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

鎖定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鳳凰山上,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 [2]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鳳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動工。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天,即告落成。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原建有三棟建築物,磚木結構,一棟(A棟)為辦公及科研用房,含變星儀圓頂室和太陽分光儀觀觀測暗室;另一棟(B棟)為職工宿舍,與A棟遙遙相對;還有一棟為宿舍及廚房,現已不存。20世紀50年代末建成一幢紅磚圓頂觀測室(C棟)。其中A棟、B棟為抗戰時期建築遺存,C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建,平面呈三角狀分佈。20世紀50年代後,又相繼建成了各類天文研究觀測室與觀測研究設施,包括國內外古天文及雲南民族天文展廳、天象廳、天文科普望遠鏡觀測樓、40米口徑大型射電望遠鏡、赤道式日晷廣場、地平式太陽曆廣場、隕石展廳、現代天文研究成果及航空航天展廳、多媒體講座報告廳等。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見證了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歷程,記載着一代天文學者在抗日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立足當下,放眼星空的情懷,也是雲南省天文事業的起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  [4] 
2019年10月,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
地理位置
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鳳凰山上
所處時代
1939年
佔地面積
約 35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719-5-20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由南京紫金山遷至昆明,繼續開展科研活動。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鳳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動工。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天,即告落成。 [2]  [5] 
20世紀50年代後,相繼建成了各類天文研究觀測室及觀測研究設施。 [2] 
2000年,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在昆明市組織的抗日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文物普查中發現。 [4] 
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官渡區文物管理所爭取上級資金協助天文台對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進行修繕。 [4] 
2023年2月28日,中科院雲南天文台“數字化鳳凰山天文台歷史建築陳列館”正式上線,公眾可通過線上參觀的方式瞭解神秘的雲南天文台相關歷史。 [3]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建築格局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2張)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佔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原建有三棟建築物,磚木結構,一棟(A棟)為辦公及科研用房,含變星儀圓頂室和太陽分光儀觀觀測暗室;另一棟(B棟)為職工宿舍,與A棟遙遙相對;還有一棟為宿舍及廚房,現已不存。20世紀50年代末建成一幢紅磚圓頂觀測室(C棟)。其中A棟、B棟為抗戰時期建築遺存,C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建,平面呈三角狀分佈。20世紀50年代後,又相繼建成了各類天文研究觀測室與觀測研究設施,包括國內外古天文及雲南民族天文展廳、天象廳、天文科普望遠鏡觀測樓、40米口徑大型射電望遠鏡、赤道式日晷廣場、地平式太陽曆廣場、隕石展廳、現代天文研究成果及航空航天展廳、多媒體講座報告廳等。 [4-5]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主要建築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觀測室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觀測室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的三棟建築物均由餘青松親自設計,磚木結構,瓦屋面為中國傳統筒板瓦,四面坡頂。辦公及科研用房建在北面,右側第二間是太陽分光儀觀測室,牆上還留有觀測用的孔洞,二樓能看到當年的變星儀圓頂室。職工宿舍共9間。1956年,建起一棟紅磚圓頂觀測室。築牆、圓頂和安裝玻璃窗所用的水泥、鐵皮都從國外進口,屋頂的瓦當也是專門定製的,中間是五角星,周圍有“天文研究所”五個字。 [5-6]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文物價值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老照片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老照片(3張)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見證了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歷程,記載着一代天文學者在抗日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立足當下,放眼星空的動人情懷,也是雲南省天文事業的起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  [4]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旅遊信息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地理位置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鳳凰山上。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交通信息

自駕:自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路程約11.3千米,用時約2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