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峯縣民族誌

鎖定
《鶴峯縣民族誌》是《鶴峯縣民族誌》編委會編纂的地方誌。
書    名
鶴峯縣民族誌
作    者
《鶴峯縣民族誌》編委會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1年04月
ISBN
7-80105-447-6
編纂人員
鍾以耕、龔光美

鶴峯縣民族誌內容簡介

一、本志設概述、民族源流、民族政治、民族經濟、民族文化、風俗習慣、民族語言、民族文物古蹟、民族工作、民族人物共十章,另設附錄。 二、本志敍事上限自有歷史文獻記載起,下限為2000年。 [1] 

鶴峯縣民族誌作品目錄

  • 封面
  • 鶴峯縣民族誌
  • 圖片
  • 鶴峯縣政區圖
  • 容美土司疆域圖
  •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示意圖
  • 鶴峯縣縣城全景
  • 1993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重訪湘鄂老區時,在鶴峯縣博物館前親切接見烈士後代和部分幹部、羣眾
  • 出土於鶴峯縣城的古代巴人青銅樂器一編鐘(原件藏鶴峯縣博物館)
  • 於屏山爵府舊址出土的容美宣慰司帥府經歷司官印(原件藏縣博物館)向文憲墓石刻河圖洛書
  • 向文憲墓石刻河圖洛書
  • 1983年9月8日出土於容美鎮西郊雞洞的古代巴人青銅軍樂器一單虎鈕錞於,高37.5公分,重7.5公斤,現藏鶴峯縣博物館
  • 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的萬人洞
  • 萬人洞第二道城門
  • 萬人洞第一道城門
  • 萬人洞水牢
  • 情田洞(容美宣慰使田舜年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遠景情田洞近景
  • 遠景情田洞近景
  • 屏山萬全洞,位於屏山西側懸崖上。田舜年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洞內修建魏博樓,洞口築有炮台,刻有《萬全洞記》。末代土司田曼如1 733年自縊於洞內
  • 以容美土司宣慰使田舜年之號“九峯”命名的九峯橋,建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 神龜龍紋石碑。左為康熙御製恩詔碑,右為明莊烈誥贈田楚產的“奉天誥命碑”,立於1629年。原立於容美鎮東九峯橋附近,現遷至鶴峯縣博物館內。
  • 漢土疆界碑,位於今五峯縣紅魚坪漂水巖。碑高2米,寬20釐米,立於雍正三年(1725)
  • 屏山容美土司爵府“武略將軍”向文憲墓碑
  • 屏山鐵鎖橋遺址
  • 鐵鎖橋碑
  • 鶴峯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大會會場(1980年5月25日)
  • 國家民委委員文正一在鶴峯土家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上致詞
  • 為慶祝鶴峯土家族自治縣成立而舉辦的擺手舞篝火晚會(1980年5月25日)
  • 鶴峯土家吊腳樓
  • 鶴峯土家跳喪舞
  • 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1964年11月接見全國馬蘭牧騎赴京調演演職員,鶴峯縣土家族歌手盧友蓮(第三排左六)受到接見
  • 鶴峯儺願戲
  • 鶴峯花鼓燈
  • 鶴峯柳子戲《三孃教子》劇照
  • 鶴峯土家族歌舞《頌達》劇照,該節目曾在全國烏蘭牧騎會演中獲獎
  • 鶴峯民間舞蹈“板凳龍”
  • 鶴峯南劇《霧漫土王宮》劇照
  • 鶴峯縣民委投資建設的走馬官倉小學教學樓
  • 鶴峯縣民委投資擴建的北佳民族小學
  • 1993年12月3日,國家民委副主任陳虹(前排右二)來鶴峯檢查工作。前排左一為原縣委書記、縣長何亞斌,左二為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劉祥華,右一為原民委主任楊慶章
  • 國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視察鶴峯縣民族博物館時為該館題詞
  • 國家民委文體司司長賈春光(中)視察鶴峯縣民族博物館
  • 中共中央委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一副組長鬍富國(左三)在香菇生產基地視察,左二為縣委書記彭軍,右一為縣長朱惠民
  • 湖北省民委副主任牟廉玖(中)在鶴峯指導工作,左一為副縣長黎華輝
  • 恩施自治州民委主任羅賢美、縣民委主鍾以耘檢查北佳民族中學建設
  • 八峯藥化氨基酸生產車間
  • 新興民族工業——湖北八峯藥化股份有限公司廠區一角
  • 鶴峯縣民族用品定點生產業——湖北長友食品有限公司。
  • 鶴峯縣民委現任領導班子成員鍾以耘(中)、譚禮知(左二)、楊秀武(左一)、王智勇(右二)、曹海英(右一)
  • 鶴峯縣民委領導班子成員前往扶貧點途中
  • 鶴峯縣民委扶貧點北佳夾沙村扶貧紀實碑
  • 鶴峯縣民委狠抓“兩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獲多項獎勵
  • 百順橋碑。立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記述了康熙皇帝召見田舜年的史實
  • 容美土司行署遺址紫揚山
  • 位於鶴峯、五峯兩縣交界處百順橋土司行署遺址
  • 鶴峯縣民委組織民族歷史文化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 《鶴峯縣民族誌》編纂人員合影
  • 總序
  • 序一
  • 序二
  • 凡例
  • 目次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節 自然地理
  • 第二節 歷史演變
  • 第三節 建制沿革
  • 第四節 民族分佈
  • 第五節 地區資源
  • 第六節 革命傳統
  • 第七節 民族工作
  • 第二章 民族源流
  • 第一節 土家族
  • 第二節 苗族
  • 第三節 其他少數民族
  • 第三章 民族政治
  • 第一節 土司制度
  • 第二節 反帝反封建鬥爭
  •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
  • 第四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 第四章 民族經濟
  • 第一節 容米部落時期的經濟形態
  • 第二節 土司時期的社會經濟
  • 第三節 改土歸流後的社會經濟
  • 第四節 鴉片戰爭後的社會經濟
  •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
  • 第六節 建國後的社會經濟
  • 第五章 民族文化
  • 第一節 民間文學
  • 第二節 文人文學
  • 第三節 民族藝術創作
  • 第四節 民族樂器
  • 第五節 民族歌舞
  • 第六節 民間戲劇
  • 第七節 民間曲藝
  • 第八節 民間美術
  • 第六章 風俗習慣
  • 第一節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 第二節 苗族的風俗習慣
  • 第三節 白族的風俗習慣
  • 第七章 民族語言
  • 第一節 土家族語言
  • 第二節 其他少數民族語言
  • 第三節 鶴峯少數民族的方言
  • 第八章 民族文物古蹟
  • 第一節 民族文物
  • 第二節 民族歷史遺址、遺蹟
  • 第三節 民族文物的考古發掘
  • 第四節 民族文物的保護與研究
  • 第九章 民族工作
  • 第一節 民族工作機構
  • 第二節 調查民族成份
  • 第三節 貫徹民族政策
  • 第四節 培養民族幹部
  • 第五節 發展民族教育
  • 第六節 創新民族科技
  • 第七節 促進民族醫療
  • 第八節 開展民族體育
  • 第九節 整理民族古籍
  • 第十章 民族人物
  • 第一節 土司時期的民族人物
  • 墨施什用
  • 田先什用(田乾宗)
  • 田光寶
  • 田勝貴(答谷什用)
  • 唐勇
  • 唐仁
  • 田世爵
  • 田九霄
  • 田九齡
  • 田玄
  • 田甘霖
  • 向文憲
  • 覃美玉
  • 田舜年
  • 田晏如
  • 向日芳
  • 第二節 近現代的民族人物
  • 陳連升
  • 譚良玉
  • 洪墨林
  • 陳連振 陳宗瑜
  • 黎愛芝
  • 楊揆一
  • 部光鬥
  • 賀英
  • 張啓康 張啓春 張坤山
  • 谷德桃
  • “范家五虎”
  • 龔倫寬
  • 唐樹勳
  • 徐煥然
  • 徐錫如
  • 田吉堂
  • 胡臘姐
  • 王冬娥
  • 李慶成
  • 蔡菊甫
  • 楊芳耀
  • 附錄
  • 一、民族大事記
  • 二、文件資料選編
  • 三、民族學校簡介
  • 四、民族企業簡介
  • 五、白族鄉的調查與申報
  • 後記
  • 總編後記
  • 版權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