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鳴山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的景點)

鎖定
鳳鳴山,浙江省紹興市上虞的景點,座落於上虞市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上虞市區17公里,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方圓約5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鳳鳴山文化歷史積澱豐厚是道教“第九小洞天”的所在地,有東漢煉丹術家道教祖師魏伯陽煉丹遺址。魏伯陽一生在鳳鳴山煉丹修性並留下《周易參同契》一書,後被尊為“萬古丹經王”。該書在養生學古化學所歷學方面有其獨特的貢獻,在國外稱此書為全球第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景區內鳳鳴真人祠始於漢代之最,已有二千餘年曆史,東晉謝安、宋朝朱熹、明朝潘府、葉經等文人墨客均到此一遊。
中文名
上虞鳳鳴山風景區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市豐惠鎮鳳鳴村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夏季6:30--19:00/冬季8:00--17:00
景點級別
AA級風景區
門票價格
成人票20元 兒童票10元
佔地面積
約 5 km²
著名景點
鳳鳴坊
鳳來亭
神龍穴小橋
仙馬思鳳
鳳鳴洞 展開
著名景點
鳳鳴坊
鳳來亭
神龍穴小橋
仙馬思鳳
鳳鳴洞
懸石飛瀑
千年古藤
觀梅亭
魏伯陽煉丹遺址
鳳鳴真人祠 收起

鳳鳴山名勝介紹

鳳鳴山 鳳鳴山
鳳鳴山屬四明山餘脈,距豐惠老街4公里,方圓約5平方公里,自古以來就是道教文化的興盛之地,其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説和靜謐幽深的千年古洞吸引了國內外的八方賓客,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道德經》中曾把:“上虞四明山”列為道教第九洞天,而作為四明山餘脈——鳳鳴山上的紅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則謂為經書中的“丹山赤水”。鳳鳴山上,松林茂密,古木重蔭,道教古蹟眾多,洞穴密佈,亭台樓閣掩映其間。空氣中負氧離子極多,氣場奇特,成為氣功界、人體科學研究者追源謁祖的地方,也是人們瞭解古代道文化,領略人間仙景之美的勝地。遊客從山麓北側緣溪而上,一路梅林修竹,雲杉古松,漸入佳境;飛瀑奇石、古藤祠廟,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明媚的山水風光融為一體,素來就是得天獨厚的遊覽勝地。 [1] 

鳳鳴山景觀

鳳鳴山鳳鳴坊

鳳鳴坊 鳳鳴坊
從鳳鳴山北麓葉家村入山,首先迎接客人的是鳳鳴景區的山門——鳳鳴坊。鳳鳴坊古樸蒼老,為進入風景區第一景。坊額“鳳鳴坊”三字為紹興著名書法家沈定庵所書。坊柱上幾副對聯也是我市書法家的傑作。正大聯“石門開處,山藏古廟雪霜清;步入南屏,洞瀉流雲河漢遠”。他告訴我們已步入南山腳下(鳳鳴山也稱南山),將看到鳳鳴洞飛瀑,將瞻仰殿宇嵯峨的鳳鳴真人祠了。另一聯“養真修志契三家,世稱萬古丹經王”是説東漢魏伯陽在這裏修真潛默,論述煉丹修仙之術,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論參照會同契合為一,撰《周易參同契》的歷史功績。
《鳳鳴坊》也是牌樓,為景區要點。它除了歡迎遊覽者,也預祝大家出入平安、萬事吉祥的含義。
鳳來亭和神龍穴小橋
鳳來亭和神龍穴小橋 鳳來亭和神龍穴小橋
上山後,迎面就是“鳳來亭”。鳳來亭嵌鑲在雲杉古松間,玲瓏剔透。相傳鳳凰曾負仙女在此棲息過。舊《上虞縣誌》有“昔有仙女跨鸞作鳳鳴至此”的記載,於是後人就在這裏建了鳳來亭,山也便叫鳳鳴山了。遊人在鳳來亭依欄小憩,可盡情品嚐山水相融的畫卷,切身享受“洞天福地”的境界,細細領略“踏遍青山聊瞬自息,面對清泉暢開懷”的感覺。
鳳來亭下,清泉汩汩,清溪之上,架一座“神龍穴”小橋,橋下溪流冬夏不竭,傳説因為有一條神龍在山裏的緣故。南宋高宗時,上虞知縣陳炳曾吟詩讚此亭橋處勝景:“巨靈怒觸不周折,驚崖飛墮空中裂。半夜霹靂倒銀河,定知下有神龍穴。”
這“神龍穴”就在這亭上橋畔。

鳳鳴山仙馬思鳳

鳳來亭西首的山崖之上,有幾塊奇特的巨大岩石,一塊巨石形似一匹駿馬,呈昂首奮蹄飛騰之勢,這就是“仙馬思鳳”了,也叫做馬頭石。傳説此馬曾在戰爭烽火中立過戰功,後經仙姑的點化成仙馬。亭下是“思女石”,傳説鳳鳴仙姑離家修道,她生父為尋找女兒曾在此石上不斷呼喊女兒回家,此石便成了“思女石”。這裏還有一塊“試劍石”,即明朝上虞“四諫士”之一的御史葉經,為彈劾奸臣嚴嵩,曾在此石上怒試過自己的寶劍,表示不除禍害民的奸臣不罷休的決心。

鳳鳴山鳳鳴洞

鳳鳴洞 鳳鳴洞
鳳鳴洞也稱仙姑洞,相傳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當時山下有一位女子因受不了後母虐待,隻身離家跨鸞鳳進山,以野果充飢,一心修煉而成仙。後人立祠祀之,故叫仙姑洞。該洞年久而塌損,又經後人多次修復,但原形不變,呈彎曲S形。洞壁上還有八組壁畫,都是幾千年來的神話故事。進得洞裏,你會感到仙氣縈心,靈火閃爍。善男信女會向仙姑娘娘訴個心願,祈求庇佑。

鳳鳴山懸石飛瀑

懸石飛瀑 懸石飛瀑
鳳鳴洞外的懸石飛瀑也稱績麻槽。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上虞縣境大部分地方還淹沒在海水裏。所以原上虞縣域的北門也叫靖海門。當時鳳鳴山是露出海面的島嶼。山下一少女因父親外出經商受後母虐待,竟跑進山裏在這鳳鳴洞修行,曾在這裏績麻。她父親回家不見女兒,便撐着船四處尋找。一天在山岸上的一個山坳裏,望見女兒正在崖下打坐。他大聲呼叫,卻不聞女兒迴音。他向女兒跑去,可與女兒的距離總不見縮短。父親氣急之下,拾起兩塊大石頭向女兒拋去。只聽得轟的一聲巨響,女兒坐地的山崖立即靠攏,擋住子下來的大石,而女兒已隱入洞中無蹤無影了。山崖形成了高10餘米的裂隙狀石洞,洞頂夾着看似搖搖欲墜的巨石,山泉從崖頂飛瀉而下,成了鳳鳴奇觀“懸石瀑布”。
“懸石飛瀑”以“拔地萬重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的壯觀場景,吸引歷朝文人墨客遊鳳鳴觀飛瀑,並作遊記或吟詩讚美。清代詩人褚維厚觀瀑後寫詩曰:“白日忽風雨,洞中別有天;兩山空一隙,百道落飛泉。怒起喧如鼓,拋空散作煙;桃源何處覓,到此亦神仙。”生動地描繪了飛瀑的壯美景觀,抒發了對飛瀑的觀感。

鳳鳴山千年古藤

在觀賞懸石飛瀑的同時,你也一定會被纏繞在洞頂巨石與石側山崖上的巨大藤蔓所吸引。這也是鳳鳴景區的一寶——千年古藤。古藤名為“常青的油麻藤”,俗稱“過山龍”。這古藤漫崖匍匐,整藤有二、三百米長,覆蓋整個山頭,終年蒼翠欲滴,遊人無不稱奇,都説可以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

鳳鳴山觀梅亭

觀梅亭,又稱魏公飲酒亭,相傳東漢魏伯陽從豐惠天慶觀到鳳鳴山煉丹著書的日子裏,常邀一些好友在這裏飲酒觀梅。亭下,春天梅花盛開,一片雪白,纖細的花蕊,玉白色的花瓣,清氣滿山野,令人心酸。明代思想家,詩人黃宗羲的詩中有“古虞十里城南路,柳綻梅開到鳳鳴”兩句,説的就是觀梅亭下春梅綻放的景色。其實,梅園之上的鳳鳴茶更具特色。由於這裏是朝北山,終年常煙霧繚繞,又是微酸性黃土壤,十分適合種好茶。鳳鳴山茶色、香、味俱佳,也曾被黃宗羲作詩讚譽。如果用鳳鳴清泉泡鳳鳴山茶,真是色清味香,回味無窮。這裏的有機茶生產,已被上虞市科委列為開發項目。
魏伯陽煉丹遺址
魏伯陽煉丹遺址 魏伯陽煉丹遺址
魏伯陽煉丹遺址在鳳鳴洞近側。瀑布下一泓清泉,修竹扶風,清溪傳響。這裏是鳳鳴山景區極具文化品位的歷史遺產。石壁上“煉丹”兩個大字為當代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所題。據史記載,東漢中葉,出身縉之家的豐惠人魏伯陽,名篤,字恪齋,號雲牙子,道號伯陽。世襲簪裙,惟公不仕,修真養志,通貫詩律,文學贍博,性好道術,是民間傳説中的上虞“三仙六奇人”之一。他的成年時代大約在東漢順、恆兩帝的公元126至167年間。他曾遊長白山,遇到一道行高深的真人,傳授他煉丹秘訣。回鄉後,他養性修真,在繼承古“龍虎經”煉丹基礎上,反覆實踐,終於達到當時煉術的頂峯。他借《周易》爻象論述,把“大易”、“黃老”、“爐火”三家理論參照會同而契合為一。撰《周易參同契》。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著作。被後世尊為“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也因此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美、英、蘇等國的教科書和百科全書都有提到。著名科學家李約瑟稱它是“全球第一本這方面的書籍”。我國科學家錢學森指出:“《周易參同契》是第一本中國古化學著作,這是中華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世界化學科學的極大貢獻。”
據東晉葛洪《神仙傳》和現代《辭海》記載,魏伯陽曾率弟子三人入山煉丹,丹成,試餵狗,狗食即死,伯陽説:“吾背違世路,委家入山,不得道,亦恥復返,死亡與生,吾當服之。”也服後即死。弟子巡虞見狀,也毅然照師傅服丹,也即死。另兩弟子不敢服丹出山而去。伯陽見兩人去,便起身吐出仙丹,納入徒弟和狗口裏,徒弟和狗也醒過來。他便帶着以命相隨的徒弟和那條狗,飄然而去。
據説魏伯陽著書後,先後傳授給兩個人,通過他們的傳播,《參同契》便開始流傳於世。,對此書研究註釋者已多達50多家。
道文化成了鳳鳴山的特色。《道德經》等把“上虞四明山”列為道教第九洞天,名“丹山赤水天”,“丹山赤水”即出於鳳鳴山紅色火成岩陡壁及瀑布。魏伯陽的煉丹遺址鳳鳴山,晴山滿地秀,陰雨滿山雲,集名山之秀、之靈,空氣中負氧離子多,氣場奇特,成為氣功界、人體科學研究者追源謁祖的地方,也是人們羣眾瞭解古代道文化,領略人間仙景之美的勝地。

鳳鳴山鳳鳴真人祠

鳳鳴真人祠 鳳鳴真人祠
鳳鳴真人祠,也稱“靈惠廟”,始建於二千年前,就是“後人立祠祈之”的祠。傳説東漢曹盱曾到鳳鳴祠求子,得了一女,就是孝女曹娥。這是1800多年前的事了。早前的祠建在鳳鳴洞前,宋乾德年間,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百姓禱雨隨應,知縣錢似之以其事上聞,賜額“靈惠”,於是也稱“靈惠廟”,後復於洞之上構屋五間,仍奉仙姑,匾曰“天開靈宅”。舊上虞縣誌還記載“乾隆三十六年八月,風雨交作,真人祠後石壁忽如削裂一片,上有‘鳳鳴山’三大字,石質自成紋理,皎白可辯,眾以為異”。可見鳳鳴真人祠的神秘色彩。千百年來,鳳鳴真人祠終年香煙繚繞,一批批善男信女以為仙女靈驗而祈求保佑。鳳鳴真人祠為1995年重修,規模比古祠大為拓展,除正殿,還有側殿、廟房。大殿重檐雕棟,軒宇迴廊,壯觀、莊穆、典雅,除了一般遊覽者,路遠迢迢專程上山進香的香客終年不斷。
鳳鳴山景區還有“仙橋度生”、“逍遙亭”等景點。此外,鳳鳴山還是省級森林公園,有天然林350公頃,次生林20公頃,特殊景觀林20公頃,人工林30公頃,有銀杏、紅楠等珍貴植物,景區還有梅園1千畝,竹林2千畝,桃園400畝,茶園400畝。這裏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鳳鳴山歷史由來

《周易參同契》的由來
《周易參同契解讀》 《周易參同契解讀》
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的作者魏伯陽曾煉丹於此山。魏伯陽,名翱,自號雲牙子,東漢上虞豐惠人,生卒年份不詳,正史上也無記載。據晉代葛洪所撰的《神仙傳》,魏伯陽出生於高門縉紳之家,性好道術,閒居養性,不肯仕宦,世人多不知道他的來歷。
魏伯陽晚年基本上是在此山中的一個洞穴中度過的。洞謂鳳鳴洞,後人又稱它為伯陽洞。原是由一方巨石裂隙而成的。洞頂開天,基上有條千古之藤,幹粗成樹,枝葉嚴蔽,藤枝漫山,既遮洞天,又覆山脊。藤下有一股泉流,淙淙垂入洞底,激起一片珠煙,掀起陣陣霧風,不由人頓起一種荒遠、落寞之感。清代詩人褚維厚觀瀑後寫詩曰:
白日忽風雨,洞中別有天。
兩山空一隙,百道落飛泉。
怒起喧如鼓,拋空散作煙。
桃源何處覓,到此亦神仙。
魏伯陽的歷史地位
魏伯陽 魏伯陽
據傳,東漢末期,在道家與道教史上,曾產生過兩個劃時代的人物,一是魏伯陽,一是張道陵。
張道陵後來構成了道術傳統的世系,宋、元以後,一直成為江西龍虎山正乙派張天師的世家,與山東曲阜的孔子世家互相併陳。在中國文化史上,能夠以學術思想造成一二千年世家的系統,也就是這麼兩家,可謂是世界文化史是的一大奇蹟。而魏伯陽卻代表了上古傳統文化中的隱士精神——神仙,還記得這位神仙曾經留下過一部《周易參同契》,是他在這個洞穴中反覆煉丹、反覆實踐而寫成的。這部書被世界科學界認定為“世界化學科學領域中的‘第一本這方面的著作’”,被大海彼岸的日本人尊之為聖。《周易參同契》還被選進了讀書人的課本之中,作為科學的範本來讀。
對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有幾朝幾代的人,竭盡畢生精力,從各個領域研究摸索過它,其結果都是毫無頭緒。宋代理學大儒朱熹,便自稱他的一生,對於這部書的研究,是以失敗告終的。可是他還是不甘心,為了避免陽儒暗道的嫌疑,繼而化名崆峒道士鄒訴,注過《周易參同契》。
今人周士一教授,曾於1984年應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之邀,赴英國與老外共同研究,整整花了兩個年頭,才算完成了《英譯,〈周易參同契〉》初稿本。可見外國科學界人士,對於我們的這位神仙是無上的崇敬。
魏伯陽著這部書的目的,説確切一點,是為了説明修煉丹道的原理與方法,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和原理。為了整理自古以來的傳承,證明認為的修煉可以昇華而成神仙的傳統學術,他不動聲色地借《周易》的“理、象、數”,和周、秦、兩漢用在天文物理學上的原理與原則的五行、干支之學,以及道家老子傳統的形上、形下的玄學遠離,一齊融會貫通,為丹道的修煉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説明。當然,這裏所説的“完整”,僅僅是人們的有限認為。要知道,宇宙與人體關係的秘密永遠是一個無窮的課題,也是永遠不可能徹底認識它的。從根本上講,我們所謂的知識只不過是一些名詞罷了,我們所認識的那些事物,當然包括魏伯陽對宇宙、人體的參同。這些物原本就是存在着的,是人類不認識它,便就要好奇地研究它。至於這些東西本身究竟是什麼,魏伯陽與我們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説白了只不過是“丹道修煉”的原理。然而,魏伯陽早在1700年前就認識到了每個存在物不僅是神秘的,而且也是神聖的。之所以神聖,是因為每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億萬年演化的結果,藴藏着天地之精華。宇宙學識有一個“人擇原理”,這樣來解釋人與宇宙的關係:宇宙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規律,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圖景,是因為不這樣就不可能有人來研究它,不這樣,就不可能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和今人對《參同契》的研究……
“敲開石壁曾飛飲,煉得金丹不賣錢。”伯陽洞右石壁小竇內所刻的魏伯陽自白短句依稀可辨。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魏氏的煉丹,確是為了探索人體科學的奧秘。魏伯陽似乎在1700年前就洞察到了這一點,他就下決心進行了研究。
魏伯陽煉丹的傳奇故事
魏伯陽煉丹 魏伯陽煉丹
對於魏伯陽在此洞的煉丹歷史,葛洪的《神仙傳》中除了一些實在的記錄之外,還記錄了他和三個弟子一起煉丹的離奇故事:
“丹成,知弟子心不盡誠,乃試之曰:‘此丹今雖成,當先試之。今試飴犬,犬即飛者,人可服之;若犬死者,則不可服也。’伯陽入山,特將一白犬自隨;又有毒丹,轉數未足,合和未至,服之暫死。故伯陽便以毒丹與白犬,食之即死。伯陽乃問弟子曰:‘作丹欲長生,而服之即死,當奈何?’獨有一弟子曰:‘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亦乃服丹,即復死。餘二弟子乃相謂曰:‘所以作丹者,欲求長生,今服即死,焉用此為?若不服此,自可數十年在世間活也。’遂不服,乃共出山,欲為伯陽及死弟子求市棺木殯具。二人去後,伯陽即起,將所服丹內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弟子姓虞,遂皆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弟子見書始大懊惱。”
《周易參同契》的影響
《周易參同契》曾經影響過漢、魏的醫學、生物物理學,乃至佛學與禪學,直至後來道教的經典《黃庭經》中所謂的“上藥三品,神無炁精”等思想的產生,以及《龍虎經》等著作問世,都是由《周易參同契》蜕變而來的,無非另加上了一些宗教神秘的觀念而已。
伯陽為何要把《周易參同契》寫得如此不讓人讀懂呢?原來這並不是魏氏的故弄玄虛,只是魏氏在著這部書時沒,東漢的文運走向正處在變今而訪古的變革時期,這才導致了文章風格的異端。另外,魏氏為了想説明天地日月氣象變化的宇宙的規律,籍以證明人身生命活動的原理,是與天地宇宙變化的程序,有着共通活用的規則。因此,他全面引用了《易經》的“象數”原則和“老子”的理論,反覆論證着“月亮的盈虧與人的精神衰旺關係,太陽的出沒與人氣血的盈虛關係……”然而總因先聖古人的言辭所佔比重過大,才出現了“難以讀懂”的現象。
這裏不妨錄下已譯成白話的《周易參同契》中的幾段文字:
推演五行教,教約而不煩。舉水似激火,奄然滅光明。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字裏行間,都是老子的“致虛極,收靜篤”、“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的理論註解,都是進一步闡明着要以:鍛鍊精神魂魄”以達到老、莊所謂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真人境界。因此,它才稱得上是一部“綜合道家科學學術與儒學哲學思想融化會聚在丹道的爐鼎之中”的著作。正是如此,全世界的化學科學家們,才視它為一部最早化學“科學”之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