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鵝掌菜

鎖定
生長於流急浪大的大幹潮線以下1~5米的岩石上。生長盛期6~9月。產於漁山。福建也有分佈。本種系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的暖温帶性海藻。可供食用。據漁山居民經驗,鵝掌菜可治吐血病。
中文名
鵝掌菜
拉丁學名
Ecklonia kurome Okam [1] 
植物界
褐藻門
褐藻綱
海帶目
翅藻科
昆布屬

鵝掌菜形態特徵

鵝掌菜
鵝掌菜(5張)
成熟的藻體長約40-60釐米,分為葉片、柄和固定器三部分 [1]  。藻體褐至黑褐色,葉狀,革質,高30-40釐米,寬35-45釐米。咋片中部厚,兩側羽狀分枝,葉緣有粗鋸齒,葉面皺褶,柄部圓柱形,固着器為分枝的假根,附着在海底岩石上 [2] 
鵝掌菜的自然產量還很低, 但根據它在我國及日本的自然分佈狀祝, 這種藻類喜急流,耐高温, 適於在我國東南沿海幾省的海岸繁殖; 而且它的含碘量甚高,可達到乾重的千分之二左右。因此,我們認為這種藻類有作為人工養殖對象的價值, 鵝掌菜在分類系統上與海帶比較接近, 同屬海帶目, 因而有可能與海帶進行雜交產生耐高温的新品種 [1] 

鵝掌菜分佈範圍

鵝掌菜是海帶目的一種暖流性褐藻,在我國沿岸主要生長在福建平潭,近年來也在浙江南部和大連等地發現,一般生長在1-6米深流急的海底岩石上 [3] 

鵝掌菜主要價值

鵝掌菜可供食用,味似海帶 [1] 
歷史資料【產量】:
鵝掌菜是平潭縣特產,可供食用及藥用。漁農常於夏季下海採集,產量很不穩定。1953年平潭縣採收鵝掌菜乾品30噸,1958年僅採收250公斤。1959年,平潭縣利用牛山島海域採集的鵝掌菜進行人工育苗試驗,獲得初步成功。1961年,利用當年6月27日從牛山海域採集的種菜經渡夏後,選擇4株孢子囊成熟的於11月16日進行人工採苗,翌年3月底分苗2.5萬株於東澳海區進行筏式養殖試驗,經185天試養,藻體長達70~80釐米,後因颱風影響提早收成,共收幹品178.5公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