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鹹同起義

鎖定
鹹同起義延續達18年之久,是清代最大的一次苗民起義。苗民稱之為“十八年反政”或“張秀眉反政”。
中文名
鹹同起義
發生時間
1855—1873
發生地點
貴州鹹同
結    果
1873年起義失敗

鹹同起義起義歷程

鹹同起義,參加起義苗民達百萬之眾,遍及貴州東、東南及中部150餘州縣,咸豐五年(1855),台拱廳(今台江)張秀眉、包大度、李鴻基、張開格、潘老冒等受白蓮教及太平天國革命影響,不堪滿漢地主、官吏、高利貸者及商賈的盤剝與壓榨,於三月十五日,以民間議榔形式在掌梅尼聚眾舉兵。攻台拱萬城及清軍汛堡。丹江、三穗等地苗民紛起響應。五月,都勻苗民柳天成、金乾乾和貴定苗民潘名傑等先後起義。六年十月,張秀眉起義軍攻克丹江、凱里、黃平、施秉、清江、台拱等城。七年,與漢族號軍及侗、布依、水等起義軍聯合,攻克甕安、平越、荔波、古州、鎮遠、天柱等縣城。起義軍以台拱、丹江、清江、清平、黃平為中心,建立根據地及農民政權。懲治貪官污吏、地主豪強等,把沒收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每年收成除部分供作軍需外,其餘歸耕者所有,不交糧納税。起義軍管理墟場集市貿易,社會秩序井然。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清政府調集官兵全力鎮壓苗民起義軍。四年,湖南巡撫李翰章派兆琛、李元度、周宏印等率湘軍分道入黔。苗民起義軍與侗族起義軍採用突擊戰術,收復鎮遠、天柱,轉攻銅仁松桃,直入湘西,破麻陽、沅州、晃州、黔陽、會同、靖州等城。六年(1867),清廷改派席寶田統帥,以槍炮裝備湘軍,圍剿起義軍。苗、侗義軍退回貴州。七年,由於號軍和侗族義軍的失利,苗族義軍處於孤軍抗敵的境地。八年,席寶田集中湘、黔、川三省兵力分3路向苗族起義軍發動總攻。三月,包大度率領義軍在黃飄戰役中大捷,殲清軍2萬餘人。九年,清軍攻佔施洞口及台拱,進逼都江、八寨、麻哈。十年,丹江、凱里失守,張秀眉、楊大六、包大度等退守雷公山。十一年(1872),湘黔官軍合圍雷公山,張秀眉以10萬義軍在烏鴉坡與清軍決戰。包大度、九大白、九松等將領先後犧牲。四月,張秀眉、楊大六在烏東與清軍肉搏,不幸被俘。餘部由李鴻基率領退守古州、下江、荔波一帶,繼續戰鬥。

鹹同起義起義結果

十二年(1873),起義軍將領全部犧牲,起義失敗。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6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