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崗市歌舞團

鎖定
鶴崗市歌舞團成立於1992年,(成立時至1996年名稱為鶴崗市文工團,後更名為鶴崗市歌舞團),前身是1970年成立於的鶴崗市文工團。 [1] 
中文名
鶴崗市歌舞團
外文名
heganggewutuan
成立時間
1992年
前    身
鶴崗市文工團
類    型
舞劇,歌舞、曲藝節目為主

目錄

鶴崗市歌舞團發展歷史

1970年鶴崗市文工團是在全市各學校文藝宣傳隊抽調近五十名文藝人員組建而成的。初期,以演出舞劇及配合政治形勢的歌舞、曲藝節目為主。1977年,文工團開始演出話劇、歌劇、評劇等。從1977年到1981年文工團解體為止,共演出大型話劇十餘出。如《霓虹燈下的哨兵》、《於無聲處》、《特別代號》、《一雙繡花鞋》、《白卷先生》、《雷雨》等,演出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演出場次、觀眾人次達到鶴崗市話劇演出有史以來最好水平,並且湧現出一大批文藝人才,他們至今還活躍在我市文藝舞台,其中我國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就是原鶴崗市文工團的演員。
1992年市裏決定重新組建鶴崗市文工團。主要演職人員是由抽調的市羣眾藝術館的骨幹與社會招聘和劃歸市文化局影劇院的職工而構成。地址為工農區東解放路11號影劇院劇場。
劇團成立初期,專業藝術人才,資金和設備嚴重不足,無法滿足演出需要,加上當時演出市場的低靡,劇團舉步維艱。
全團幹部職工在團領導班子的率領下,解放思想,勇於開拓,提出“ “請進來(創作、排演優秀劇目、引進優秀人才),走出去(努力開拓外省演出市場)”的發展戰略,創作或排演了《軍嫂》、《托起明天的太陽》、《我愛我班》三部大型話劇,除在本市演出外,還多次赴山東的濟南、菏澤地區,江蘇的蘇州地區巡演,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話劇的演出拓寬了歌舞團的演出門類,培養、磨練出一批“一專多能(既能演歌舞,也能演話劇,小品等)”的專業人才。歌舞團朝着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歌舞團還帶着歌舞節目到蘇、魯、豫、皖等地區進行了商演。在山東龍口和江蘇張家港的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
劇團還不斷吸納人才,引進編導、編曲和各類專業藝術人才,並選送演職人員進修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隨着劇團的變化,新增添了大量設備,購買了調音台、調光台、音箱、硅箱、煙霧器、音響效益器、喉頭麥克、追光燈、回光燈、樂件等各類設備,價值數十萬元。

鶴崗市歌舞團成就

在兩屆團領導班子(刁復鈐、楊曉泉)及全團職工的不懈努力下,歌舞團由建團初期的缺人才、少設備、難以獨立完成一台專場節目而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各類專業藝術人才84人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一百多人次在國家、省、市各類賽事中獲獎,湧現出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如意杯”金獎得主,中央電視台特約聲樂演員蔡巖;在國家級小品、曲藝賽事屢獲殊榮的我市文藝創作帶頭人陳佔國;創作舞蹈《紅手絹》獲得全國第十屆羣星獎銀獎的舞蹈編導王曉明;獲得黑龍江省“靈芝杯”歌手大賽一等獎,黑龍江省十佳歌手魏玉坤;獲得俄羅斯比落比詹猶太州藝術節聲樂最高獎的陳玉海,以及在各類賽事屢有斬獲劇團優秀演員何忠啓、門麗華、蘇秀華、於愛賢、於鳳琴、白慶國、於東溟、何淼、劉芙,此外,還有器樂配器員華毓良和音樂製作人金鐘等一大批專業藝術人才,使劇團形成了各類專業人員比較配套、藝術門類比較齊全、技術設備比較先進,能勝任我市各類演出需要的專業化藝術表演團體,多年來,鶴崗市歌舞團以歌舞、曲藝、話劇等演出樣式,每年在我市為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羣眾演出100餘場,為鶴崗市的文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2005年在全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前提下,為了整合我市文化事業的資源,解決藝術人員短缺,物資匱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約,鶴崗市文化局在請示上級領導的同意下,與2005年8月3日將原鶴崗市京劇團與原鶴崗市歌舞團整合為鶴崗市藝術劇院,行政級別為科級財政撥款差額事業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