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鸚,漢語一級字 [3]  ,讀作yīng,其本意為鳥名,鸚鵡。俗稱“鸚哥”。
中文名
拼    音
yīng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MMVG
倉    頡
BVPYM
鄭    碼
lozr
筆    順
2534253453135451
注    音
一ㄥ
總筆畫
16
部外筆畫
11
Unicode
CJK
四角號碼
77427
統一碼
基本區 U+9E66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yīng 影紐、耕部;影紐、耕韻、烏莖切。 [2] 
形聲字。從鳥,嬰(嬰)聲。鸚與嬰聲韻並同。古初以嬰為鸚,《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陸德明釋文:“嬰,本或作鸚;母,本或作鵡。”知鸚鵡原作“嬰母”。《説文》所載為最早,隸變後楷書作鸚,類推簡化作鸚。戰國時包山楚簡所出為從鳥、妟(yàn)聲,殆非《説文》鸚之所本。嬰之與晏,併為影紐,屬於音近偏旁的互用,蓋楚地方土俗字。之源頭、聲首為妟,與鸚有別。鸚字出現以後,字沒再繼續傳承。 《説文》本義是鸚鵡,會説話的一種鳥。《山海經·西山經》:“(黃山)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袁珂校注:“即鸚鵡。”此鳥學舌,引申指文字淺薄之謙稱。唐元稹《寄贈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皇毛。”鸚鵡洲,地名,在今湖北武漢江中。唐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用作人名。《包山楚簡》 2.85有“黃”。 [2]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īng
名詞
鳥名,鸚鵡。俗稱“鸚哥”
parrot
雨細花零鸚語切,愁腸千萬結。——前蜀· 魏承班《謁金門》
鸚哥幘(色彩紅似鸚哥嘴的頭巾);鸚舌(鸚鵡之舌。比喻伶牙利齒)
(參考資料: [1]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烏莖切《集韻》於莖切《韻會》幺莖切,𠀤音甖。《説文》鸚鵡,能言鳥也。《前漢·武帝紀》南越獻能言鳥。《師古注》今鸚鵡,隴西南海有之,一種白,一種靑,一種五色。白及五色者尤慧解。師曠謂之乾臯,李昉呼為隴客。
鶬鸚。《左傳·昭十七年靑鳥氏杜注》靑鳥,鶬鸚也。以立春鳴,立夏止。
鸚螺。《南州異物志》鸚鵡螺,狀如覆杯,頭似烏頭,向其腹,視如鸚鵡。《郭璞·江賦》鸚螺旋蝸。《庚信啓》鸚鵡承杯。詳鵡䳇二字注。

説文解字

【卷四】【鳥部】鸚
鸚䳇,能言鳥也。從鳥嬰聲。烏莖切

説文解字注

(鸚)鸚䳇、逗。能言鳥也。曲禮曰。嬰母能言。不離飛鳥。從鳥。嬰聲。烏莖切。十一部。 [1] 

音韻彙集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qreːŋ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烏莖
耕開
平聲
二等
開口
下平十三耕
ʔæŋ
-
ʔɛŋ
ʔɐŋ
ʔɣɛŋ
ʔɯæŋ
ʔəɨjŋ
eng1
qreng
aeng
鸚鵡能言之鳥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修正)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修正)
音譯(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ꡗꡞꡃ
-
-
Ying
-
-
ʔjiŋ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庚青齊
庚青
陰平
齊齒呼
iəŋ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於京
十八庚
平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七英影應益
陰平
鸚鵡能言之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