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鷹手拳

鎖定
鷹手拳是著名的傳統拳術之一,由“岳氏鷹手拳”、“岳氏散手”、“嶽式連拳”發展而來。傳説是中國民族英雄岳飛所創,岳飛從少林寺餘緒大師學得武技後,經過實戰整理,改編成了外形並不美觀,但非常實用的散手手法,隨着時間的發展,鷹手拳廣泛流傳,名聲大震,演練之人眾多,現流傳於民間。
中文名
鷹手拳
分    類
傳統拳術
創始人
岳飛

鷹手拳歷史沿革

經過歷代武林高人的不斷研究、實踐,使“岳氏散手”的內容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至明朝時期,少林寺內家拳高僧瀝泉山僧就以擅長鷹爪、擒拿之技而盛傳於世。瀝泉山僧見“岳氏散手”手法非常實用,並便於實戰技擊,就將鷹爪擒拿、“岳氏散手”二者兼練,相得益彰。“岳氏散手”傳承至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河北省雄縣孤莊頭村劉士俊遇到法成、道濟二位高僧,得“鷹爪、岳氏散手”之武技。當時只傳了九個手法,其特點是分筋錯骨、點穴閉氣、粘衣捫脈、抓打擒拿。劉士俊晝夜苦練,深得拳奧,數年後,武術技藝大成,達爐火純青之境。劉士俊曾當過清朝護衞營的武術教官。晚年退職還鄉後,將“鷹爪、岳氏散手”武技又秘傳給其族孫劉成友。劉成友擅習少林拳、翻子拳、輕功,後得劉士俊“岳氏散手”鷹爪連拳等武技,如猛虎添雙翼,加之勤學苦練,其武功更是世人無以倫比。劉成友又將“鷹爪、岳氏散手”等武技盡傳給其外甥陳子正。陳子正,我國著名武術教育家,曾任上海中央精武會副會長,人稱“鷹爪王”。
鷹手拳的命名者即是陳子正。“鷹手拳”與現今社會上流行的“鷹爪拳”在內容和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鷹手拳”是純為實戰技擊而產生的,其外形在表演上無藝術美感,加之練法極其苦累、單調、枯燥,因此世人練者甚少。“鷹手拳”是象形取意,但在演練時並無鷹外形的任何象形動作。只是取大鷹之性猛、剛烈、爪利、目鋭、身捷、臂堅等特性,將“岳氏散手”、鷹爪等諸多武技命名為“鷹手拳”。

鷹手拳分佈情況

鷹手拳分佈地域

北京,河北,黑龍江,上海,廣西,廣東,四川等地廣為流傳。

鷹手拳技法特點

“鷹手拳”在攻擊時要求兇猛暴烈,出有拳掌打,回手鷹爪抓,雙拳密如雨,脆快一鞭掛。“鷹手拳”勁力分為七種,即“陰、陽、剛、柔、彈、寸、脆”。在實戰使用時,其手法是抓打擒拿、翻崩肘靠,抓則分筋錯骨,令人骨肉俱傷,打則點穴閉氣,剛柔相濟,動靜結合,七力合用,左右開弓,動如猛虎,靜如處女,聲東擊西,疾如閃電,快如飄風,忽上忽下,攻防結合,根據敵方力量的大小,不講招法,只講勁力,勁法多變,要求在攻擊敵人時,逢強智取,遇弱活擒。七力混合,渾圓一氣,丹田發勁,能將對方拔根拋出,其拳法是大開大合,勇猛剛硬,抖絞纏崩,注重實戰技擊應用,用法簡捷明快,臨陣遇敵實用善擊,盡得內家拳奧之精華。

鷹手拳發展現狀

鷹手拳動作上的變化

此拳的步法,最初是由外向裏鈎盤,每進一步劃一半圓圈,兩足互劃,稱為鈎盤腿盤旋法。劉仕俊,劉成友授拳時,皆乘師法。陳子正初授拳時,也按師法,到上海精武會後將此步法進行改進,改為直接上步,但仍不失勾盤之意。改進步法後,擊法不變,但是動作速度比過去提高了。

鷹手拳風格上的變化

南方所習鷹手拳,以陳國慶,劉致祥為代表。特點是;柔中有剛,綿軟小巧,融合了翻子拳的精華。北方以由述孔,郭成堯為代表。特點是;剛多柔少,勇猛剛硬,注重實戰,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了岳氏散手拳。由此而看,雖南北風格不一,卻是同出一爐。

鷹手拳當代名家

孫東昌,男,1945年生人,漢族,大學,高級政工師,中共黨員,籍貫山東萊州市人。
孫東昌 孫東昌
自幼愛好武術,在家鄉曾習少林腰腿功,1957年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師從由述孔先生(1895年至1994年,是齊市政協委員,市武協主席,鷹爪王陳子正先生的親傳高徒,其事蹟列入【中國大百科專家人物傳】中)習鷹手拳、長拳、太極拳、彈腿等。是由述孔先生的得意門生,對鷹手拳械、功法、勁力、用法有深入研究,為鷹手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1964年師拜李文彬先生(1917年至1997年7月,齊市政協常委,武協主席,近代武術大師尚雲祥先生的親傳弟子,當代武術十大名師之一)習尚氏形意拳。深受李文彬先生厚愛,對尚氏形意拳的技法悉心相授。後來又拜尚芝蓉先生(尚雲祥先生之女,尚氏形意拳大師)習尚氏形意拳。孫東昌是鷹手拳和尚氏形意拳的第二代傳人。曾撰寫“鷹手拳”、“鷹爪王陳子正”、“德劭藝高不老翁”、“談武術的勁力在搏擊中的作用”、“鷹爪王在齊齊哈爾”等武術類文章,在雜誌、報刊中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