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雅·鶴鳴

鎖定
《小雅·鶴鳴》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對其主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首詩是諷諭周王朝最高統治者應該招用隱居山野的賢才。全詩二章,每章九句,大致上是寫詩人在廣袤的荒野聽到鶴鳴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看到游魚潛入深淵又躍上灘頭,又看到園林檀樹近旁的一座山峯,於是他想到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全詩意脈貫串,結構完整,通篇運用比喻,富於藝術感染力。
作品名稱
小雅·鶴鳴
作品別名
鶴鳴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小雅·鶴鳴作品原文

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小雅·鶴鳴註釋譯文

小雅·鶴鳴詞句註釋

⑴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⑵九皋:皋為沼澤中由高地圍成的小沼澤,九表示虛數,言澤之深廣。一説九折澤,澤中水溢出稱一折,九折指極遠處。一説九皋山,又名鳴皋山,位於洛陽伊川、嵩縣、汝陽三縣交界處,是伊川古蹟名勝十六景之一。
⑶潛:沉潛。淵:深水,潭。
⑷渚:水中小洲,此處當指水灘。
⑸樂:此處有可愛之意。
⑹爰(yuán):於是。檀(tán):古書中稱檀的木很多,時無定指。常指豆科的黃檀,紫檀。這裏用來比喻賢人。
⑺蘀(tuò):酸棗一類的灌木。一説低矮的樹木,一説枯落的枝葉。這裏用來比喻小人。
⑻錯:琢玉的石頭,必取自他山,以其硬度不同。一説一種琢磨玉器的工具。
⑼榖(gǔ):樹木名,即楮樹,其樹皮可作造紙原料。這裏用來比喻小人。
⑽攻玉:謂將玉石琢磨成器。攻,加工,雕刻。朱熹詩集傳》:“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 [2]  [3]  [4]  [5-6] 

小雅·鶴鳴白話譯文

幽幽沼澤仙鶴鳴,聲傳四野真亮清。深深淵潭游魚潛,有時浮到渚邊停。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有濃蔭,下面灌木葉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磨玉英。
幽幽沼澤仙鶴唳,鳴聲響亮上雲天。淺淺渚灘游魚浮,有時潛入淵潭嬉。在那園中真快樂,檀樹高高枝葉密,下面楮樹矮又細。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來琢玉器。 [2] 

小雅·鶴鳴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歷代學者有不同的説法。《毛詩序》説:“《鶴鳴》,誨(周)宣王也。”《鄭箋》補充説:“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舉例證明魯詩、齊詩、韓詩都與毛詩觀點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説:“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認為這是一篇意在勸人為善的作品。清代方玉潤認為此詩是“諷宣王求賢山林也”。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祖毛、鄭舊説而加以發展,説:“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發招致人才為國所用的主張的詩,亦可稱為‘招隱詩’。” [2]  [3] 

小雅·鶴鳴作品鑑賞

小雅·鶴鳴整體賞析

此詩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後兩章共用了四個比喻,語言也相似,只是押韻不同。歷代學者對詩的本義理解有很大差異。
朱熹在分析第一章時,將詩中四個比喻,概括為四種思想:即誠、理、愛、憎。並認為從這四者引申出去,可以作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説法看起來很辯證,都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而且兼顧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然而他卻是用程朱理學來説詩,這一點從他對第二章的解釋中看得更加清楚。
《詩集傳》釋第二章結句引程子(程頤)曰:“玉之温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説詩與朱子説詩,如出一轍,皆為引申之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是另一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磨製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為喻。然而是否為詩的本義呢,並不能完全確定。
今人程俊英在《詩經譯註》中説:“詩中以鶴比隱居的賢人。”“詩人以魚在淵在渚,比賢人隱居或出仕。”“園,花園。隱喻國家。”“樹檀,檀樹,比賢人。”“蘀,枯落的枝葉,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別國的賢人。”“毛傳:‘榖,惡木也。’喻小人。”她從“招隱詩”這一主題出發,將詩中所有比喻都一一與人事掛鈎,雖不無牽強附會,倒也自成一説。
其實,就詩論詩,不妨認為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詩。在廣袤的荒野裏,詩人聽到鶴鳴之聲,震動四野,高入雲霄;然後看到游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再向前看,只見一座園林,長着高大的檀樹,檀樹之下,堆着一層枯枝敗葉。園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峯,詩人因而想到這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作磨礪玉器的工具。詩中從聽覺寫到視覺,寫到心中所感所思,一條意脈貫串全篇,結構十分完整,從而形成一幅遠古詩人漫遊荒野的圖畫。這幅圖畫中有色有聲,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滿了詩意,誘發讀者產生思古之幽情。
此詩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啓迪胸懷的哲理詩。九皋之沼澤,不可謂不大。沼澤中有澤有皋,有深有淺,有鳥有魚,有高大喬木也有低矮樹木,兼容幷蓄,其所有一切,不可謂不豐富。然而,任何事物,只要有範圍,便有侷限,就需要更大世界中之物的援助。詩篇如此的描述,其無言的思想皎然可鑑,那就是人永遠需要超曠的心胸,着眼於更大的世界。 [2]  [4] 

小雅·鶴鳴名家點評

朱熹《詩集傳》:“比也。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辭也。蓋鶴鳴於九皋,而聲聞於野,言誠之不可掩也;魚潛在淵,而或在於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蘀,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體,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創調也。要以俯仰物理而詠歎之,用見理隨物顯,惟人所感,皆可類通,而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為隱語也。”
姚際恆詩經通論》:“通篇皆比意,章法絕奇。”
陳奐詩毛氏傳疏》:“全篇皆興。” [3]  [4]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2-83
  • 2.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72-374
  • 3.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95-397
  • 4.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239-240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273-274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