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鷹鵑

鎖定
鷹鵑是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鳥類, [6]  又稱鷹頭杜鵑、陽雀、貴貴陽。外形似鷹,頦黑色,眼先和髭紋白色,胸具棕色帶,具白色及灰色斑紋,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橫斑,尾羽端白色而次端斑棕紅色,其餘灰色,並有三至四道黑灰色寬橫帶。亞成鳥上體褐色帶棕色橫斑,下體皮黃色而具黑色縱紋,停歇時常呈蹲姿,喙端無鈎而區別於鷹類。虹膜橘黃色,上喙黑而下喙黃綠色,腳淺黃色。因羽色極似蒼鷹而得名。
鷹鵑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菲律賓、婆羅洲及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及爪哇;中國見於西藏南部、華中、華東、東南、西南和海南島,偶見於河北及台灣島。喜棲息於高大樹木的開闊林地,高至海拔1600米。常藏身於樹冠,易聞其聲而難見其形。主要以昆蟲為食。不營巢。繁殖期在4—7月,將卵產在喜鵲等鳥類的巢中,產一或兩枚卵,卵為橄欖灰色,密佈褐色細斑。
鷹鵑是一種灰褐色大型杜鵑。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8]  也是中國安徽省一級保護鳥類。 [7] 
外文名
Large Hawk-Cuckoo
別    名
大鷹鵑
鷹頭杜鵑
子規
中文學名
鷹鵑
拉丁學名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鵑形目
杜鵑科
鷹鵑屬
鷹鵑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Vigors, 1832
同義學名
Cuculus sparverioides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鷹鵑形態特徵

鷹鵑
鷹鵑(17張)
鷹鵑頭和頸側灰色,眼先近白色。上體和兩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較暗,具寬闊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帶斑,尾基部還在覆羽下隱掩着一條白常單獨活動,色帶斑,初級飛羽內側具多道白色橫斑。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紋。其餘下體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縱紋,下胸及腹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 [2] 
幼鳥上體褐色,微具棕色橫斑,下體除頦為黑色外,全為淡棕黃色。各羽中央具一寬的黑色縱紋或斑點,胸側常具寬的橫斑,兩脅和覆腿羽具濃黑色橫斑。 [2] 
虹膜黃色至橙色,幼鳥褐色,眼瞼橙色,嘴暗褐色。下嘴端部和嘴裂淡角綠色,腳橙色至角黃色。 [2] 
大小量度:體重♂135-168克,♀130-160克;體長♂353-405毫米,♀363-415毫米;嘴峯♂22-27毫米,♀24-28毫米;翅♂222-246毫米,♀221-236毫米;尾♂202-245毫米,♀190-230毫米;跗蹠♂23-27毫米,♀24-27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鷹鵑棲息環境

多見於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米,冬天常到平原地帶。隱蔽於樹木葉簇中鳴叫,白天或夜間都可聽到。 [3] 

鷹鵑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多隱藏於樹頂部枝葉間鳴叫。或穿梭子樹幹間由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上。飛行時先是快速拍翅飛翔,然後又滑翔。飛行姿式甚像雀鷹。鳴聲清脆響亮,為三音節,其聲似貴貴一陽,貴貴一陽。繁殖期間幾乎整天都能聽見它的叫聲。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蝗蟲、螞蚊和鞘翅目昆蟲最為喜歡。 [3] 

鷹鵑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泰國,越南。旅鳥:巴基斯坦,新加坡。 [1] 
中國自遼寧以南經秦嶺至四川及西藏南部為夏候鳥,在雲南和海南為留鳥。偶見於台灣。 [2] 

鷹鵑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自己不營巢。常將卵產於鈎嘴鶥、喜鵲等鳥巢中。產1-2枚卵,卵為橄欖灰色,密佈褐色細斑。卵的大小為19×26毫米,重4.6克。 [3] 

鷹鵑亞種分化

鷹鵑(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鷹鵑南亞亞種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bocki
2.
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sparverioides
[4] 

鷹鵑保護現狀

鷹鵑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鷹鵑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1] 
注:鷹鵑圖冊網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