽馬古道古道遺存

這條古道遺存曾是旬陽通往湖北竹山境內的一條最便捷的道路。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就有大量的商隊、馬幫、鹽幫進入秦楚交界的銅錢關從事商貿交易,漢口的商隊、鹽幫溯漢江而上,通過航運抵達漢江沿岸的呂河碼頭。商隊、鹽幫在漢江南岸的呂河從事商貿交易,又將這個地方作為物資的集散地,再將鹽、物品通過馬幫、挑夫進行運輸,經神河、赤巖進入銅錢關境內,再沿着慄樹坪這條便道進入湖北竹山。 [1] 
到了清朝末年,慄樹坪的大山裏有一家姓肖的商鋪,主人名叫肖延發,外號“肖駝子”。他一人能背100多公斤重的石頭和行李,上山下山如履平地,像一頭駱駝,人稱“肖駝子”。起初,“肖駝子”開設的只是小商鋪,僅供方圓幾十里人家購買日用品、針頭線腦、鹽。後來,“肖駝子”手裏有了積蓄,他又請工匠蓋了一大院子四合院式的房屋,人們把這裏稱為肖家院子。肖家院子因建在兩省商族通行的必經之地,因此肖家院子是南來北往的行人、商賈通過時的客棧 [1] 

鹽馬古道客商通道

這條古道位於慄樹坪左岸山坡,由於道路狹窄,貨物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為了改變交通不便對貨物運輸的制約和影響,“肖駝子”和南來北往的馬幫、商隊進行商議,出資在慄樹坪山埡修建石梯,以改善山路通行條件。“肖駝子”先僱一批石匠將山岩開鑿成粗放型的台階,再請人將河裏的長條形石頭搬運至山上,根據開鑿出來的粗放型台階進行鋪設,加固成牢固的石頭台階。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一條既能供商隊通行,又能使馬幫跋涉的鹽馬古道終於修成。
這條由人工修鑿建造的石梯,共計300餘步,其中有一百步台階全都是人工開鑿而成,另外200多步台階因地勢而建,因山勢而修。道路修好後,每天都有幾十匹騾馬馱運鹽巴從銅錢關境內,由慄樹坪百步石梯翻山越嶺運到肖家院子商鋪,再經“肖駝子”對貨物進行調劑,將鹽巴、商貨運往竹山、竹溪等縣。這些馬幫、商隊返回陝西時,就馱運竹山、竹溪境內的土特產及山貨返回肖家院子商鋪。 [1] 

鹽馬古道歷史意義

百步石梯和鹽馬古道遺蹟,不但反映了陝鄂兩省交界民眾商貿流通情況,也為研究深隱在巴山之巔的鹽馬古道走向提供了翔實的實物依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