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栟茶運河

鎖定
栟茶運河,原名鹽河,亦稱北串場河。屬淮河流域通揚運河水系。位於江蘇省南通市。明洪武元年(1368)開挖 [2]  (一説南唐至北宋初年(937~960),設角斜、栟茶鹽場時開挖 [11]  )。明、清曾兩次疏浚拓寬。以如東縣栟茶鎮命名。西起海安市(原海安縣)塔子裏,西接東薑黃河與通揚運河相通。東至如東縣小洋口,經小洋口閘入黃海。全長72.96公里。經1954、1955、1956、1957、1968年分期開挖浚深。灌溉32.6萬畝,排澇446平方公里。 [2]  栟茶運河與通揚運河溝通,貫通焦港、如海河、丁堡河、江海河等,構成骨幹河網。 [11] 
栟茶運河是海安、如東兩縣重要排灌河道。兼利通航。 [1]  航道等級為Ⅶ級,規劃等級為Ⅴ級。設計最大通航船舶為1拖+8×300噸級船隊和100噸級貨船,兼顧300噸級貨船,航道底寬不小於20米,最小水深2.5米。 [14] 
中文名
栟茶運河
別    名
鹽河、北串場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通揚運河水系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通市北
流經地區
江蘇省海安市、如東縣
發源地
江蘇省海安市雅周鎮塔子裏
主要支流
岔栟河、丁堡河、曲雅河、紅星河、江海河
河    長
72.96 km [2] 
流域面積
446 km² [2] 
入海口
江蘇省如東縣小洋口
航道等級
Ⅶ級

栟茶運河幹流概況

栟茶運河的位置及河網 栟茶運河的位置及河網
栟茶運河西起海安市(原海安縣)雅周鎮塔子裏,東至如東縣小洋口,全長72.96公里 [2]  [11]  (一説73.18公里 [4]  )。 [2]  [1] 
栟茶運河西段在海安,橫貫海安市(原海安縣)南部地區,西接薑黃河,從雅周鎮的塔子裏起,海安市(原海安縣)境內流經雅周、沿口等14個鄉鎮,境內長53.64公里。 [4]  東段,由河口入如東縣境,流經河口,栟茶等地 [10]  ,至小洋口閘入海。如東縣境內長26.90公里(一説26.625米 [10]  )。 [11] 
栟茶運河海安仁橋段2 栟茶運河海安仁橋段2
栟茶運河海安城東鎮段 栟茶運河海安城東鎮段
栟茶運河如東縣栟茶鎮段2 栟茶運河如東縣栟茶鎮段2
栟茶運河如東縣洋口鎮段 栟茶運河如東縣洋口鎮段
小洋口港口2 小洋口港口2

栟茶運河水文特徵

據如東小洋口閘觀測,栟茶運河歷史最高水位3.91米,出現日期是1960年8.月5日;歷史最低水位0.12米,出現日期是1958年11月27日。 [9] 

栟茶運河主要支流

如海運河,原名碾砣港,南起如皋縣長江邊,北至海安鎮接通揚運河,全長57.93公里。河牀底寬10~125米,底高負0.5~負1.5米。1958年開挖,後於1965年冬疏浚。1968年將引河裁彎取直浚深。共完成土方2360.22萬立方米,投工1875.27萬個,投資758.96萬元。灌溉61.9萬畝,排澇824平方公里。 [2] 
焦港,原出江口門為張黃港。清乾隆、光緒年間疏浚。1957年闢口門名焦港。1973年冬經江蘇省治淮指揮部與靖江縣協商換地,于靖江縣永濟港口附近新闢口門人江。焦港北起海安市(原海安縣)雙樓鄉新通揚運河,向南至靖江縣永濟港入江,全長57.09公里。河牀底寬50~12米,底高負1.5米。1955、1956、1957、1968年分期疏浚,1973年冬全面整治,完成土方2368.05萬立方米,投工1549.51萬個,投資1337.48萬元。灌溉52.6萬畝,排澇526平方公里。 [2] 
通揚運河,古稱運鹽河,系西漢吳王濞於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開鑿,從廣陵茱萸灣(今揚州灣頭鎮)到如皋縣湯家灣止,後向南延伸至白蒲鎮。後周世宗顯德中(954~958)從通州向西北鑿河40裏,隔清水港(即古橫港)接通白蒲鎮。宋代太平興國~嘉韋佔年間(983~1058)古橫港淤死,南岸與北岸相連。宋嘉裙中(1056~1063)從任口向北接通白蒲。同時,浚治泰州、通州、海安、如皋各漕河,成為揚州直達通州鹽運、漕運幹道。明洪武二年(1369)、弘治十六年(1503)、清乾隆四年(1739)、宣統二年(1910)、民國3年(1914)、民國14年曾多次分段疏浚。運鹽河後改名通揚運河。南通轄境全長105.09公里。河牀底寬15~10米,底高負1.5~負0.2米。東段自木耳橋到海安鎮84.09公里,西段海安鎮到大白米21公里。1956、1959、1969、1972、1981、1984年不斷拓寬浚深,裁彎取直。完成土方1824.09萬立方米,投工1017.01萬個,投資799.71萬元。灌溉28萬畝,排澇240平方公里。 [2] 
灘河,位於海安市(原海安縣)東部,南接栟茶運河,東北至舊場鄉與北淩河相接,南段為海安、如東兩縣之界河,流經沿口、角斜、舊場3個鄉鎮,全長8.45公里,受益面積2萬畝。原系舊河,為一條排水河道,有九里十八彎之稱,原長11.78公里,排水不暢,河水含鹽量較重。1956年3月4—25日,李堡區對灘河口至角斜段進行疏浚,裁彎取直7公里,於1962年11月23日至12月29日撈淺。 [5] 
沿港河,位於海安沿口、角斜兩鄉鎮,南接栟茶運河,北與紅星河相接,長9.65公里。分兩期施工;栟茶運河至中淩河段4.28公里工程,於1968年由沿口公社動員民工開挖而成,完成土方15.2萬立方米,使用經費35.61萬元。底寬5米,河底高程-0.5米,邊坡1t2.5。中淩河至紅星河段5.37公里,先後於1970年和1972年由角斜公社動員民工開挖而成。底寬7米,河底高程0.0米,邊坡1:3。1989年又撈淺浚通。 [5] 
丁堡河,為海安市(原海安縣)河東地區、如皋市城東區引江河道,南起如皋市丁堰鎮接通揚運河,北至海安、東台交界處之潘堡河,全長27.71公里多,流域面積82.2平方公里,其中海安市(原海安縣)境內長15.31公里,流經3個鄉鎮,流域面積為35平方公里。丁堡河前身為堡河,南起丁所境堡河口,西北流經蔡家壩、顧家莊、傅家渡一帶,直抵李堡鎮之堡壩與北淩河相接,長9公里,河道彎曲淺狹。民國22—23年曾兩次疏浚,沿岸受益農田16424畝,為當時東台、如皋兩縣交通之要津。 [5] 
新古河,由老古河整治而成。老古河為西南、東北走向,西南端起自海安西場鎮東的古河壩與栟茶運河相接,北至朱家莊分兩支:一支東北流,彎彎曲曲至李堡鎮西北之老鸛嘴,長14.04公里;另一支西北流至儲家洋仲莊,長9公里。建國後,對老古河疏浚、裁彎取直,改造成新古河。南起壯志鄉翻身河,向北與老古河相交於朱家圩,穿過北淩河,至北凌鄉姜灶村與東台交界處,全長14.9公里,流域面積36.8平方公里,新古河為十年一遇排澇標準。 [5] 
春風河,南起陸家塹接栟茶運河,向北穿過北淩河與紅星河相接,長12.94公里,流域面積19.63平方公里。該河前身為東洋涵河,為歷史上一條老河道,原河腹地常年受災,非旱即澇,有石家蕩、陸家蕩等。 [5] 
立公河,因起迄點於立發、大公,故名。南與栟茶運河相接,北穿過北淩河與紅星河相通,至大公鎮高墩與東台市交界處,全長11.28公里,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 [5] 
陳家港,位於青萍、仁橋、營溪3個鄉鎮,北接通揚運河,南接栟茶運河,長z.82公里,受益面積2萬畝。該河為一條舊河道,由胡集東運河南行,匯入私鹽港。 [5] 
曲雅河,南起海安市(原海安縣)雅周鎮與泰興縣交界處,在曲塘東與栟茶運河相交,北接通揚運河,長14.15公里,排澇標準達十年一遇,流域面積75平方公里。因由曲塘至雅周,故名。1958年11月下旬至1959年4月25日,在縣水利工程縱隊部統一領導下,平地開挖成一條長14.15公里的直線河道。 [5] 
薑黃河,位於海安市(原海安縣)西南部,是與泰縣(姜堰區)之界河,縣境內長14.4公里,為舊有河道,俗稱黃橋河。原名老龍河,或稱白眉河。延袤120裏,北起大白米與通揚運河相接,在塔子裏與栟茶運河相接,南至雅周鎮高家灣入泰興縣通江。該河原為引江河道,年久失修,深淺不一,壩埂較多,灌排效益逐漸下降。 [5] 
新建河,原名崔家港。1964年,全線拓潑後易名為新建河,南起如泰運河(石甸西1公里處),流經如東雙甸、袁莊等鎮,穿過南淩河、李駱河,北與栟茶運河相交,全長18公里。灌溉面積4000公頃,排澇面積60平方公里。原河彎曲狹窄,經1958年、1964年、1979年3次潑深拓寬、裁彎取直而成。河牀底寬5~11米,底高-1米,邊坡1:3。主要支河流為躍進河、新西河、幸福河等。1997年冬,如泰運河至南淩河北200米疏潑,全長10.70公里,動土45.30萬立方米。河牀標準:底高-1米,底寬6米,邊坡1:30。 [11] 
紅星河,南起如泰運河,穿過南淩河、李駱河,北抵栟茶運河,流經雙甸、袁莊、河口等鎮。全長18. 70公里。1966年冬,平地開挖。河牀底寬6~8米,底高-1米,邊坡1:3。支流有翻身河、幸福河、躍進河、宏偉河、江紅河、江星河等,排澇面積83.30平方公里,灌溉面積5533公頃。1992年冬,疏竣如泰運河至南淩河段,全長11.50公里,動土68.60萬立方米,底高-1米,底寬8米,邊坡1:3。1997年冬,疏潑南淩河至栟茶運河段,全長7.30公里,泥漿泵施工,動土29.75萬立方米。河牀底高-1米,底寬6米,邊坡1:30。 [11] 
江海河,又名十里河。南起南通市通州區九圩港王家渡,流經如東新店、雙甸、河口、栟茶等鎮,北抵海安市(原海安縣)舊場鎮。穿越如泰河、南淩河、栟茶運河。全長46公里,境內36.86公里。1959年、1963年兩次開挖而成。1974年、1975年兩次撈淺。1989年冬,疏潑如泰運河至南淩河,全長13.11公里,動土90.17萬立方米,河牀底寬12米,底高-1米,邊坡1:3.50 1990年冬,疏竣通州至如泰運河,全長12. 74公里,動土159.84萬立方米。河牀底寬20米,底高-1.50米,邊坡1:3.500 1996年冬,疏潑南淩河至挺長河,全長10.38公里,動土49.28萬立方米,其中河牀土方29.35萬立方米。南淩河至栟茶運河,河牀標準,底寬12米,底高-1米,邊坡1:3. 5。栟茶運河至挺長路河,河牀底高-1米,底寬8米,邊坡1:3.5。沿線支河有挺長路河、於港中心河、江岔河、宏偉河、紅旗河、雙紅河、飛躍河等。灌溉面積2.13萬公頃,排澇面積318平方公里。 [11] 
岔栟河,南起如泰運河五敢橋,向北至南淩河,向東轉折0.75公里後,再向北至栟茶運河,入栟茶運河向東1.60公里後,再向北抵北岸河。貫通江岔河、南淩河、栟茶運河、滸洋河等,全長22.30公里。1974~1978年3次拓潑而成。河牀標準:如泰河至滸洋河段底寬5米,底高1米,邊坡1:3;滸洋河向北,底寬4米,底高O.50米,邊坡1:3。支流有岔北中心河、於港中心河、幸福河等。排澇面積167平方公里,灌溉面積1.13萬公頃。 [11] 

栟茶運河治理開發

栟茶運河河道開挖

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挖此河。嘉靖年間,稱之為栟茶河,西接立發橋之上官河,曲折東行,經蜆子灣、西場、丁所、富家灘、栟茶場至范公堤入海。明、清時期多次拓浚,是建國前海安市(原海安縣)唯一借港泄水河道,至1949年,狹窄淺小,彎曲多變,入海口原建有3孔石涵,因孔徑小,洞底高,每逢汛期,區內大量積水不能及時排泄入海,內地屢遭水害。 [11]  三十里墩以西至塔子裏段由平地開挖而成,原稱“南橫幹河”。1954年始興建小洋口閘,開挖此河,命名為栟茶運河。整個工程施工情況如下:小洋口至翻瓜園河段,長3.97公里。1954年12月15日開工,1955年1月竣工,由如東、海安、如皋三縣出勤民工35636人,完成土方123.81萬立方米。海安市(原海安縣)參加民工1萬人,完成土方30萬立方米。此後,海安市(原海安縣)洪澇之水經栟茶運河由小洋口閘入海。翻瓜園至栟茶虹橋段,長6.7公里。1955年1月15El開工,5月5日竣工,由如東、海安兩縣出勤民工40915人,實做工日136.39萬個,完成土方154.60萬立方米。使用經費69.18萬元。海安市(原海安縣)參加民工2.5萬人,完成土方印萬立方米。栟茶鎮至西洋蠻河段,長33.32公里多,分為兩個階段施工: [4] 
第一階段,從栟茶鎮虹橋至居家灣東,長12.91公里多。1955年11月10日開工,12月15日竣工。第二階段從居家灣至西洋蠻河,長20.41公里,1956年3月2日開工,4月17日竣工,以上兩段工程共計出征民工92156人次,實做工日257.07萬個,完成土方445.6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經費210.75萬元,挖廢土地1350畝,壓廢土地2625畝。西洋蠻河至塔子裏段,全長26.99公里,分為兩個階段施工:第一階段從西洋蠻河至青萍港,長17.74公里多,1956年11月7日開工,12月30日竣工。 [4] 
第二階段從青萍港至塔子裏,長近9.25公里,1957年3月21日開工,4月15日竣工。至此栟茶運河全線浚通,以上兩段工程全縣計出征民工62527人,實做工日144.56萬個,完成土方278.0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經費109.77萬元,改善排澇面積55.95萬畝。河底高程西洋蠻河為-0.46米,塔子裏為-0.5米,河底寬西洋蠻河至青萍港為26.5米,青萍港至塔子裏由26.5米漸變為17米,河坡西洋蠻河至三十里墩為1:3,三十里墩至塔子裏為1。3.5。風景河至塔子裏撈淺工程,長34.94公里,1968年11月開工,12月25日竣工,出征民工4萬人,實做工日150萬個,完成土方274.19萬立方米,投資經費96萬元。底寬由東向西從15米漸變至10米,河底高程-1.0米,河坡1l3至1:5。 [4] 
三十里墩通揚運河口至丁堡河口疏浚工程,長18.1公里,1991年11月15日開工,1992年1月16日竣工。共投入水力衝挖機械泥漿泵96台套,完成土方253萬立方米,國家投資經費150萬元。河底高程--1.o米,底寬自西向東由15米漸變至20米,河坡1:4。六期工程,計浚河近124.23公里,出征民力28萬人次,工日850多萬個,完成土方1530萬立方米,投資經費667萬多元。栟茶運河建成後,成為海安市(原海安縣)引江灌溉、排澇入海、調度水源的主要幹河。 [4]  [11] 

栟茶運河河道建築

洋口外閘 洋口外閘
洋口外閘,如東縣洋口外閘由擋潮閘和通航套閘兩部分組成,擔負着如東、海安、如皋三縣(市)近200萬畝的排澇、降漬、保水蓄水等任務,是一座集擋潮、排澇與通航於一體的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自2003年投入運行以來,由於消能工不足,啓閉力不夠等原因,一直處於控制運行狀態,難以發揮工程最大效益服務發展、保障民生。2020年,如東縣把洋口外閘樞紐加固改造工程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工程擋潮(防洪)標準按100年一遇設計、300年一遇校核,區域排澇標準按10年一遇設計。工程於2020年10月開工,主要實施改造和新建擋潮閘、套閘、套閘液壓啓閉機、閘門啓閉機等結構及控制系統等工程,按計劃順利完工,完成投入近1億元,2021年7月通過完工驗收並獲評優良等級。工程自2021年6月20日正式開閘排水,累計開閘312潮次,排水量約16億立方米,工程效益顯著,防洪排澇能力大幅提升,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15-16] 
小洋口閘,位於如東縣洋口鎮,栟茶運河人海口,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為3孔涵。1955年重建,是年2月2日開工,7月21日竣工。完成土方71.58萬立方米,石方1.12萬立方米,混凝土方1.2萬立方米,經費277.84萬元。重建後排澇範圍1123平方公里。平均排澇流量309立方米每秒,閘共9孔,總淨孔寬72米。閘總長86.25米。閘底高程負1.0米,閘頂高程8.0米。上設公路橋,淨寬7米。 [3] 
灘河閘和江海河閘,北淩河南岸水利控制閘,主要控制北淩河鹹水南侵和北淩河排鹹時江海河、灘河南部來水頂託。灘河閘,為栟茶運河和北淩河之間的一座節制閘,位於角斜鎮東北的灘河上,1965年4月13日開工,同年6月29日竣工,由南通地區水利局設計,南通地區農田水利工程隊施工,共使用技工1125個工日,普工1140個工日,完成土方4.06多萬立方米,混凝土213.4立方米。工程造價近8.18萬元。閘門寬5米,底板高程-1.0米,岸牆頂高程4.5米,通航高程6.0米。閘門為木質疊梁門手搖繩股啓閉機啓閉。江海河閘,位於北淩河南岸江海河口,系一節制閘,淨寬7米,閘底板高程-1.0米,通航高程7.0米.於1974年12月開工,1975年4月底竣工,工程總投資9.49萬元。 [6] 
栟茶運河北岸涵洞,斷面孔徑0.6米,長度為8米的涵洞有繆家皋南涵子、老莊西涵洞、金家莊西涵、西場二里渡涵、西場涵。斷面孔徑0.45米,長度為8米的涵洞有丁所西涵、丁所西二涵、立發橋東涵、立發橋涵、立發橋西涵、立發橋西二涵、楊家涵。斷面孔徑0.45米,長度9米的涵洞有:丁所西三里涵、西場三里廟東涵、西場三里涵。斷面孔徑為0.6米,長度為9米的涵洞為西場三里廟涵。西場陸家塹東涵斷面孔徑為1.2×1.0米方形磚涵,長度為8米。海安鎮東北西關涵子,斷面孔徑為1米,鐵管長10米。 [8] 

栟茶運河航道航運

栟茶運河航道

栟茶運河西起東薑黃河,東至如東縣小洋口閘,沿線經海安市(原海安縣)雅周、李莊、張垛、營溪、仁橋、海南、南屏、立發、新生、韓洋、西場、壯志、丁所、沿口等14個鄉鎮,底寬10~15米,河底高程-1.5米,可通航40噸位的船舶。 [7]  如東縣境內,栟(茶)海(安)線可通航100噸級以上的船舶(1990年代)。 [13] 
栟茶運河在2022年航道等級為Ⅶ級 [14]  (1997《海安市(原海安縣)志》稱6級航道 [7]  ),根據《南通市內河航道網規劃》,栟茶運河規劃等級為Ⅴ級。設計最大通航船舶為1拖+8×300噸級船隊和100噸級貨船,兼顧300噸級貨船,航道底寬不小於20米,最小水深2.5米。 [14] 

栟茶運河碼頭

栟茶碼頭,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間,所有碼頭、吊機都分佈於橫貫栟茶鎮東西的栟栟茶運河兩側,正常水位通航100噸船舶,枯水季節通航40~60噸船舶。大宗物資運進以水運為主,輸出則以陸運為主。歷年最高水位3.26米,最低水位1.07米,平均水位2.40米。1985年,碼頭泊位33個、642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噸,水上最大起重能力3噸,各種機械4台,職工135人,港口吞吐量15.49萬噸,裝卸操作量18.64萬噸,機械化程度6%。1996年,栟茶裝卸作業區改製為栟茶裝卸公司。2002年,栟茶裝卸公司改製為民營股份制企業。2010年,栟茶地區碼頭主要有:南通泰禾化工有限公司租賃沿海經濟開發區化工園區碼頭,最大靠泊能力300噸,泊位核查年通過能力12萬噸,固定式吊機2台;南通金秋肥業有限公司(前身為於港磷肥廠)碼頭,泊位2個,最大靠泊能力500噸,泊位核查年通過能力3萬噸,固定式吊機1台;如東縣水務局洋口閘管所碼頭,泊位1個,最大靠泊能力400噸,泊位核查年通過能力3萬噸,固定式吊機l台。 [12] 
參考資料
  • 1.    牛汝辰.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5.3
  • 2.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2000 :445
  • 3.    南通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2000 :450
  • 4.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252-253
  • 5.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256-260
  • 6.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273
  • 7.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397
  • 8.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276
  • 9.    《海安縣誌》編纂委員會. 《海安縣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 127
  • 10.    如東縣編史修志辦公室 .如東縣編史修志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1983 : 36
  • 11.    如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如東縣誌》 .商務印書館. 2015 :237-238
  • 12.    如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如東縣誌》 .商務印書館. 2015 :296
  • 13.    如東縣編史修志辦公室 .如東縣編史修志 . 江蘇人民出版社 : 1983 :215
  • 14.    海安市栟茶運河(連申線交叉口-春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施工  .江蘇省公共資源交易網[引用日期2023-09-29]
  • 15.    如東縣洋口外閘樞紐加固改造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南通水利[引用日期2023-10-28]
  • 16.    [1]劉冬豔, 劉勇, 王傳國, & 吳利民. (2004). 洋口外閘振動沉模防滲牆缺陷及處理. 江蘇水利(11), 14-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