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鴨球蟲病

鎖定
鴨球蟲病(Coccidiosis in Duck)在鴨羣中經常發生,我國北京地區發現的北京鴨球蟲病發病率為30%~90%,致死率可達20%~70%,耐過的病鴨生長髮育受阻,增重緩慢,對養鴨業危害極大。
中文名
鴨球蟲病
外文名
Coccidiosis in Duck
發病率為
30%~90%
致死率可達
20%~70%

鴨球蟲病病原學

鴨球蟲的種類較多,分屬於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屬(Eimeria)、泰澤屬(Tyzzeria)、温揚屬(Wenyonella)和等孢屬(Isospora),多寄生於腸道,少數艾美耳屬球蟲寄生於腎臟。據報道,鴨球蟲中以毀滅泰澤球蟲致病力最強,爆發性鴨球蟲病多由毀滅泰澤球蟲和菲萊氏温揚球蟲混合感染所致,後者的致病力較弱。
毀滅泰澤球蟲(T.perniciosa)
卵囊呈短橢圓形,淺綠色,大小為92~132μm 57.2~9.9μm,平均為1158.8μm,形狀指數1.2。卵囊外層薄而透明,內層較厚,無微孔。初排出的卵囊內充滿含粗顆粒的合子,孢子化後不形成孢子囊,8個香蕉形的子孢子游離於卵囊內,無極粒。含一個有大小不同的顆粒組成的大的卵囊殘體。隨糞排出的卵囊在0℃和40℃時停止發育,孢子化所需適宜温度為20~28℃,最適宜温度為26℃,孢子化時間為19 h。寄生於小腸上皮細胞內,嚴重感染時,盲腸和直腸也見有蟲體。有兩代裂殖增殖。從感染到隨糞排出卵囊的最早時間為118h。
菲萊氏温揚球蟲(W.philiplevinei)
卵囊較大,呈卵圓形, 淺藍綠色,大小為13.3~22μm 510~12μm,平均17.2μm 511.4μm,形狀指數1.5。卵囊壁外層薄而透明,,中層黃褐,內層淺藍色。新排出的卵囊內充滿含粗顆粒的合子,有微孔,孢子化卵囊內含4個瓜子形孢子囊,狹端有斯氏體,每個孢子囊內含4個子孢子和一個圓形孢子囊殘體,有1~3個極粒,無卵囊殘體。隨糞排出的卵囊在9℃和40℃時停止發育,24~26℃的適宜温度下完成孢子化需30h。寄生於卵黃蒂前後腸段、迴腸、盲腸和直腸絨毛的上皮細胞內及固有層中,有三代裂殖增殖。潛伏期為95h。

鴨球蟲病臨診症狀

急性鴨球蟲病多發生於2~3周齡的雛鴨,於感染後第4出現精神萎頓,縮頸,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狀;病初拉稀,隨後排暗紅色或深紫色血便,發病當天或第二、三天發生急性死亡,耐過的病鴨逐漸恢復食慾,死亡停止,但生長受阻,增重緩慢。慢性型一般不顯症狀,偶見有拉稀,常成為球蟲攜帶者和傳染源。

鴨球蟲病病理變化

毀滅泰澤球蟲危害嚴重,肉眼病變為整個小腸呈泛發性出血性腸炎,尤以卵黃蒂前後範圍的病變嚴重。腸壁腫脹、出血;粘膜上有出血斑或密佈針尖大小的出血點,有的見有紅白相間的小點,有的粘膜上覆蓋一層糠麩狀或奶酪狀粘液,或有淡紅色或深紅色膠凍狀出血性粘液,但不形成腸心。組織學病變為腸絨毛上皮細胞廣泛崩解脱落,幾乎為裂殖體和配子體所取代。宿主細胞核被壓擠到一端或消失。腸絨毛固有層充血、出血,組織細胞大量增生,嗜酸性白細胞浸潤。感染後第7天腸道變化已不明顯,趨於恢復。
菲萊氏温揚球蟲致病性不強,肉眼病變不明顯,僅可見迴腸後部和直腸輕度充血,偶爾在迴腸後部粘膜上見有散在的出血點,直腸粘膜瀰漫性充血。

鴨球蟲病診斷

鴨的帶蟲現象極為普遍,所以不能僅根據糞便中有無卵囊作出診斷,應根據臨診症狀、流行病學資料和病理變化,結合病原檢查綜合判斷。急性死亡病例可從病變部位刮取少量粘膜置載玻片上,加1~2滴生理鹽水混勻,加蓋玻片用高倍鏡檢查,或取少量粘膜作成塗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高倍鏡下檢查,見到有大量裂殖體和裂殖子即可確診。耐過病鴨可取其糞便,用常規沉澱法沉澱後,棄上清液,沉渣加64.4%(W/V)硫酸鎂溶液漂浮,取表層液鏡檢見有大量卵囊即可確診。

鴨球蟲病防治

預防:鴨舍應保持清潔乾燥,定期清除糞便,防飼飲料和飲水被鴨糞污染。飼槽和飲水用具等經常消毒。定期更換墊料,換墊新土。
治療:在球蟲病流行季節,當地面飼養達到12日齡的雛鴨,可將下列藥物的任何一種混於飼料中喂服,均有良效。
磺胺間六甲氧嘧啶(SMM)按0.1%混於飼料中,或複方磺胺間六甲氧嘧啶(SMM+TMP,以5﹕1比例)按0.02%~0.04%混於飼料中,連喂5d,停3d,再喂5d。
磺胺甲基異惡唑(SMZ)按0.1%混於飼料,或複方磺胺甲基異惡唑(SMZ+TMP,以5:1比例)按0.02%~0.04%混於飼料中,連喂7d,停3d,再喂3d。
克球粉按有效成分0.05%濃度混於飼料中,連喂6~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