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鴆酒

鎖定
鴆酒,代指毒酒。鴆鳥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誤飲,將中毒而死。自有此傳説後,人們因懼怕中毒而不敢輕易飲用山林之水。
朝野僉載》也記載説,“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處,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鴆鳥食水之處,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誤食之必死。為鴆食蛇之故。”翻譯為鴆鳥吃蛇的緣故。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基本沿襲了這個説法,強調了一物剋一物的仁義思想。但總體上説,鴆鳥是克不住的。因為它儼然已經成為權力和復仇的使者。它必須持續飛舞在激烈的慾望風浪裏,使命一當傳達,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殺人,逢鬼殺鬼。
中文名
鴆酒
外文名
poisoned wine
拼    音
zhèn jiǔ
注    音
ㄓㄣˋ ㄐㄧㄡˇ [2] 
出    自
《漢書·齊悼惠王劉肥傳》 [1] 
解    釋
用鴆羽泡的毒酒;飲之立死 [1] 
毒    性
極強

目錄

鴆酒出處

漢書·齊悼惠王劉肥傳》:“太后怒,乃令人酌兩卮鴆酒置前,令齊王為壽。”
隋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鴆鳥黑身赤目,食蝮蛇野,以其羽畫(劃)酒中,飲之立死。”
晉 葛洪 《抱朴子·嘉遯》:“淵魚之引芳餌,澤雉之咽毒粒,咀漏脯以充飢,酣鴆酒以止渴也。”
陸採明珠記·寫詔》:“齎鴆酒,奉鸞緘,放心去皇陵一遍。”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乃因悼公閲師,進鴆酒,毒殺悼公,以疾訃於吳車曰:‘上國膺受天命,寡君得罪,遂遘暴疾,上天代大王行誅,幸賜矜恤,勿隕社稷,願世世服事上國。’” [1] 

鴆酒基本含義

鴆是一種傳説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淒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但考慮實際情況,估計這只是傳説,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一種説法:鴆不是一種傳説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比雞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區分佈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道士做法時的“禹步”經考證即為對其捕蛇時動作的模仿。還有一種説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乾淨。
鴆酒
鴆鳥最可怕的地方自然是它的羽毛。鴆酒,也叫酖酒,早在《左傳》中就已提到。用鴆鳥的羽毛劃過酒,酒即含有劇毒,就是鴆酒,飲之令人立即斃命。鴆毒毫無顏色和異味,毒性卻能夠盡數溶解於酒。當然這只是個被誇大了的傳説,事實上有許多毒酒並不是僅僅用鴆的羽毛劃過的,而是在酒中同時摻入了某種毒物(例如烏頭、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過人們習慣上也都叫它鴆酒。
但是鴆酒不是可以隨意配置的,這需要技術精湛的醫士出面,從而分化為一個陰鷙的職業,叫“鴆者”。這些製造毒藥的天才在犀牛角、獸皮的保護下,也是顫顫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會引火燒身。古籍上有很多關於以鴆酒賜死和飲鴆酒自殺的記載,“懼鴆忍渴”、“飲鴆止渴”就源於此。在酒中滲入某些有毒的物質製成的毒酒,歷來被人們作為殺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方面的記載。《南唐書·申漸高傳》中説:南唐皇帝李昪顧慮大臣周本(一説徐知詢)威望太高,難以控制,想誅殺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鴆酒”賜給周本。周本察覺了皇上的意圖,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説:奉給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昪當即色變,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為帝王演戲奏樂的優人申漸高見此情景,一邊跳舞一邊走了上來,接過周本的酒説: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説畢,一飲而盡,將杯揣在懷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帶着解藥去給申漸高,未等藥到,申漸高已經“腦裂”而死。原文雖未説明腦裂的詳情,但聽起來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黑鴆為鴆鳥中最為稀少的一種,其毒性強而難發,這種引而不發的性質就像它所具備的深厚功力,待當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懼感揮發得差不多了的時候,一發則動全身,發則無藥可救,無怪此物一旦侵人頭皮之後,非數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才始行發作。
普通鴆毒人一旦飲下就行將發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別,黑鴆毒性緩而難察,直至慢慢地將人血化盡,其毒一旦侵入頭皮,即可寄生在髮根之內,使這黑絲維持原毒不絕,而且使當事人覺查不出。
由於鴆毒的殘酷性實在太過彰顯,仁者一直反對使用這種奇毒。戰國時,楚國的使者駙馬共前往巴國,途中見到一人挑着一擔下了鴆毒的酒正欲謀財害命。駙馬共請求買下毒酒,但所帶的錢不夠,駙馬最後把自己的馬車也一併給了對方。東西到手,他立即把鴆酒倒入江裏。這個故事,被作為宣傳仁慈的例子廣為流傳。在晉代,朝廷曾下令嚴禁鴆毒,並不準鴆鳥過江。當時石崇南中郎將荊州刺史時,曾經捕獲了一隻鴆鳥雛,交給後軍將軍王愷養護,司隸校尉傅詆立即向朝廷告發了此事,朝廷下詔寬宥了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鴆鳥當眾燒死。東晉升平二年(358年),王饒竟然向朝廷進獻鴆鳥,晉穆帝司馬聃大怒,下令把王饒鞭打二百,並把那隻鴆鳥當中燒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這些仁義皇帝的圍攻之下,鴆鳥自然是越殺越少;另一方面,心如蛇蠍的統治者一直大力弘揚毒文化,鴆鳥面臨絕境,直至湮沒在飛禽的最高空。
宋代之後,鴆毒的使用並沒有被拋棄,直到明清兩代仍然有人使用,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鴆殺之功。在這以後,鴆鳥就像鑲嵌了金邊的烏雲,被暴力徹底地從歷史的天空抹去了。我們只能使用過往文字來複圓它凌厲的形象,推測矗立在宮闕楠木樑柱上那一串“梆梆”的怪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