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鳳凰山古建築羣

鎖定
鳳凰山古建築羣,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鳳凰山, [1] 
鳳凰山古建築羣與三峽大壩正對,區位優勢獨特,佔地500餘畝。因三峽工程興建,集中搬遷復建有秭歸境內的24處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包括屈原祠、江瀆廟、水府廟、紫光閣、王氏宗祠、杜氏宗祠、鄭書祥民居、鄭啓光民居、鄭韶年民居、劉正林民居、鄭萬琅民居、三老爺民居、彭樹元民居、 鄧永清民居、遊縣長民居、鄭萬瞻民居、屈原故里牌坊、惠濟橋、江瀆橋、屈子橋、千善橋、新灘古井、迎和門、景賢門。 [1] 
2006年5月25日,鳳凰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鳳凰山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坪鎮鳳凰山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500 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667-3-37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鳳凰山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1990年,因興建三峽大壩,屈原祠等古建築被遷建於茅坪鳳凰山,納入鳳凰山古建築羣。 [3] 
2018年,秭歸縣人民政府開展鳳凰山古建築羣消防報警、滅火系統工程。 [2] 

鳳凰山古建築羣建築格局

鳳凰山古建築羣與三峽大壩正對,區位優勢獨特,佔地500餘畝。因三峽工程興建,集中搬遷復建有秭歸境內的24處獨具特色的古代建築,包括屈原祠、江瀆廟、水府廟、紫光閣、王氏宗祠、杜氏宗祠、鄭書祥民居、鄭啓光民居、鄭韶年民居、劉正林民居、鄭萬琅民居、三老爺民居、彭樹元民居、 鄧永清民居、遊縣長民居、鄭萬瞻民居、屈原故里牌坊、惠濟橋、江瀆橋、屈子橋、千善橋、新灘古井、迎和門、景賢門。 [1] 

鳳凰山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鳳凰山古建築羣屈原祠

屈原祠為歸州刺史王茂元於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始建。宋元豐三年(1080年),宋神宗尊封屈原為“清烈公”,將屈原祠修繕後更名為“清烈公 祠”。元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8年)知州王禿哥不花,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知州密兒呵瑪相繼重修。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 年)知州王景陽,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學政淩如焕,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知州王沛膏,嘉慶二十五 年 (公 元 1820 年 )知州李忻等又多次維修 。1976年7月因修建葛洲壩工程而搬遷到歸州向家坪。2006年因三峽工程修建水位上漲又搬遷到茅坪鎮鳳凰山。新建屈原祠坐西北向東南,平面採用三峽一帶常見的中軸線對稱佈局。它依山就勢,逐級抬高,依縱深軸線方向為多重台地,依次佈置有山門、前 殿、後殿等祭祀主體建築,兩側則配以廂房、碑廊、陳列室和配殿等輔助性展陳建築。表現出濃郁的山地建築特徵,氣勢恢宏,引人注目。建築面積為5800平方米,佔地面積19402平方米。建築的立面、側立面高低錯落有致,層次感較強;色彩搭配協調統一,質樸簡潔,以灰、白、紅為主;封火山牆種類各一,牆頭裝飾圖案和紋飾豐富;材質多選用三峽一帶常用的青石、灰瓦和木頭等。儘可能保留原有的歷史信息。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江瀆廟

江瀆廟原址位於新灘鎮桂林村,又名楊泗廟。建築坐西朝東。該建築始建於北宋,屢毀屢建,現存為清代建築。平面佈局呈四合院式,門廳前有一個小院,另有正廳、廂 房、偏房和天井,廂房設有樓,廂房外有廊橋。通面闊三間21.9米,通進深39.2米,佔地面積858平 方米。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次間為穿鬥式。梁之造型為月梁形式,梁之間用雕飾有如意雲紋的駝峯連接。建築內裝修精美,雀縮檐、廊軒、卷草吊掛楣子以及格扇門、欄杆雕花等裝飾構件都非常講究,不拘一格,有“暗八 仙 ”“ 金 瓜 柱 ”“ 五 蝠 捧 壽 宮。建築坐西南向東北。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兩進四合院式佈局,有前、中、後殿及偏殿。通面闊三間12.51米,通進深24.92米,佔地面積312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前、中 殿抬梁式構架,後殿全磚牆砌築。前殿明間設“八”字形屏門狀門廳,五花屏風貓拱背式山牆,中、後殿為“人”字形山 牆。廂房面闊兩間11.3米,進深一間4.25米。牆壁嵌石碑8通。前殿西南角腳基石南壁有題刻,記乾隆二十一年(1756)幾位信士捐修基石事。 [1] 

鳳凰山古建築羣紫光閣

紫光閣原址位於泄灘鄉陳家灣村。建築坐西朝東。平面為橫向矩形,為單體兩層全磚結構 ,單檐硬山灰瓦頂 ,“人”字形山牆。為磚木混合結構,木構架採用架樑式,硬山擱檁;外牆為青磚陡砌清水牆,山牆上砌築有牆帽;外牆四壁砌腰檐一週;窗洞形式特殊,有西式建築風格,做工較為精緻。其山牆和檐牆均為青片磚空鬥砌築,空鬥中以碎磚灰漿灌砌。前、後檐牆為封護檐,山牆出墀頭。檻牆有三甕六卧、九甓六卧砌法。內牆粉刷以黃土砂漿打底,外罩白灰砂漿抹面軋光,外牆均為清水牆面。 [1] 

鳳凰山古建築羣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原址位於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築坐西向東。平面是長方形,佈局為四合院式,前低後高。以廳堂、中堂、天井和 後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通面闊三間 15.1米 ,通進深 22.4 米,佔地面積約338平方米。建築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樑架為穿鬥式和抬梁式相結合支撐屋蓋,裝鬥牆砌體,幹擺灰瓦頂的硬山兩層樓閣式建築。祠內存石碑7通。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杜氏宗祠

杜氏宗祠原址位於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築坐南向北。平面是長方形,佈局為四合院式,以廳堂、天井和堂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通面闊13.3米,通進深17.75米,佔地面積236.1平方米。建築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主體樑架為磚牆承重,整個院落佈局整齊,高低錯落有致。尤其特別的是主立面處理成一座六柱七樓式的牌坊,這種做法很特別,具有鮮明的個性。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鄭書祥民居

鄭書祥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南向北。平面近長方形,四合院式佈局,有門廳、廂房和正屋。通面闊三間12.7米,通進深16.3米,佔地面積207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構架。分上、下兩 層,上層內廊巡迴相通,下層門廳後壁及廂房、正屋前壁為木板牆。木構件有大量鏤空雕刻,內容多為人物故事、卷草花卉。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鄭啓光民居

鄭啓光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南向北。平面呈長方形,四合院式佈局,由前廳、天井、後堂、廂房及配房組成,五花封火山牆,硬山式。面 闊13.45米,進深17.85米,佔地面積258.4平方米。該老屋在三峽湖北境內,無論在建築規模,結構形式、雕刻及彩畫藝術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最有特點是前廳結構與排水形式在古代民居中少有。該建築保存較為完好,設計巧妙,製作精細,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鄭韶年民居

鄭韶年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兩進四合院式佈局。有前廳、堂屋和左、右廂房等單元組成。通面闊三間16.46米,通進深21.8米,佔地面積358.8平方米。單檐硬山頂,小青瓦屋面,除前廳明間為抬梁式構架、廂房各一間為磚牆承重外均為穿鬥式構架。門廳設雙柱單間單樓牌坊式門,五花封火山牆。 [1] 

鳳凰山古建築羣劉正林民居

劉正林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西向東。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有門樓、正屋組成。正屋面闊三間15.34米,進深三間7.66米,佔地面積118平方米。正屋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不設柱子和樑架,檁枋直接放在牆體之上,由牆體承重,空鬥磚牆砌體,兩山面作封火山牆,幹擺灰瓦頂的硬山兩層樓閣式建築,門樓前坡檁條直接搭放山牆,後坡由柱子和樑架支撐。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鄭萬琅民居

鄭萬琅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南向北。平面為長方形,四合院式佈局,有前廳、正屋和廂房構成。前廳面闊三間13米,進深一間5.4米,分上下兩層,抬梁式構架,仿木結構牌樓式門、窗,正屋面闊三間13米,進深三間6.75米,佔地面積約220平方米。建築沿坡地逐漸升高,為磚木混合結構。廳屋三開間,為兩層,一明兩暗佈置。天井兩側廂房各一間,均為兩層。過天井再登7級踏跺可進入堂屋,堂屋三開間,同樣是一明兩暗佈置。明間一層通高,次間帶樓層。 [1] 

鳳凰山古建築羣三老爺民居

三老爺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西向東。平面呈橫長方形,前院後屋左右並列佈置。周圍圍牆封閉。東屋面闊三間9.2米,進深三間6.64米;西屋面闊三間 12.68米 ,進深三間6.64米,佔地面積305平方米。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穿鬥式構架,五花封火山牆。主體建築主次分明。正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一明兩暗。因地形限制,與正屋相對處不建廳屋,而是一披檐過廊,與大門相通並與東西廂房連為一體,均為兩層,其樓層三面對天井開敞,作欄杆,形成 跑馬轉角廊。民居門樓構架是穿 鬥與硬山擱檁結合。九檁,只在門內用一柱,巧妙地利用牆體承檁、梁:其門外出檐,兩端插入大門兩端山牆裏。三老爺民居外觀高低錯落,簡樸秀麗,地方材料質感強烈。風火牆造型也極自然,正屋金字頭風火山牆,廊屋與東西廂房北面公用一字頭風火牆,門樓則用三山封火山牆。

鳳凰山古建築羣彭樹元民居原址

彭樹元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西朝東。由兩組建築並行排列,各單體建築間高差較小:一組是門樓、廚房、側院,平面不規則;另一組是主要院落,為廳屋、廂房、天井、正屋,平面似正方形。門樓面闊一間3.6米,進深1.8米,墀頭前伸1米,正屋面闊三間7.8米,進深三間6米,全磚結構。主要院落前廳、正屋均面闊三間14.6米,進深三間6米,抬梁式構架。佔地面積225平方米。民居在平面佈局上採用了主軸線和側加院落的格局,佈局靈活自由不呆板。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鄧永清民居

鄧永清民居原址位於郭家壩鎮卜莊河村三組。建築坐南朝北。該建築為磚結構建築,一進院落,大門開在建築的側面。有前廳、天井和堂屋。室內有木樓,並設有高窗。檁、枋、樓枋均擱在山牆之上,做法講究。正屋的六扇六抹頭格扇門均保存完好,雕刻很精緻。山牆為人字式山牆,天井用條石壘砌。佔地面積258.66平方米。

鳳凰山古建築羣遊縣長民居

遊縣長民居原址位於秭歸縣屈原鎮龍馬溪村。建築坐南朝北。總平面為長方形,四合院式佈局,有門廳、正房和廂房。門廳、正房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一間 5.2米 、二間9米 。 佔地面積223平方米。單檐硬山灰瓦頂,門廳抬梁式構架,正屋直接由磚牆承重,上層設閣樓。廳屋三間開間,為兩層,一明兩暗佈置。天井兩側廂房各一間,均為兩層。過天井再上半2級踏跺可進入堂屋,堂屋三開間,同樣是一明兩暗佈置。明間一層通高,次間帶樓層。正門與前檐牆有一定的角度,不在一個平面上,也就是當地俗稱的“歪門”。 [1] 

鳳凰山古建築羣鄭萬瞻民居

鄭萬瞻民居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建築坐北朝南。原為三路兩進四合院式佈局,通面闊35.1米,通進深37.7米,各有門廳、前堂、正屋和廂房。現僅存中路第一進四合院保存較好。門 廳、前堂均面闊三間12.2米,分別進深 6.3米 、7.83米 ,佔地面積254平方米。該四合院以廳堂、天 井和堂屋為中軸,兩邊輔以廂房。建築結構以磚木混合為主,主體樑架多為穿鬥式,整個院落佈局整齊,高低錯落有致,木雕精美。 [1] 

鳳凰山古建築羣屈原故里牌樓

屈原故里牌樓原址位於歸州鎮古城東城門外300米處的洗馬橋。牌樓坐南朝北。為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木構牌坊。高約7米,面闊5.2米 ,明間2.7米 ,次間1.25米。花崗岩基石,明間方柱,邊長0.32米,次間圓柱,徑0.28米,柱前後有抱鼓石。灰筒瓦屋面。主樓嵌郭沫若書“屈原故里”匾。樓側有碑2通,規格一致。刻於光緒十二年(1886)。青石質 。螭首,寬 1.01米 ,高0.56米,厚0.24米;碑身高1.9米,寬0.9米,厚0.2米;方座埋於地下。楷書“楚大夫屈原故里”和 “漢昭君王嬙故里”,落款“大清光緒十二年正月吉日立”。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惠濟橋

惠濟橋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該橋為單孔拱券結構石橋,為花崗岩石砌築。拱券尖券項形式,券石縱聯砌置,券臉一券一伏,有石欄杆圍護。橋身正面嵌有陰刻“惠濟橋”三字的石板。橋面長約7米,橋面寬2.74米,橋高約4米,矢高1.55米,橋跨度約2.7米。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江瀆橋

江瀆橋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為單孔石拱橋,花崗岩石砌築。拱券為半圓拱形式,一券一伏,券石縱聯砌置。橋身北面拱券正中嵌有“江瀆橋”的石匾。橋面長6.5米,寬2.62米,高3.58米,矢高1.98米,橋跨度3.96米。佔地面積約20平方米。

鳳凰山古建築羣屈子橋

屈子橋原址位於屈原鎮。為單孔石拱橋結構,橋長13.3米, 寬3.6米,孔跨6.7米。券石縱聯砌置,單券單伏,一側券臉石楷書 “屈子橋”。是三峽地區古橋中唯一以屈原名字命名的橋樑。 [1] 

鳳凰山古建築羣千善橋

千善橋原址位於屈原鎮龍馬溪村二組、長江南岸的古驛道上。為單孔拱券結構石橋,花崗岩石砌築。東西向構築。拱券為半圓拱形式,券石縱聯砌置,券臉一券一伏,橋身正面嵌有石匾,上刻“千善橋”三字,其上的小字為“光緒貳拾柒年春月 立”。橋面長6.6米,橋面寬2.7米,橋高5.3米,矢高1.7米,橋跨度3.4米。該橋精緻、小巧,做工講究,橋體保存完好,在當地的古橋中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涼亭的設立,本區域內在其他古橋樑中很少見過。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新灘井

新灘井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二組。該水井的構造形式與一般的水井不一樣,它不是豎穴式的,而是平行箱式。外部用本地產青石圍合壘砌,平面寬2.3米、深2.4米、高2.6米,有兩個泉眼流水,蓄水深0.7米,蓄水容積1.8立方米。 [1] 

鳳凰山古建築羣迎和門

迎和門原址位於歸州鎮建設街東端。城門洞為拱券結構,條磚發券,三券三伏。金剛牆為砂岩石砌築,券磚縱列砌置。單檐歇山城樓。門外的匾額上陰刻“迎和門”三字,城門洞寬3.1米,深6.4米,高6.35米,城台寬15米,城磚42×13×10釐米。城門洞內側左右各置登城馬道一處。 [1] 

鳳凰山古建築羣景賢門

景賢門原址位於歸州鎮解放街南端。城門洞為拱券結構,條磚發券,三券三伏。金剛牆為大塊紅砂岩石砌築,券磚縱列砌置。重檐歇山城樓。門外的匾額上陰刻“景賢門”三字,城門洞寬3.58米,高約6米,深9米,城台寬17米,城磚37×17×8釐米,其上有“嘉慶九年”及“歸州”等字。 [1] 

鳳凰山古建築羣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鳳凰山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鳳凰山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鳳凰山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鳳凰山古建築羣位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茅坪鎮鳳凰山。 [1] 

鳳凰山古建築羣交通指引

自駕:自秭歸縣人民政府出發,路程約1.5千米,約5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