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鸿胪客馆

鸿胪寺典客署下辖机构
鸿胪客馆是唐代鸿胪寺典客署下设的官方外交馆舍,主要接待少数民族使者与外国来宾,承担宴请、朝贡及外事接待职能,按宾客等级提供相应服务,其旧址位于长安皇城含光门内东侧 [1-3]。该机构源于周代“掌客”官职,秦汉隶属典客或鸿胪寺,至隋唐定型为典客署直辖机构 [5]
唐代鸿胪客馆规模庞大,穆宗时期曾安置回鹘使团573人,年耗粮达一万三千斛 [1] [5]。机构设令、丞等职,下设掌客、典客等官员,负责蕃客版籍管理、馆舍供应及礼仪事务 [2] [4]。其职能包括登记使节、验收贡品、安排觐见及提供翻译服务,唐朝中后期礼宾院虽接管部分职能,鸿胪客馆仍为早期外事管理的核心机构 [3] [6]
中文名
鸿胪客馆
机构职能
接待各少数民族使者与国外来宾的馆舍
隶    属
鸿胪寺典客署

机构职责

播报
编辑
鸿胪寺用以接待各少数民族使者与国外来宾的馆舍。《长安志·皇城》载为“四夷慕化及朝献者所居焉。”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柜察热府体捉棵才求《通典》记载是:典客署,周官有掌客上士、中士。秦官有典客。汉改为鸿胪,鸿胪属官有大行令、丞。本名行人,武帝改为大行令、丞。魏改大行令为客馆令,晋改为典客。宋分置南北客馆令,齐、梁、陈皆有客馆令、丞。后魏初曰典客监,太和中置主客令。北齐有典客署。后周置东南西北四掌客上士、下士。隋初又曰典客署,置令、丞,炀帝改为典藩署。大唐为典客署,置令、丞各一人,掌二王后、蕃客辞见、宴接、送迎及在永阿束国夷狄。
典客署的官员曾多次随着朝代的变换战危改换名字,在魏、宋、齐、梁陈时皆叫客馆令,大唐又改为典客署。客催汽汗馆在古代就是客栈的意思,鸿胪客馆既然敢打着“鸿殃拜腿狼胪”的招牌,无疑就是当时鸿胪寺指定的国宾馆,由典客署负责管理。“凡酋渠首领朝见者,遥晚皆馆供之”,“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指的就是鸿胪客馆。

部门设置

播报
编辑
唐时馆舍规模极大,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五月,太和公主出嫁回鹘,鸿胪客馆一次安置回鹘迎亲使团达五百七十三人。唐朝政府为此每年拨粮一万三千斛专充招待费用。旧址约在今西安城含光门内之东甜水井街至四府街南段。 [1]
旧唐书》记载: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宾仆十八人,掌固二人。典客令掌二王后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蕃者之名数。丞为之贰。凡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辨其等位,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皆馆供之。如疾病死丧,量事给之。还蕃,则佐其辞谢之节。
新唐书》记载: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掌二王後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夷归化在籓者,朝贡、宴享、送迎皆预焉。酋渠首领朝见者,给禀食;病,则遣医给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赐物,则佐其受领,教拜谢之节。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