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鷓鴣天·戲題村舍

鎖定
《鷓鴣天·戲題村舍》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詞中所描寫的大約就是帶湖附近一個偏遠山村的風土人情,筆觸輕靈,情趣盎然,流露出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
該詞語言樸實清新,通過對平常事物的刻畫,形象生動的描寫了詞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
作品名稱
鷓鴣天·戲題村舍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稼軒長短句
文學體裁

鷓鴣天·戲題村舍作品原文

鷓鴣天·戲題村舍
雞鴨成羣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
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⑤。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餘家即聘周 [1-2] 

鷓鴣天·戲題村舍註釋譯文

鷓鴣天·戲題村舍詞句註釋

①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②桑麻句:陶潛《歸園田居》詩:“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韓愈《寄盧仝》詩:“每騎屋山下窺闞,渾舍驚怕走折趾。”屋山:即屋脊。
③要底都無:別無所求。飽便休: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太醫孫昉號四休居士,山谷問其説,四休笑曰:‘粗羹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山谷曰:‘此安樂法也。’”
④沙洲: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⑤打:即從。
⑥聘:即以禮物訂婚。 [2-3] 

鷓鴣天·戲題村舍白話譯文

雞鴨成羣到了晚上也不關起來,桑麻生長超過了房脊。什麼都不在乎,我正羨慕農村生活;什麼都不要,吃飽就行。
新生的柳樹,舊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邊流。人們説此地的兒女們,不是嫁給餘家,就是娶了周家。 [4] 

鷓鴣天·戲題村舍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詞人閒居於上饒,初期遊歷周邊農村,瀏覽了當地山村的風土人情,於是寫下了這首《鷓鴣天》來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 [5] 

鷓鴣天·戲題村舍作品鑑賞

鷓鴣天·戲題村舍文學賞析

該詞所描寫的就是帶湖附近一個偏遠山村的風土人情。這裏雞鴨成羣,桑麻茂盛,山民吃飽便罷,別無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樂,宛若世外桃源。此詞題為“戲”作,故筆觸輕靈,情趣盎然,流露出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詞中描述雞鴨成羣,桑麻生長的生活,這樸實、安靜、平穩的農村生活使詞人羨慕。他希望做個農民,過過這種生活,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飽,安安靜靜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樹,舊沙洲”,農村生活沒有什麼大的衝擊和變化,只有這條小河水,去年從那邊流,今年從這邊流。就是這個地方的兒女,不嫁餘家就聘周。這就以典型的細節描寫,反映出農村極為樸實的生活情景。
詞人寫農村的樸實,是為襯托官場的複雜;寫農村的簡樸安靜,是為了反襯官場的惡濁與傾軋,從而表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熱愛農村生活的思想。
語言清新,內容樸實是這首詞的特點。 [6] 

鷓鴣天·戲題村舍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蔡厚示《於安閒處聽心濤》:詞牌下的“戲題村舍”四字泄示了此詞的真正主題:它描繪農村的安閒生活,以紓解自己政治上的憤懣心情。 [7] 

鷓鴣天·戲題村舍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一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8-9] 
參考資料
  • 1.    章月根主編,學而時習之 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0,第74頁
  • 2.    辛棄疾.稼軒詞編年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9
  • 3.    蕭希鳳注,宋詞三百首簡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09,第32頁
  • 4.    胡先妮主編,宋詞三百首,遠方出版社,2008.7,第6頁
  • 5.    鄭小軍編著,眾裏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01,第94頁
  • 6.    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233頁
  • 7.    辛棄疾詞鑑賞,齊魯書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363頁
  • 8.    (唐)李白等著;張志英譯註,中華經典解讀 唐詩宋詞,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04,第237頁
  • 9.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