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鳴桹

鎖定
鳴桹,漢語詞彙,拼音míng láng,釋義為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
中文名
鳴桹
拼    音
míng láng
釋    義
敲擊船舷使作聲
注    音
ㄇㄧㄥˊ ㄌㄤˊ

目錄

鳴桹解釋

亦作“ 鳴榔 ”。 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 [1] 

鳴桹出處

《文選·潘岳<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李善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長木叩舷為聲,言曳纖經於前,鳴長桹於後,所以驚魚,令入網也。”
唐·李白《送殷淑》詩之一:“惜別耐取醉,鳴榔且長謠。”王琦注:“所謂鳴榔者,常是擊船以為歌聲之節,猶叩舷而歌之義。”
唐·獨孤及《早發龍沮館舟中寄東海徐司倉鄭司户》:沙禽相呼曙色分,漁浦鳴桹十里聞。正當秋風渡楚水,況值遠道傷離羣。
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九:“先是數載前,一漁者持蓑笠綸竿,擊短版,唱《漁家傲》,其舌為鳴桹之聲以參之,自號‘回同客’。”
明·張煌言《舟次聽雨分得長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鳴榔。”
郁達夫《星洲旅次有夢而作》詩:“錢塘江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