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鳴梁海戰

(古代戰役)

鎖定
鳴梁海戰是壬辰倭亂中的一場海戰,發生於1597年10月26日(萬曆二十五年/慶長二年九月十六日),地點是朝鮮全羅道海南郡之鳴梁峽。在這場戰役中,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指揮12艘戰船,擊退日本水軍,擊斃日本將領來島通總等,因此被朝鮮半島方面稱為“鳴梁大捷”。但是在戰役後,李舜臣鑑於“水勢極險,勢亦孤危”,當日就退至唐笥島(今新安郡巖泰面),其後又撤至更遠的於外島、七山海、古羣山島等地。 [1]  日軍最終達到了佔領朝鮮水師基地的戰略目的,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實際上是日本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中文名
鳴梁海戰
地    點
鳴梁海峽
參戰方
日本,朝鮮
結    果
朝鮮戰術勝利,日本戰略勝利
參戰方兵力
日軍:333艘船(日本觀點為100多艘)
參戰方兵力
朝軍:12艘板屋船,100餘艘民船
傷亡情況
日軍:傷亡數十人
朝軍:2人中彈身亡,7、8人溺死,3人受傷
主要指揮官
藤堂高虎(日),李舜臣(朝)
發生時間
1597年10月26日

鳴梁海戰事件背景

壬辰倭亂後,明朝與日本講和,最終談判破裂,日本於1597年再次入侵朝鮮,史稱“丁酉再亂”。日本的戰略構想是奪取全羅道,進攻忠清道,並在佔領地築城堅守。在奪取全羅道之前,日軍打算先消滅朝鮮水師,便施反間計,使朝鮮宣祖罷免了三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其後於1597年8月在漆川梁海戰中大破元均率領的朝鮮水師。9月下旬陸續佔領全羅道之南原城、黃石山城和首府全州。其後日軍在全州開會,決定兵分三路,一支進攻忠清道,一支轉進慶尚道,一支掃蕩全羅道,藤堂高虎(兵數2,800)、加藤嘉明(2,400)、脅坂安治(1,200)、來島通總(600)、菅達長(200)等率領的7000多名日本水師則配合陸軍,在全羅道沿岸騷擾。 [2] 
此時,李舜臣臨危受命,再次出任三道水軍統制使,但他只收集了殘餘戰船12艘(日本史料記載為13或14艘),士兵120餘人,以全羅道海南之全羅右水營為據點。其時朝鮮朝廷判斷恢復水師已經不可能,打算撤廢水師,讓李舜臣改從陸戰。但李舜臣上書表示:“自壬辰至於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於兩湖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戰,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則是賊之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於漢水,此臣之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賊不敢侮我矣!”於是水師得到保全。 [3]  而日軍得知李舜臣恢復水師的消息後,趕緊撲來,水路夾擊,企圖一舉剿滅朝鮮水師,於是就爆發了鳴梁海戰。

鳴梁海戰經過

日軍先鋒於10月17日到達於蘭浦,而李舜臣已佈陣於碧波津(珍島東北端的渡口),準備對日軍先鋒展開打擊,但日軍迴避作戰,李舜臣遂折返碧波津,10月25日退至右水營前洋,此地處於珍島與花源半島之間的狹窄海峽——鳴梁峽,潮流捲起又快又大的漩渦,是一個航行的險處。當天,李舜臣召集諸將,以“必死則生,必生則死”和“一夫當逕,足懼千夫”的信念來激勵大家背水一戰。 [1] 
10月26日,藤堂高虎等人所率的日軍水師從上流乘潮水大舉進攻李舜臣,據李舜臣記載有330餘艘。而李舜臣僅有12艘戰船(板屋船),他早已將這些戰船“粧作龜艦,以助軍勢” [1]  ,又動員避難民的小船一百餘艘作為疑兵。 [4]  全羅右水使金億秋等將領臨陣退縮,但李舜臣勇往直前,他在日記中記載其過程:
餘促櫓突前,亂放“地”、“玄”各樣銃筒,發如風雷。軍官等簇立船上,如雨亂射,賊徒不能抵當,乍近乍退。然圍之數重,勢將不測,一船之人,相顧失色。餘從容諭之曰:“賊雖千隻,莫敵我船,切勿動心,盡力射賊。”顧見諸將船,則退在遠海,觀望不進,欲回船直泊。中軍金應諴船,先斬梟示,而我船回頭,則恐諸船次次遠退,賊船漸迫,事勢狼狽,即令角立中軍,令下旗,又立招搖旗,則中軍將彌助項僉使金應諴船,漸近我船,巨濟縣令安衞船先至,餘立於船上,親呼安衞曰:“安衞欲死軍法乎!汝欲死軍法乎!逃生何所耶?”安衞慌忙突入賊船中,又呼金應諴曰:“汝為中軍而遠避,不救大將,罪安可逃?”欲為行刑,則賊勢又急,姑令立功。兩船直入交鋒之際,賊將指揮其麾下船三隻,一時蟻附安衞船,攀緣爭登。安衞及船上之人,殊死亂擊,幾至力盡。餘回船直入,如雨亂射。賊船三隻,無遺盡剿。鹿島萬户宋汝悰、平山浦代將丁應鬥船繼至,合力射賊。降倭俊沙者,乃安骨賊陣投降來者也,在於我船上,俯視曰:“着畫文紅錦衣者,乃安骨陣賊將馬多時(菅達長之子菅野又四郎正陰)也!”吾使金石孫鈎上船頭,則俊沙踴躍曰“是馬多時”雲。故即令寸斬,賊氣大挫。諸船一時鼓譟齊進,各放“地”、“玄”字,射矢如雨,聲震河嶽,賊船三十隻撞破。賊船退走,更不敢近我師,此實天幸。 [1] 
除了菅野又四郎正陰,朝鮮軍還擊斃了來島通総,這是壬辰倭亂中唯一戰死的日本大名。而朝鮮方面只有順天監牧官金卓及右水營奴婢戒生中彈身亡,另有樸永男等3人受傷。 [1]  另據日本史料記載,還有七八名朝鮮兵落水溺死。 [5]  但是在戰役後,李舜臣鑑於“水勢極險,勢亦孤危”,當日就退至唐笥島(今新安郡巖泰面),其後又撤至更遠的於外島、七山海、古羣山島等地。 [1]  日軍最終達到了佔領朝鮮水師基地的戰略目的,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實際上是日本獲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鳴梁海戰社會影響

鳴梁海戰圖
鳴梁海戰圖(17張)
鳴梁海戰後,李舜臣鑑於“水勢極險,勢亦孤危”,當日就退至唐笥島(今新安郡巖泰面),其後又撤至更遠的於外島、七山海、古羣山島等地。 [1]  日軍還是獲得了鳴梁峽一帶的制海權,右水營也被摧毀,這期間俘虜大量朝鮮人,最有名的是姜沆。因此日軍雖有鳴梁之敗,最終還是完成了既定戰略目標。李舜臣雖然在11月回到右水營,但無法立足,被迫撤走,後來將水師基地遷至古今島 [6] 
對朝鮮而言,鳴梁海戰除了保存了朝鮮水師僅有的資本以外,還起到了提振士氣與信心的作用。宣祖本欲升李舜臣為崇政大夫,有大臣説李舜臣官階已高,如果再立功勳則難以獎賞,宣祖就沒有給李舜臣升官,只給李舜臣手下諸將升官。 [3]  明朝經理楊鎬則表示:“李舜臣,好漢子也。 收拾戰船於散亡之餘,能立大功於摧敗之後,極可嘉獎。”因此賞給李舜臣銀子和匹緞。 [7]  朝鮮肅宗時立碑紀念此役,大臣李敏敍在碑文中稱讚:“南原既陷,賊勢尤張,而猶狼顧不得逞者,繄公(李舜臣)是賴!“ [4] 
參考資料
  • 1.    李舜臣:《亂中日記》丁酉九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
  • 2.    宇喜多秀家等二十七名連署狀,《中川家文書》慶長二年八月二十六日。
  • 3.    李芬:《行錄》,《李忠武公全書》卷九
  • 4.    海南李舜臣鳴梁大捷碑  .韓國金石文綜合影像情報系統[引用日期2020-03-30]
  • 5.    《高山公實錄》,上野市立圖書館藏。
  • 6.    李舜臣:《亂中日記》丁酉十月、戊戌二月,《李忠武公全書》卷八。
  • 7.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93,宣祖三十年十月二十日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