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小紀鎮下轄村)

鎖定
鳳凰村隸屬於山東省煙台市海陽小紀鎮,位於鳳凰山南坡,東與小刁家村為鄰,西與汪格莊相連,南與杏家莊相望,北與新莊頭村、小紀村接壤。現有300户,845人,面積3平方公里。
中文名
鳳凰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地理位置
海陽市鳳凰山南坡
面    積
3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845人

鳳凰村概況

康熙年間(1662-1722年),另一説為明末,紀猛、紀洪、紀瓚兄弟三人從紀家桑園(今紀家店村)遷來建村。因村址坐落在一條小河的下游,加之姓紀,故命名下紀家村。後因東鄰大、小刁家村,忌諱“雕吃雞”之説,1942年取當地鳳凰山之稱,更名鳳凰村。 鳳凰村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6′,坐落在鳳凰山南坡,村前有河,水流不息。東與小刁家村為鄰,西與汪格莊相連,南與杏家莊相望,北與新莊頭村、小紀村接壤。距市政府駐地20公里,隸屬小紀鎮。 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2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果樹、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0户,845人。有紀、孫、趙等3姓,其中紀姓人口較多。
鳳凰村

鳳凰村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鳳凰村小學。1945年,有教師5人,在校學生70人,學生考試成績在大刁家學區獨佔鰲頭。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20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車輛80多輛,摩托車30輛,電話50部,彩電200台,電冰箱3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95年,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統一規劃,並在路兩側挖排水溝。1980年以後,在村東建起了整齊、漂亮的新房區。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2年,村成立了合作醫療站。1978年以來,隨着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9年,村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82年,投資8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2年起,村集體每年都拿出4000元補貼,鼓勵村民參加養老保險。1994年,投資9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6年,投資6萬元,安裝上閉路電視

鳳凰村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2月,紀兆芳在香山小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8月,相繼又發展了紀兆儉、紀經、紀紹新等入黨,並建立黨支部,紀兆芳任黨支部書記,紀兆劍任組織委員,紀經任宣傳委員。1943年黨支部改組,紀瑞芹任黨支部書記,紀兆鎮任組織委員,紀瑞鳳任宣傳委員。在新的黨支部帶領下,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發動青年參軍參戰,組織支前隊40餘人,隨軍參加了討伐趙保原戰鬥。1947年,全村有黨員30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46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紀兆芳、紀瑞芹、紀兆林、紀壽山、紀瑞豐、紀瑞功、紀瑞田、紀效文、紀效君、紀效遠。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為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8月,管委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複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有紀瑞殿、紀兆雲、紀瑞芳、紀兆林、紀瑞森、紀瑞臣、紀鳳山、紀瑞新、紀兆太、紀效芹、紀鳳春、紀瑞錫、紀效文、紀效君、紀效遠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紀效君當選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紀效遠當選村委會主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