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鶴坑村

鎖定
鶴坑村,位於坪地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吉坑村、羅屋村:始建於清代,袁姓先祖從廣東紫金遷移到此地定居而形成。村旁有黃沙河,低注之地為水田,經常有很多白鶴在這裏覓食、棲息,故取名鶴坑村;曾用名學坑村。該村原處丘陵地帶,現已平整,黃沙河從村西流過。現村於1979-1990年在村內重建。
中文名
鶴坑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地理位置
坪地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六聯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袁、曾、黃3姓。第一大姓為袁姓,早年從江西遷移至廣東興寧,後輾轉至紫金;清代從紫金遷移至該地。第二大姓為曾姓,早年從山東遷移至今廣東惠陽;清末從今惠黃泥臉遷移至該地。第三大姓為黃姓,早年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坑梓;清代從坑梓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280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20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3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56人。非户籍外來人口5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佈在英國。歸僑4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龍眼、荔枝,部分村民割草砍柴到城鎮出售。1990年,村裏利用集體資金建起兩棟廠房。1991年,引進第一家工廠(台資企業)。2007年,利用村集體資金加政府補助,建起鶴坑村辦公樓。2012—2013年,村裏改造兩棟舊有的鐵皮廠房。現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2015年,村集體收入近6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角仔、餈粑、年糕、茶果等。長深高速G25線、鶴鳴東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電,70年代末通電話,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0年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互聯網。村內建有鶴鳴幼兒園,2015年在園幼兒372人、教職工46人。村中有籃球場、健身路徑、社區公園和村民活動中心等。2004年,規劃建設鶴坑新居,村民一户一棟。
村中存有《袁氏族譜》和《曾氏族譜》,纂修者和纂修年代均不詳。2006年5月參與制定《六聯居民公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100座。代表性民居有鶴坑世居和鶴坑圍屋。鶴坑世居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4160平方米,為客家圍屋,現已倒塌,餘部分牆體,舊址尚存匾額“鶴坑世居”,已無人居住。鶴坑圍屋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約1088平方米,正面開兩門,前有月池和禾坪,圍內有兩間祠堂,均為泥磚牆,木樑架,灰瓦頂,為袁、曾兩姓共建的客家圍屋;由於年久失修,已破敗,現仍有人居住;為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
該村有宗祠2座,為袁氏宗祠和曾氏宗祠,均位於鶴坑圍屋內。袁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1980年、2013年,內有匾額“袁氏宗祠”“棣華堂”,書於清代;面闊9米,進深18米,佔地面積162平方米,為兩進一天井佈局,泥磚牆,木樑架,灰瓦頂。曾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1982年,正門上方有匾額“曾氏宗祠”;面闊9米,進深8米,佔地面積72平方米,為兩進三開間一天井佈局,泥磚牆,木樑架,灰瓦頂。現均作宗祠使用。
每年正月初二,各姓宗親到宗祠祭拜祖先。
村民於除夕、正月初二、農曆四月初八前往位於年豐社區渡頭圍的金魚嶺譚公廟祭拜。其中,農曆四月初八是譚公誕。
該村喪葬習俗有“買水”的傳統。為逝者弔唁期間,一般由逝者長子或媳婦於黃昏時持哭喪棒,拿瓦缽到河(塘)邊,邊燒紙錢邊哭唱吉言等,順流盛水帶回,之後由晚輩為近者洗沐數次。村裏老人講過一個掌故。村中有幾個“撿進來”的村民,他們大多是日軍入侵後,父母雙亡或離散走失而無家可歸的孩子,被善良的村民收養。這些“撿進來”的孩子,如今已成為鶴坑村的村民。
代表性人物:袁就安(1928—2004),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部隊加入海軍。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93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