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鸣梁海战
- 地 点
- 鸣梁海峡
- 参战方
- 日本,朝鲜
- 结 果
- 朝鲜战术胜利,日本战略胜利
- 参战方兵力
- 日军:333艘船(日本观点为100多艘)
- 参战方兵力
- 朝军:12艘板屋船,100余艘民船
- 伤亡情况
- 日军:伤亡数十人
朝军:2人中弹身亡,7、8人溺死,3人受伤 - 发生时间
- 1597年10月26日
事件背景
播报编辑
壬辰倭乱后,明朝与日本讲和,最终谈判破裂,日本于1597年再次入侵朝鲜,史称“丁酉再乱”。日本的战略构想是夺取全罗道,进攻忠清道,并在占领地筑城坚守。在夺取全罗道之前,日军打算先消灭朝鲜水师,便施反间计,使朝鲜宣祖罢免了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其后于1597年8月在漆川梁海战中大破元均率领的朝鲜水师。9月下旬陆续占领全罗道之南原城、黄石山城和首府全州。其后日军在全州开会,决定兵分三路,一支进攻忠清道,一支转进庆尚道,一支扫荡全罗道,藤堂高虎(兵数2,800)、加藤嘉明(2,400)、胁坂安治(1,200)、来岛通总(600)、菅达长(200)等率领的7000多名日本水师则配合陆军,在全罗道沿岸骚扰。 [2]
此时,李舜臣临危受命,再次出任三道水军统制使,但他只收集了残余战船12艘(日本史料记载为13或14艘),士兵120余人,以全罗道海南之全罗右水营为据点。其时朝鲜朝廷判断恢复水师已经不可能,打算撤废水师,让李舜臣改从陆战。但李舜臣上书表示:“自壬辰至于五、六年间,贼不敢直突于两湖者,以舟师之扼其路也。今臣战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战,则犹可为也。今若全废舟师,则是贼之所以为幸,而由湖右达于汉水,此臣之所恐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贼不敢侮我矣!”于是水师得到保全。 [3]而日军得知李舜臣恢复水师的消息后,赶紧扑来,水路夹击,企图一举剿灭朝鲜水师,于是就爆发了鸣梁海战。
经过
播报编辑
日军先锋于10月17日到达于兰浦,而李舜臣已布阵于碧波津(珍岛东北端的渡口),准备对日军先锋展开打击,但日军回避作战,李舜臣遂折返碧波津,10月25日退至右水营前洋,此地处于珍岛与花源半岛之间的狭窄海峡——鸣梁峡,潮流卷起又快又大的漩涡,是一个航行的险处。当天,李舜臣召集诸将,以“必死则生,必生则死”和“一夫当迳,足惧千夫”的信念来激励大家背水一战。 [1]
10月26日,藤堂高虎等人所率的日军水师从上流乘潮水大举进攻李舜臣,据李舜臣记载有330余艘。而李舜臣仅有12艘战船(板屋船),他早已将这些战船“粧作龟舰,以助军势” [1],又动员避难民的小船一百余艘作为疑兵。 [4]全罗右水使金亿秋等将领临阵退缩,但李舜臣勇往直前,他在日记中记载其过程:
余促橹突前,乱放“地”、“玄”各样铳筒,发如风雷。军官等簇立船上,如雨乱射,贼徒不能抵当,乍近乍退。然围之数重,势将不测,一船之人,相顾失色。余从容谕之曰:“贼虽千只,莫敌我船,切勿动心,尽力射贼。”顾见诸将船,则退在远海,观望不进,欲回船直泊。中军金应諴船,先斩枭示,而我船回头,则恐诸船次次远退,贼船渐迫,事势狼狈,即令角立中军,令下旗,又立招摇旗,则中军将弥助项佥使金应諴船,渐近我船,巨济县令安卫船先至,余立于船上,亲呼安卫曰:“安卫欲死军法乎!汝欲死军法乎!逃生何所耶?”安卫慌忙突入贼船中,又呼金应諴曰:“汝为中军而远避,不救大将,罪安可逃?”欲为行刑,则贼势又急,姑令立功。两船直入交锋之际,贼将指挥其麾下船三只,一时蚁附安卫船,攀缘争登。安卫及船上之人,殊死乱击,几至力尽。余回船直入,如雨乱射。贼船三只,无遗尽剿。鹿岛万户宋汝悰、平山浦代将丁应斗船继至,合力射贼。降倭俊沙者,乃安骨贼阵投降来者也,在于我船上,俯视曰:“着画文红锦衣者,乃安骨阵贼将马多时(菅达长之子菅野又四郎正阴)也!”吾使金石孙钩上船头,则俊沙踊跃曰“是马多时”云。故即令寸斩,贼气大挫。诸船一时鼓噪齐进,各放“地”、“玄”字,射矢如雨,声震河岳,贼船三十只撞破。贼船退走,更不敢近我师,此实天幸。 [1]
除了菅野又四郎正阴,朝鲜军还击毙了来岛通総,这是壬辰倭乱中唯一战死的日本大名。而朝鲜方面只有顺天监牧官金卓及右水营奴婢戒生中弹身亡,另有朴永男等3人受伤。 [1]另据日本史料记载,还有七八名朝鲜兵落水溺死。 [5]但是在战役后,李舜臣鉴于“水势极险,势亦孤危”,当日就退至唐笥岛(今新安郡岩泰面),其后又撤至更远的于外岛、七山海、古群山岛等地。 [1]日军最终达到了占领朝鲜水师基地的战略目的,所以,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实际上是日本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社会影响
播报编辑
鸣梁海战后,李舜臣鉴于“水势极险,势亦孤危”,当日就退至唐笥岛(今新安郡岩泰面),其后又撤至更远的于外岛、七山海、古群山岛等地。 [1]日军还是获得了鸣梁峡一带的制海权,右水营也被摧毁,这期间俘虏大量朝鲜人,最有名的是姜沆。因此日军虽有鸣梁之败,最终还是完成了既定战略目标。李舜臣虽然在11月回到右水营,但无法立足,被迫撤走,后来将水师基地迁至古今岛。 [6]
对朝鲜而言,鸣梁海战除了保存了朝鲜水师仅有的资本以外,还起到了提振士气与信心的作用。宣祖本欲升李舜臣为崇政大夫,有大臣说李舜臣官阶已高,如果再立功勋则难以奖赏,宣祖就没有给李舜臣升官,只给李舜臣手下诸将升官。 [3]明朝经理杨镐则表示:“李舜臣,好汉子也。 收拾战船于散亡之余,能立大功于摧败之后,极可嘉奖。”因此赏给李舜臣银子和匹缎。 [7]朝鲜肃宗时立碑纪念此役,大臣李敏叙在碑文中称赞:“南原既陷,贼势尤张,而犹狼顾不得逞者,繄公(李舜臣)是赖!“ [4]
文艺作品
播报编辑
电影《鸣梁海战》
电影的主体剧情较为简单:在川岛海战之后,原本强大的朝鲜水军遭遇重创,因此不得不召回此时被下狱的李舜臣。明白海上防御重要之处的李舜臣,决心依靠仅剩的十二条板屋船,与来势汹汹的日本水军决一死战。作为一部由史实改编的电影,如何逼真、艺术地再现鸣梁海战这一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全片的最大看点所在。从影片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来看,海战场面异常真实、震撼。这是一部颇具抗日情结的海战片主旋律色彩浓厚,精彩的海战桥段以及贯穿全片始终的那种军民一心合力抗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易于激发起韩国民众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