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鴕鳥

鎖定
非洲鴕鳥,是鴕鳥目鴕鳥科鴕鳥屬動物。頭小呈三角形,嘴短而平,脖頸細長由數片角質鞘組成,上部呈黃色,下部呈粉紅色;有一對不能飛翔、已經退化為沒有飛羽的短翅,尾羽蓬鬆而下垂,每個尾椎骨都呈分離狀;腿長且粗壯,有一部分裸露無羽,粉紅色;腳大,趾下有角質的肉墊,富有彈性並能隔熱 [10] 雄鳥和雌鳥的羽色不同,雄鳥主要為黑色,雌鳥主要為灰褐色 [11] 
非洲鴕鳥分佈於非洲等地。常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中 [12] 耐熱性強,在清晨和黃昏活動最為頻繁,愛結羣而居,喜飲水和沐浴。非洲鴕鳥以植物的莖、葉、果等為食,尤其是開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蘆科植物和野生無花果等,也吃昆蟲、軟體動物、鳥類等 [12] 1只雄鳥配3-5只雌鳥,交配後約一週左右開始產卵,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一枚卵,直到巢內有12-16枚卵時開始孵化,雌鳥白天孵卵,雄鳥夜間孵卵,孵化期40-42天。壽命約60年 [12] 
非洲鴕鳥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適合消費者口味;全身羽毛均為絨羽,可作服飾和頭飾,也可用於擦拭精密儀器和電腦;卵殼堅硬可作雕刻觀賞品,卵加工後是高級營養補品;皮可製成皮革 [13] 
中文名
非洲鴕鳥
拉丁學名
Struthio camelus
別    名
鴕鳥
外文名
Common Ostrich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鴕鳥目
鴕鳥科
鴕鳥屬
非洲鴕鳥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4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非洲鴕鳥物種學史

非洲鴕鳥上古世紀

非洲鴕鳥是鴕鳥目中唯一的一個種,也是走禽類中的代表。最早的鴕鳥至少出現於始新世時期的歐洲,從上新世到更新世在歐亞大陸廣泛發展,種類繁多,在中國也曾發現有從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安氏鴕鳥、維氏鴕鳥和蒙古鴕鳥的化石,大約在更新世時遷移到非洲,但到了19世紀時,就只剩下非洲鴕鳥1種了。
鴕鳥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它是怎麼變成今天的模樣,這與它的生活環境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鴕鳥是一種原始的殘存鳥類,它代表着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境中動物逐漸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發展的一種進化方向。與此同時,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非洲鴕鳥的奔跑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的足趾因適於奔跑而趨向減少,是世界上唯一隻有兩個腳趾的鳥類,而且外腳趾較小,內腳趾特別發達。它跳躍可騰空2.5米,衝刺速度在每小時70公里以上。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的主要防衞武器,甚至可以致獅,豹於死地。
鴕鳥廣泛地分佈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佈於歐陸,在中國著名的北京人產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佈於非洲、敍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敍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均已絕跡;它們的分佈是撒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2] 

非洲鴕鳥引進中國

活的鴕鳥第一次進入中國是在東漢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曾遣使進獻“條枝大鳥”,當時人稱之為“安息雀”,晉代郭義恭《廣志》對此有詳細描述,説它“雁身駝蹄,蒼色,舉頭高七、八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其卵如甕,其名駝鳥。”“鴕鳥”是對其波斯語名字ushtur murgh(駱駝鳥)的譯名。北齊魏收所撰的《魏書》提到波斯國(今伊朗)有種“形如橐駝,飛而不能高,食草與肉”的鳥,他以為鴕鳥可以吃火種,可能是因為鴕鳥偶爾吃木炭、石塊一類到胃裏幫助自己消化食物,就誤會以為它可以吃火炭。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西突厥使者曾經向李淵貢獻了一隻“條支巨鳥”,這時候唐朝建國不久,麻煩事挺多,朝廷對異國動物並不重視,反倒是國家安定以後的帝王們更喜歡把這些動物當作了不得的事情。三十年後,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中亞國家吐火羅(為今阿富汗及其北部布哈拉地區)進獻了一隻駝鳥,“高七尺,其色玄,足如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這隻活鴕鳥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唐高宗把外國人進獻祥瑞歸功於父親唐太宗的英明神武,所以派人牽到昭陵走了一圈,並讓人雕刻鴕鳥像立在昭陵陪伴父親。此後唐朝皇帝的陵墓常常將雕刻的石鴕鳥安置在神道中,如唐高宗的乾陵、唐睿宗的橋陵等十幾座陵墓都有鴕鳥石雕,或許是期望這種神秘動物守衞自己的陵墓吧。
到了明代鴕鳥又有幾隻鴕鳥曾經踏上中國土地,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鄭和下西洋之後,今伊朗阿曼灣與波斯灣之間的烏魯莫茲國曾派人到南京向皇帝貢獻“駝雞”,皇帝帶着官員在奉天門一起觀賞,這時候明朝官員都不知道它的來歷,以為“舉世所所聞,中古所未見”。曾為鄭和擔任翻譯馬觀在《瀛涯勝覽》中提到今沙特阿拉伯麥加一帶的天方國也產“鴕雞”,宣德五年曾有鄭和屬下太監派人隨船到天方國買回麒麟、獅子、駝雞等帶回北京,讓宣德皇帝高興了好一陣子。 [8] 

非洲鴕鳥近現代

20世紀中葉,生活於阿拉伯半島的非洲鴕鳥的消失,也意味着這種動物在亞洲的徹底絕滅,使其真正成為“非洲鴕鳥”了。而事實上,由於人類的大量獵捕,生活在非洲的種羣數量也在不斷下降,特別是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已經瀕臨滅絕。
由於鴕鳥具有耐粗飼、適應性強等前文所述的諸多優點,符合國家發展“節糧型”草食動物這一產業政策,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智研數據研究中心顯示,我國有大量沙荒地和不宜耕種的非耕地,飼草資源又非常豐富,發展鴕鳥養殖前景廣闊,這對於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人民羣眾的食物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將起到重要作用。國家對鴕鳥的養殖開發非常重視,且又有免徵所得税等諸多政策扶持。
鴕鳥養殖業在中國起步較晚,可開發潛力巨大。其實論野生鴕鳥,沙特、埃及、蘇丹,都比南非多得多,但要論養鴕鳥的歷史和用鴕鳥生財的本事,就非南非人莫屬了。南非人養鴕鳥始於1826年,最初鴕鳥的數量很少,後來由於西方王室貴族流行穿用鴕鳥羽毛製作的服裝,鴕鳥一時間身價百倍,一隻成年鴕鳥一年只能產1公斤羽毛,而一件最簡單的鴕鳥披肩也需至少15千克羽毛,南非農場主們紛紛飼養鴕鳥。到1913年,鴕鳥存欄數竟突破100萬隻。然而一戰後,歐洲王室逐漸沒落,鴕鳥毛需求大幅減少,鴕鳥業者紛紛轉行,一些聰明的農場主留下了那些品種最優良的鴕鳥,等待新機會的到來。
二戰後,鴕鳥市場開始回暖。南非人吸取教訓,開始多方面經營鴕鳥生意。他們製作了鴕鳥蛋殼工藝品,還把養鴕鳥的農場開放,吸引遊客參觀。許多鴕鳥農場主還聯合起來成立了農業聯合體,由它來統一負責鴕鳥產品的市場營銷。在被稱為“鴕鳥之都”的奧茨霍恩市,遊客不僅能品嚐到鴕鳥肉、鴕鳥蛋,還能過一把騎鴕鳥的癮,甚至可以參加“騎鴕鳥比賽”。

非洲鴕鳥形態特徵

非洲鴕鳥,是鴕鳥目鴕鳥科鴕鳥屬動物。非洲鴕鳥體長約為183-300釐米,身高240-280釐米,體重130-150千克,雌鳥稍小。長相很奇特,頭小呈三角形,嘴短而平,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着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黃色,下嘴略呈粉紅色,還有兩隻如同青蛙眼一樣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軀幹粗短,胸骨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已經退化,沒有飛羽,不能飛翔,只是在繁殖期雄鳥向雌鳥求愛時就必須炫耀雙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雛期成鳥要展開雙翅使卵或雛鳥不致於受到熾熱的陽光的曝曬,還能張開來壯大自己的聲勢,嚇唬敢於進犯之敵,此外在迅速奔跑時也要展開雙翅,以維持身體的平衡,若是順風還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尾羽蓬鬆而下垂,每個尾椎骨都呈分離狀。腿很長,十分粗壯,有一部分裸露無羽,呈粉紅色,腳也極為強大,趾的下面有角質的肉墊,富有彈性並能隔熱,適於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 [3-4]  [9] 
成年雄鳥羽毛為明顯黑白色,翅羽及尾羽為純白色,頸部稀疏的細羽中裸露出藍灰色或桃紅色皮膚,大多數公鳥在頸部裸毛下緣還有一圈白毛,上嘴殼及雙腿前緣及兩趾背部鱗片會呈現桃紅色。雄鳥體形較雌鳥大,成年雌鳥全身羽毛多數為灰褐色,嘴殼及雙腿無桃紅色。雌鳥體形略小。幼鳥羽毛為刺狀淺黃色軟毛,毛頂端為黑色,頸部帶有黑色的斑點。在3個月大後需經多次更換羽毛,雄鳥羽毛顏色要到11月個月大才開始顯現。幼鳥羽毛為刺狀淺黃色軟毛,毛頂端為黑色,頸部帶有黑色的斑點。在3個月大後需經多次更換羽毛,雄鳥羽毛顏色要到11月個月大才開始顯現。 [4] 
趾僅存2枚,即第三趾和第四趾,是鳥類中趾數最少的,第三趾強大而且具爪,第四趾小而無爪。在羽小枝上沒有小鈎,所以全身的體羽柔軟而蓬鬆。雄鳥和雌鳥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鳥的體羽主要為黑色,雙翅及尾部的尖端有白色的漂亮長羽,頸部呈肉紅色或鮮藍色,上面覆有棕色絨羽,雌鳥的體羽均呈灰褐色。 [3-4] 
翅膀上的羽毛和別的飛行鳥類的硬翅膀有着顯著的不同,它們是絕熱的。在上面還有爪子。強壯的腿上是沒有羽毛的,用2趾站立,大的那個就像是蹄。這是鴕鳥的獨特的適應性,為了應付突來危險而快速奔跑。鴕鳥的巨大眼球,帶着濃黑的眼睫毛,是陸地生物中最大的眼球,只有鯨的眼球比之更大。鴕鳥視力佳,一個眼球重達60公克,可看清3至5公里遠的東西,其瞬膜(第3眼瞼)有阻擋沙礫及保護眼睛之功能。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卵大,顏色似鴨蛋,鴕鳥直徑蛋長15-20釐米,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其孵化而成的幼鳥在體型上與家雞相差無幾,並且馬上就能學會行走,但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年鴕鳥保護。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 [3-4] 
非洲鴕鳥(雌鳥與雛鳥) 非洲鴕鳥(雌鳥與雛鳥)
非洲鴕鳥(頭) 非洲鴕鳥(頭)
非洲鴕鳥(趾) 非洲鴕鳥(趾)

非洲鴕鳥近種區別


非洲鴕鳥
體量
體長約為183-300釐米,身高240-280釐米,體重130-150千克。
身高1.5米,體重約50千克。
特徵
頭小呈三角形,嘴短而平,脖頸細長由數片角質鞘組成,上部呈黃色,下部呈粉紅色;有一對不能飛翔、已經退化為沒有飛羽的短翅。
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頭頸部羽毛短小,正羽上有發達的副羽,羽毛鬆散而粗糙,不能成片;體羽為灰色和褐色;腳有三趾,雙翅退化,不會飛翔。
圖片
非洲鴕鳥 非洲鴕鳥
鴯鶓 鴯鶓

非洲鴕鳥棲息環境

非洲鴕鳥主要棲息於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帶,其中索馬里亞種有時進入濃密的荊棘灌叢中,在西南非洲甚至還見於陡峭的石質高原上。 [4] 

非洲鴕鳥生活習性

非洲鴕鳥行為

非洲鴕鳥指名亞種
非洲鴕鳥指名亞種(10張)
非洲鴕鳥因為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來調節體温,所以能夠適應乾旱的氣候,具有異常的耐熱性,即使氣温高達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尋覓食物,也可以幾個月不飲水。活動最為頻繁的時間還是在清晨和黃昏。叫聲響亮而重濁,如同獅吼一般,性情機警而多疑,聽覺、視覺都很靈敏。喜愛結羣,通常為10-15只,如有雛鳥和幼鳥時可以達到40-50只,隨着食物的豐歉過着遊蕩的生活,還喜歡與斑馬、羚羊、長頸鹿、角馬等草食性獸類混在一起覓食,這樣就能吃到斑馬等大型獸類驚起的昆蟲、小型齧齒動物和爬行動物等。 [3-4] 
非洲鴕鳥身軀高大,脖子長,目光鋭利,並且在羣體覓食的時候,每隻鳥抬頭的間隔時間是不規則的,此起彼伏,因此總是有一些個體在抬頭張望,這樣就可以及時地發現敵害,並且通報其他動物迅速躲避。它們在沙漠中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離可達3.5米,持續奔跑的速度為每小時50公里,能奔跑5分鐘以上,衝刺速度為每小時超過70公里以上,還能夠跨越5米多高的障礙。喜歡飲水和沐浴。

非洲鴕鳥食物

食性很雜,但以植物的莖、葉、果實等為主,特別是開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蘆科植物和野生無花果等,也吃昆蟲、軟體動物、小型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同時吃進一些砂粒,以幫助消化。有趣的是,在其腸胃中還能發現釘子、硬幣、瓶蓋、繩子,甚至鑽石等雜物。 [3-4] 

非洲鴕鳥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利比亞、馬裏、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西撒哈拉、贊比亞、津巴布韋。
地區滅絕:阿爾及利亞、巴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突尼斯、也門。
引進:澳大利亞、斯威士蘭。

非洲鴕鳥繁殖方式

非洲鴕鳥野外繁殖

非洲鴕鳥各亞種
非洲鴕鳥各亞種(20張)
婚配為一雄多雌,一般1只雄鳥配3-5只雌鳥。鴕鳥交配後約1周左右,雌鳥開始產卵。通常每隔一天或兩天產1枚卵,直到巢內有12-16枚卵時,便開始了長時間的孵化工作,孵化是由雄鴕鳥和雌鴕鳥交替進行。雌鴕鳥一般是在白天孵卵,雄鴕鳥則是在夜間孵卵,因為在夜晚其豔麗的顏色不易被發現。當鴕鳥在巢中孵化時,經常沿地面伸展其頸部,這可能是一種偽裝方法,用以迷惑其他敵獸。
築巢於地面,所有的雌鳥將卵生在同一個巢穴中。每隻雌鳥產卵10-12枚,每窩的卵數可以達到25-30枚。卵大,黃白色,大小為152×203毫米,卵重1300-2000克左右。白天雌鳥孵化,夜晚雄鳥承擔。孵化期為40-42天。雛鳥為早成性。3歲性成熟,壽命為60年。

非洲鴕鳥人工飼養

飼養場地
非洲鴕鳥的飼養場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地帶,10-15度的平坦坡地上圍欄飼養。不在交通要道,不靠近機場和鐵路邊。場地周圍,以鐵絲網欄相隔,有彈性,欄高約2米,可避免非洲鴕鳥受驚或急走時撞上圍欄受傷。
非洲鴕鳥的房舍應坐北向南,運動場在南面。房舍分育雛舍、中鳥舍和大鳥舍。房舍要求保温、防雨、防風、防獸和通風良好。房舍前有相應所需的運動場。運動場呈長方形;有1/3為水泥地,其餘為沙地或草地。中鳥舍和種鳥舍,做成能避風擋雨的遮蔭棚舍便可。運動場一定要足夠,保證每隻鳥的運動和生活。運動場與鳥舍相連呈長方形;種鳥運動場和遮雨棚舍至少寬30米,長50-80米,每組種非洲鴕鳥(1雄3雌)的飼養面積為1500平方米。運動場內鋪沙或草,不允許有積水的凹窪坑。圍欄外還要有足夠的綠茵地帶和青飼料種植地。
非洲鴕鳥飼養以地面平養為主,要求地面清潔、衞生、乾燥温暖。在水泥地面養雛鳥而用墊料時,墊料上要鋪上麻袋、透氣橡膠板,或硬質彈性細眼塑料網等,避免雛鳥吃墊料。雛鳥舍及運動場要打掃乾淨,將玻璃、塑料布、鐵絲及其他不能吃的異物收拾起來。雛鳥在舍內飼養時,要在飼料內加上少量砂礫,以幫助消化。一週內加砂礫1次,用量約佔當日飼料量的1%左右。從雛鳥出殼至12周齡的生長階段,由於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對環境條件變化極敏感,因此是養殖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階段,需要精心照料,科學管理。
飼料選配
非洲鴕鳥是雜食鳥,有着特殊的消化功能,能從粗纖維中攝取能量。因此,供給精飼料時需注意能量的供給量不要過高。如精飼料能量供給多時,加上青飼料中的能量,往往會導致體內能量過多而沉積成體脂,從而影響繁殖力。
非洲鴕鳥生長速度快,新陳代謝旺盛,在10周齡前應逐步增加粗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以便更有效地促進後消化道建立微生物生長活動區域。隨着日齡的增長,10周齡後再加大青飼料在日糧中的比例,使它們能更有效地從青草中獲取營養,從而降低飼養成本。青飼料常用的主要有韭菜、葉類蔬菜、象草、苜蓿草、黃草、黑麥草等。
交配期限
雌鴕鳥在繁殖季節發情表現也很明顯,表現温柔,主動接近雄鴕鳥,邊走邊低頭,直至頭幾乎觸到地面,垂展翅膀,同時兩喙快速地一張一合。雄鴕鳥的求愛動作做完後,兩翅同時上舉,碎步快速走近雌鴕鳥。雌鴕鳥如果接受雄鴕鳥的求愛,雌鴕鳥兩喙張合加快,並很快蹲下,讓雄鴕鳥爬在身上進行交配。雄鴕鳥爬在雌鴕鳥身上,左腿站地上,右腳輕輕放在雌鴕鳥背上,從雌鴕鳥的左下部把陰莖插入陰道口。這時雄鴕鳥左右擺動自己的頭,射精時雄鴕鳥雙翅快速抖動。交配時間30-60秒。1只雄鳥一般1年交配4-6次,也有少數雄鳥可達到6次以上。交配時間一般多在早晨和上午,也有在傍晚交配的。
雌鴕鳥一般2.0-2.5歲性成熟。雌鳥開始有就巢性,營巢於地面的凹窩中,每窩產卵12-18枚,卵縱徑16-17釐米,橫徑13-14釐米,重約1500克,卵殼約佔卵重的19.5%,卵光滑、乳白色,具有象牙似的光澤,卵殼厚而硬,厚度0.2-0.3釐米。人工飼養的鴕鳥如把其產的卵取走,雌鳥可連續產卵,一般隔1天產1個卵,連續產12-20枚,也有的可連續產卵48枚才休息,一般休息6-15天又開始產卵。種卵的孵化期為41-42天。
雌鳥剛開產時,產的卵有相當數量為不受精卵。一般第一個產卵期可產卵20-40枚,一些高產雌鴕鳥3歲以後1個產卵期可產卵40-60枚,優秀者可超過80枚。卵發育於卵巢,雌鴕鳥只有1個卵巢,位於腹部中線稍偏左側。從鴕鳥的解剖上看,卵巢像一串葡萄掛在靠近左腎的體腔中,上面有許多大大小小發育不同的白色和黃色卵泡。在交配季節,成熟的卵從卵泡表面破裂排出,落入輸卵管口,進入螺旋狀的輸卵管。卵泡在輸卵管上部與精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卵黃由濃稠的卵黃繫帶繫着,使卵黃平衡。卵黃和卵白是胚胎的營養物質,卵沿輸卵管繼續下行時,在卵白外覆蓋兩層殼膜,殼是由鈣質腺體分泌物形成的,最後在卵表面形成琺琅質層,使其表面光滑。軟卵是由於鈣質腺體不能在卵外產生分泌物而造成的。卵受精後,短期內胚胎細胞核開始分化,結合子變得更加複雜,它具有雙親的特性。卵一產出,胚胎即停止分化。
人工飼養的鴕鳥,讓鴕鳥自己孵化是很不經濟的。鴕鳥產卵一般在下午3-7時,產卵性能較好的鳥隔1天產1枚卵,產到12-20枚時休息1周左右,而後又開始下一個產卵週期。但高產鴕鳥可連續產卵至40多枚才休息,這與良好的飼養管理有很大關係。低產鴕鳥或不足4歲的鴕鳥以及年齡大的鴕鳥,產卵幾乎沒有規律。種卵的受精率一般為60%-90%。
疾病防治
育雛期是各種疾病的易發期,是飼養成敗的重要時期。在此期導致雛鳥死亡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由於雛鳥對不良環境因素,特別是對潮濕和塵埃較敏感,往往由於空氣污濁,地面墊料潮濕,室温過高或過低而誘發呼吸道感染,如麴黴菌病等出現一系列呼吸道症狀,打噴嚏、咳嗽等,若發現及時,並採取適當措施消除誘因並使用抗生素治療,預後一般良好,否則可導致死亡。因而,在育雛期必須有專人管理,24小時值班,隨時注意雛鳥的精神狀態和採食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育雛室的墊料須質地鬆軟,吸濕性好且不易產生塵埃,儘量減少應激因素的干擾。此外,應謝絕外來人員特別是其他禽場工作入員的參觀,以杜絕病原的入侵。
育成期這個時期鴕鳥生長最快,日增重可超過0.5千克。在此時期常發的疾病有前胃積沙病和軟腳病。
前胃積沙病這是一種以吃進多量沙粒積塞在前胃內引起消化功能紊亂的疾病,可因營養不良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飼料中缺乏硒等某些微量元素有關。其主要症狀表現為減食,隨之消瘦。如發展成廢食,則2-3天后便死亡,剖檢可見前胃內積滿沙粒,其重量多達4-5千克。腸道粘膜充血。心肌萎縮、水腫,心臟脂肪消失。
該病可採取以下措施進行防治:①發病早期可實行限沙放牧,即在運動場上鋪上硬塑料板,避免鴕鳥與沙粒直接接觸。同時提高飼料質量,在飼料中添加硒等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並給予豐富的優質青料。②在常發、多發本病的鴕鳥場,每隔幾天在精料中添加一些輕瀉藥石蠟油等,以促進體內多餘的沙粒及時排出體外,達到預防本病發生的目的。③重症病鴕可實行手術治療。這在汕頭已有手術治療獲得成功的經驗。
軟腳病系由於生長過快,身體增重的速度超過雙腳骨骼的生長和骨質的鈣化速度,使雙腳超負荷負重引起的。此時,一方面要限制飼料的配給量以控制生長速度。另一方面,在精料中添加鈣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D等多種維生素,以促進骨骼的生長和骨質的鈣化。此外應核查一下運動場地是否足夠大以及飼養場的日光照情況。
成年鴕鳥有很強的抗病力。但這並不等於養殖成年鴕鳥對疫病可以置之不理。在廣東佛山、江門、汕頭均從南非進口的種鳥和鳥卵中檢出新城疫、禽白痢桿菌病和禽敗血黴形體病的抗體。説明鴕鳥已感染上述病原,只是成鳥未見臨診症狀而已,其對鴕鳥的生產力是否構成損失未有直接資料數據,國內某些場飼養的鴕鳥已有新城疫的發生,造成較嚴重的經濟損失,應引起廣大駝鳥飼養場(户)的高度重視。隨着鴕鳥的圈養,飼養方式的改變,上述病原是否將對鴕鳥構成直接威脅尚難預料。
另外,成鴕可發生難產。主要系因受驚或環境噪音如新建鴕鳥場或場附近正在基建時機器發出的噪音等。對本病的預防在於消除誘因,為鴕鳥提供一個安靜、空氣清新的環境。

非洲鴕鳥亞種分化

非洲鴕鳥(4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備註
Struthio camelus camelus
Gurney,1868
-
非洲鴕鳥阿拉伯亞種
Struthio camelus syriacus
Rothschild,1919
1966年滅絕 [5] 
Struthio camelus massaicus
Neumann,1898
-
Struthio camelus australis
Gurney,1868 [6-7] 
-

非洲鴕鳥保護現狀

非洲鴕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非洲鴕鳥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非洲鴕鳥致危原因

由於非洲鴕鳥的抗干擾性弱,隨着棲息地中人類的增多、農場和牧場面積增加、過度放牧,損害了非洲鴕鳥的原始棲息地,大大的減少了非洲鴕鳥的活動範圍,導致非洲鴕鳥的數量減少。
在19世紀,非洲鴕鳥羽毛被當作最時髦的裝飾物,武士將它插在自己的頭盔上,貴夫人則用它裝點服飾。非洲鴕鳥羽還被看作是純潔、高貴、正義的象徵,但人們所取用的都是從野外捕殺的野生鴕鳥,由此造成鴕鳥數目的減少。另外,20世紀,由於廣泛收集鴕鳥蛋以及獵取鴕鳥肉和皮,使得非洲北部和南部的鴕鳥瀕臨滅絕。

非洲鴕鳥保護措施

在19世紀中期,養殖鴕鳥的做法就開始傳播了。這使得鴕鳥能夠被馴化和拔毛,而不是被獵殺。
2020年5月29日,鴕鳥被寫進中國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與火雞、羊駝、梅花鹿等一起被歸類於人工馴養繁殖技術成熟、可商業性馴養繁殖和經營利用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鴕鳥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衍,為人類提供肉、蛋、奶、毛皮、纖維等產品。

非洲鴕鳥主要價值

非洲鴕鳥全身羽毛均為絨羽(僅有羽軸和羽小枝),羽毛質地細緻,保暖性好,手感柔軟,可作高貴的服飾和頭飾。它的羽毛不帶靜電,可用於擦拭高級精密儀器和電腦。
非洲鴕鳥的皮可製成極佳的皮革,其特點是:輕柔,美觀,有獨特的毛孔圖案,透氣性好,拉力強,不易老化,耐用,可捲曲,製成產品後使用年限長,並隨時間的增長,產品表面更光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