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鴻溝

(中國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

鎖定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史料記載,公元前339年,魏國在大梁城的北部開鑿大溝引圃田水灌溉農田,即後來的鴻溝主幹。這條人工開鑿的“大溝”,以魏都大梁為中心,從今鄭州滎陽市以北起,經大梁城折向東南至陳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陽區),向南注入潁水,由此入淮河 [2]  。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開始興建。修成後,經過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一直是黃淮間中原地區主要水運交通線路之一。
中文名
鴻溝
別    名
楚河漢界
所屬水系
鴻溝水系
地理位置
河南省滎陽市

目錄

鴻溝工程概況

史料記載,公元前339年,魏國在大梁城的北部開鑿大溝引圃田水灌溉農田,即後來的鴻溝主幹。這條人工開鑿的“大溝”,以魏都大梁為中心,從今鄭州滎陽市以北起,經大梁城折向東南至陳都宛丘(今周口市淮陽區),向南注入潁水,由此入淮河 [2] 
鴻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戰國時魏惠王十年(前361年),為了戰爭需要,曾兩次興工,開挖了鴻溝。西自滎陽以下引黃河水為源,向東流經中牟、開封,折而南下,入潁河通淮河,把黃河與淮河之間的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菏等主要河道連接起來,構成鴻溝水系。鴻溝有圃田澤調節,水量充沛,與其相連的河道,水位相對穩定,對發展航運很有利。向南通淮河、邗溝與長江貫通;向東通濟水、泗水,沿濟水而下,可通淄濟運河;向北通黃河,溯黃河西向,與洛河、渭水相連,使河南成為全國水路交通的核心地區。鴻溝的開鑿,為後來南北大運河的開鑿創造了條件。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充分利用了鴻溝水系和濟水等河流,把在南方徵集的大批糧食運往北方,並在鴻溝與黃河分流處興建規模龐大的敖倉,作為轉運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