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鹽丘

鎖定
鹽丘:是由於鹽巖和石膏向上流動並擠入圍巖,使上覆岩層發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它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底闢構造。
褶曲的平面形態中渾圓形褶曲的一種,大部分為地下地質構造,由埋藏在水平或傾斜岩層的垂直柱狀鹽體構成。從廣義來説,該術語既包括鹽核,也包括周圍被“穹起“的岩層。在美國、墨西哥、北海、德國和羅馬尼亞,石油和天然氣的賦存都與鹽丘有關;海灣沿岸的鹽丘含有大量的硫。在海灣沿岸與德國,鹽丘也是鹽和鉀的主要來源,它們也被用作液化丙烷氣的地下倉庫。在鹽中鑽孔,然後溶解出一個空腔,稱為貯存“瓶”一直被認可用來放置放射性原料。 [1] 
中文名
鹽丘
外文名
salt dome
類    別
底闢構造
應    用
石油與天然氣開發
分    類
淺丘、中深丘、深丘
學    科
地質學

鹽丘構造特徵

指由鹽的流動聚集而產生的隆起。鹽丘在平面上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如鹽丘頂部為強岩層,則發育斷裂。其呈地塹狀或放射狀排列。鹽丘的核部由深部鹽源層上升的鹽所組成,有的成為鹽株,有的形成倒懸體。鹽株中的鹽具有極複雜的褶皺。鹽丘的上面,經常覆蓋一層無水石膏,石膏或方解石層,這就是蓋巖。蓋巖的產狀與巖株極不協調,鹽株中的褶皺在蓋巖的底部驟然消失。鹽株兩側岩層的產狀近於直立,並與鹽株的邊緣相平行。

鹽丘分類

按照埋藏深度可將鹽丘分為三類:即淺丘、中深丘和深丘。按成因分為兩類:即擠壓鹽丘和重力鹽丘。下面有很厚的鹽體形成狹長的隆起構造,稱和鹽背斜。在鹽體下面背斜完全消失了,則稱為鹽脊。鹽丘是一種重要的儲油構造。

鹽丘形成機理

鹽丘是由於岩層與圍巖沉積物隨着埋藏深度的增加而發生明顯的密度差造成的。岩層平均密度為2.2,比砂泥岩的平均密度2.4小,在150公斤/平方釐米壓力下為塑性體,可因壓差而產生塑性流動。在含鹽層繫上覆地層(如上千米的厚度)的不均勻負荷以及構造運動的動壓力下,鹽體可以向壓力薄弱的地點集中,在初期拱起上覆岩層,形成潛伏鹽背斜或者初始刺穿。繼續活動則可以穿透上覆岩層甚至出漏地表形成刺穿鹽丘。在鹽丘附近及上方可形成穹窿背斜,輻射狀邊緣斷層及斷層遮擋,鹽體遮擋、巖性尖滅等多種類型的油氣藏。 [2] 

鹽丘經濟價值

鹽丘油、氣藏在世界上佔一定地位。在我國一些含鹽類發育的含油氣盆地中應該注意尋找。鹽丘本身又是鹽巖、鉀鹽、石膏、天然硫等重要礦產資源,在油氣資源調查與勘探中也應該注意綜合找礦和綜合勘探。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 地質大辭典 4 礦牀地質、應用地質分冊.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5.06.
  • 2.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 地質大辭典 1 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下. 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