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鹹賓錄

鎖定
《鹹賓錄》,地理資料集,明羅曰聚撰。全書共八卷,今存最早刊本是明代萬曆十九年刻本,藏於北京圖書館。
中文名
鹹賓錄
作    者
羅曰聚
卷    數
8
創作年代
明代
館藏地點
北京圖書館

鹹賓錄作者簡介

作者,羅曰聚,是羅曰褧(jiǒng),不是羅曰聚。字尚之,江西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平事蹟今已不可考。只知他曾在萬曆十三年(1585年)中過舉人,因而大致推斷當為明末人。他的父親羅文博曾以孝廉而授官懷慶。羅曰聚除著有此書外,據《江西通志》藝文目中載,尚另著一本《雅餘集》,可惜已經亡佚。

鹹賓錄早期經歷

羅曰聚生逢明代末年,時邊患屢起。東面有從日本來的海匪“倭寇”,屢屢騷擾沿海;東北面女真也日益強大,虎視眈眈,時刻都有可能揮兵南下;西北面有瓦剌和韃靼,雖不再興兵構釁,但仍不服明中央政權管轄,時時弄一些邊地小摩擦。西南面少數民族地區則經常起義造反,民族矛盾一度很不緩和;東南沿海有西洋諸國前來商貿,也是亦商亦匪,除了騙佔澳門外,還時不時在海上幹些殺人越貨的勾當,甚至還佔據台灣,妄想弄一塊殖民地做為大舉侵華的跳板。一時間明政府可以稱上是“四裔叛服,邊火連天”。
另一方面,大量的經濟文化交往也給封閉的中國帶來一些新鮮的海風,明人還不是非常封閉,最起碼不象清代那樣閉關鎖國,從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始,明代東南地區商旅與南洋甚至非洲東北部的貿易往來就十分頻繁,對這些地區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的瞭解也日積月累,因而明人渴望瞭解外部世界。

鹹賓錄時代著作

在這種背景下,明代許多文學家、史學家尤其喜歡談論邊防、海事、外夷等事務,出現了大批的著作,如《瀛涯勝覽》、《海語》、《赤雅》等等,但從全面、詳細的角度來看,都沒有《鹹賓錄》這樣蒐羅宏富、範圍廣泛,它堪為明代地理類著述中的佼佼者。
這本書之所以取名為《鹹賓錄》,是因為羅曰以明王朝為“天下共主”,所有四方的“虜、夷”都要來覲見朝貢。“鹹”是“都”、“全部”的意思,“賓”則是“賓服”、“順從”的意思,因此他站在明代統治階級立場上行文的背景就可以清楚瞭解了。也有學者認為“鹹賓”是以明王朝為主人,四海“夷狄”都來做客為賓,從而反映出明室國力強大,也能説通 [1] 

鹹賓錄書目結構

此書共分八卷,按地理方位中的“東、西、南、北”劃分為《北虜志》一卷、《東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因為當時和北方後金政權正處於激烈的交鋒狀態,故將其放在首位,以示重視。“西夷”、“南夷”是明代主要的商貿對象,且長期和平交往,互相瞭解的多,因而卷幀稍多。

鹹賓錄《北虜志》

《北虜志》一卷,歷敍《韃靼》、《兀良哈》二地,又在“兀良哈”後附有“女直”。《韃靼》實際就是蒙古,該文歷敍韃靼之史,説其實乃北胡,是夏后氏的後代,夏桀死後,他的兒子獯粥攜家逃至,以後演變為匈奴族。屢犯中原,雖在秦被蒙恬所敗,後仍為邊患,甚至白登之圍,險些消滅漢高祖。後來漢朝休養生息,養精蓄鋭,終將其擊敗。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南附中原。匈奴勢力衰弱後,代之而起的是鮮卑,也曾一統黃河以北。不久又被突厥所代,一時十分強大,隋、唐二朝都為此頭痛不已,後又為回紇所敗,回紇又為契丹所代,契丹也為蒙古所代,以至於明,屢次騷擾北境。書中還詳細記載了明九邊城防及戰事,“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衞戰”等也都一一在案。直到俺答汗,二地才算和平共處。接着書中又記述了北方的氣候、山川、人文、物產,可以算得上一部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史。
《兀良哈》所記體裁和《韃靼》相似,但專記鮮卑、契丹事。

鹹賓錄《東夷志》

《東夷志》一卷,歷敍《朝鮮》、《女直》、《日本》、《琉球》四地。對於朝鮮,作者也詳記其史,認為他們是箕子之後,燕人所建。其國人分為三韓:馬韓、牟韓、辰韓,與中華基本上是友好相處。最後談的是朝鮮地理人文。女直實際上就是女真,羅曰聚對其記載尤為詳細,從其歷史、地理、人文歷敍其發展並對明政府在其地設衞所的政策倍加讚揚,認為“未煩介卒、不費鬥糧,徒以聖詔一呼、歸命納土,遂設衞所、定貢額,永為東北藩籬,殆德過成周遠矣”。日本與中國相交已久,羅曰聚從漢建武倭奴朝貢受封,概述其建國發展歷史,尤重與中國的關係,詳細記載了明代倭寇的來龍去脈、以及明朝軍民反擊取勝的全過程。最後又記載了日本的風俗、地理,最有趣的是對日本活火山爆發的記載,説:其山川有阿蘇山,山石無故火起接天,雲其上有夜光珠。
琉球為古代東海中的一個島國,一直歸屬中華,直到滿清時方被日本吞併。明代琉球遣使進貢。羅曰聚説其“雄視東南”,確有一定眼光,琉球羣島乃東海、南海之咽喉。中國海上之屏藩,可惜落入他人手,十分遺憾。

鹹賓錄《西夷志》

《西夷志》三卷,記載了我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哈密、高昌、吐魯番、魯陳、于闐等,但大部分內容説得是今天南亞、西亞諸國的情況,如天竺、婆羅門,佛■、蘇門答剌、默德那、天方、覽邦、古裏、阿丹、阿速、黑葛達、麻林、加異勒、敏真誠、納失者罕、瑣裏、西洋瑣裏。有些已是非洲東北部的地名了。羅曰聚在書中記載了這些國家地理分佈,歷史概況、風俗特產,以及與中國的交往過程,是中國和上述地區民族與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記錄大匯篡。
《西夷志》中用了整整一卷來記述吐蕃,將其歷史、民族特徵、與中原的往來一一記載下來,十分詳細,可算上一部《吐蕃史》。

鹹賓錄《南夷志》

《南夷志》三卷,其中一卷所載乃今東南亞以至印度尼西亞以南各國,諸如安南、占城、真臘、爪哇、暹羅、滿刺加、錫蘭、呂宋、蘇祿等三十餘國。列舉各國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其他二卷則記載我國西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情況,一卷是今天雲南一帶,包括廣東、廣西的少數民族,如曲靖、金齒、松潘、黎州、滅南邊的緬甸、老撾,因為當時是中國屬國,也被包含在內。另一卷則記載貴州高原到四川、西藏東南地區的各兄弟民族,如羅羅、犵狫老馬人、獠人、狑人、犭充獞人等,尤其是貴南諸夷、五溪諸夷、三江諸夷等。雖眾多民族,都能一一道來,有條不紊。但凡事關其民族歷史、宗教、民俗,不依體例,一體俱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學、民俗學價值。

鹹賓錄著作思想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對這些少數民族應用安撫的政策,不要訴諸武力,這種民族間和平共處的認識無疑有積極的意義。統觀《鹹賓錄》一書,我們不難看到,羅曰聚的思想中,有一個大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儘管他以漢族為天下共主,但他畢竟承認這些夷狄都是黃帝子孫,如他説韃靼是夏后氏之子孫,吐蕃是三苗後裔等等。這些思想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具有很大的積極性。他不是把這些少數民族做為野人、低等民族,而是作為賓客著錄,提出和平相處的政策。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羅日聚在書中,每記述一些民族或國家後,都有一小段評論,事涉外交、邊防等等。從中,他提出許多有關邊防的見解,在外交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如他對南夷諸國的評論中説:“海濱諸國、兩粵亡命多歸逃之,大都能導夷人作逆,如日本事、可概見也”因而他認為要嚴懲不貸、不可姑息容忍。
羅日聚所記述的民族與國家中,許多都沒有文字。而羅曰聚根據我國史書上的大量記載,將其一一整理彙編,從而為今天瞭解上述地區的歷史情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一些國家的歷史也靠此才得以保存,成為如今他們國家修史的最原始的可靠資料。其功莫大焉。

鹹賓錄寶貴資料

《鹹賓錄》中大量記載了各地的民俗、服飾、特產,這些記載都是寶貴的資料,尤其是民俗學的研究,因其研究對象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不溯其源流很難把握,而羅曰聚的著作為民俗學者提供了各地至少在明代的風俗習慣的記錄,這些現在絕大部分都不可見。當然,這些也都是羅曰聚抄錄他書而成,但這一份文獻整理的功勞也不可無視。就是他所引用的資料,有一些現在也散佚了。通過《鹹賓錄》,我們才能對其有些瞭解。
明代學術風氣很不好,崇尚空談,以後竟發展到專門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追求“性靈”,因而學者很少有談實學的。清人評價明儒“正者多迂,鶩名者多奸”,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羅曰聚在這種風氣下,能本着經世致用的原則,整理彙編此書,其實幹的學風就明顯高於同時代的其他學者。當然,他寫此書的目的也有鼓吹封建統治者功德的一面,但主要目的還是想讓學者藉此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真正達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鹹賓錄對外交往故事

《鹹賓錄》在記述各朝各代的對外交往中,主要目光是集中在明代的,而明代邊患自明中期開始就屢屢不絕,而且東西南北四面一齊來,頭緒多而複雜,羅曰聚卻能一一道來,有條不紊,其文字駕馭和史料剪裁都有其高人之處。尤其是萬曆年間前後的外交和邊備,都是他親眼所見者,秉筆直書,可證於正史。而且將其所述整理綜合,不啻於一部明代邊防史。
羅日聚著書時,已有西洋人利碼竇等來華傳教,天啓年間的宰相徐光啓也是崇信洋教,喜用洋法者,可見斯時歐洲各國與華交往不能算少,而羅日聚對此卻視而不見,一字不書。要按照其著書體例來説,凡通貢者皆入,不貢者雖大國亦不錄,則西洋各國亦非不來朝貢。《明史》載“佛郎機獻紅衣大炮以為貢”,就是明證。對此,暫時難以解釋。只能引以為憾了。或者這些歐洲國家與華來往尚未形成記載,故羅曰聚無從得見,故而不錄。也有可能。

鹹賓錄轟動效果

此書一成,曾轟動一時,時人因其“賅備四裔、總其顛末、搜考豐富”而倍覺珍貴,名人大家多想方設法鈔錄其書。可見當時人對這種實用之書渴求之至。清代學者也承認羅曰聚的學術成就,並將《鹹賓錄》刻板發行,但因為其文中宣揚明代“一代聲教之遠”,為明統治者唱讚歌,而觸怒清室,尤其是他關於《東夷志》中“女直”的記錄,直接觸痛了清統治者的隱私,因而在文字獄大興,文網日密的情況下,《鹹賓錄》也在劫難逃,被列為禁書。

鹹賓錄評價

清代《四庫全書提要》上是這樣評價該書的:“分列諸國之事,以東西南北為分,欲誇明代聲教之遠,故曰鹹賓,其實多非朝貢之國,又敍事古今雜糅,標題人地混淆、亦頗無體例”。
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過,以今天看來,《鹹賓錄》中確實存在一些訛錯,如蘇門答剌在印度尼西亞一帶,書中卻把他弄到西亞去了。這種原因一個是作者不熟悉國外地理實況,只是根據古書中的記載,以訛傳訛。另一個原因是時代之侷限。對此,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自己讀書時注意便是。
《鹹賓錄》的清刊本現在還未見,民國時期胡思敬輯《豫章叢書》時才有刻本問世。中華書局於1982年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叢刊》,將其校點刊出,頗便使用,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最方便得到的本子。
此書收集當時中國邊境和東洋、西洋各國史地資料頗多。有《豫章叢書》刊本及中華書局單行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