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鳧源村

鎖定
鳧源村地處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城東南部50多公里,山多田少,信息閉塞,交通極為不便。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845元,全村貧困户74户,206人,低收入户194户,608人,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1%,農民生活普遍困難,村級債務近5萬元。2003年11月,鳧源村被列為黃山市重點貧困村,2006年又被縣政府確定為整村推進重點村。
中文名
鳧源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
人口數量
608人

鳧源村行政區劃

經過近三年各級黨委、政府和市縣兩級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全村廣大幹羣艱苦奮鬥,現在的鳧源村呈現出了一個新的面貌。新建了一條全長17公里,路基寬6.5米,路面寬4.5米的通村主幹道,改變了原來全村僅有一條與外聯繫的羊腸小道; 全村282户,户户用上了自來水,90%户接上了有線電視,180户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有摩托近200部;村內鋪設了水泥路,建起了垃圾池,對穿村而過的河道進行了清淤,以前垃圾滿地、污水橫流的髒亂現象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文明衞生的新環境;創辦了鳧源有機茶葉加工廠和木竹加工廠,村級負債由5萬元化減到不足1萬元;800畝得到改造的茶園,已經成為鳧源村人脱貧致富的支柱產業,2005年全村茶葉人均增收260元。今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3200元。昔日的貧困村,如今變成黃山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鳧源村兩委緊緊抓住第一要務。在圍繞農民增收,做強“山”文章上下功夫。鳧源村茶葉具有很好的高山、生態優勢,由於面積小,產量低,加工粗糙,畝均效益低,為使茶葉的資源優勢變為市場優勢,鳧源村積極引導羣眾在調整品種結構,擴大茶葉生產,提高製作技術上下功夫。2004年,村裏拿出1萬元從浙江購進優質茶苗10萬株,發放給貧困農户;建立了優質良種茶苗繁育基地,到2005年已發展新茶園220畝,改造老茶園420畝;組織了村民前往休寧縣流口鎮學習“得雨活茶”製作技術,並依託鳧綠公司,創辦了鳧源茶葉加工廠;2005年僅茶葉一項人均增收260元。現在鳧源村有茶廠兩家,農民賣茶不再難,且價格較高,帶動了農民增收。

鳧源村資源

毛竹是鳧源村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發展毛竹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村兩委將毛竹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積極爭取項目實施。2004年毛竹墾複面積400餘畝,新栽毛竹100畝;2005年,又墾複毛竹500餘畝,新栽毛竹200畝,每年還進行春冬兩季禁筍。現在,每根毛竹比2004年增加2-3元。
在做好主導產業的同時,鳧源村還實施了草原項目,種草面積近1000畝;組織村民學習養羊技術,拿出資金近萬元,幫助3户農户發展山羊養殖;推廣了中藥材種植、蛇類養殖、菊花種植、水稻拋秧、油茶免耕等技術,湧現了大批依託資源謀發展,依託科技抓生產,勇闖市場求致富的專業農户。
鳧源村
鳧源村(15張)
要想富,先修路。制約鳧源村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問題,就是通村主幹道問題。開通喬山至鳧源村至鳧峯鄉政府的公路,成為鳧源村羣眾幾代人迫切的願望。在市、縣、鄉的鼎力支持下,總投資850萬元,全長17公里,路基6.5米寬,路面4.5米寬的四級通村主幹道,已於2005年10月底全線開通, 終於讓鳧源村人這一夙願變成了現實,圓了幾代人的夢想,鳧源村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路通後,電信部門投入30萬元,對鳧源村電話進行了擴容,裝機容量300門。扶貧辦安排了整村推進扶貧資金22萬元,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村兩委多方籌措配套資金,建起了村兩委綜合辦公樓,建設了標準化的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醫療室,添置了辦公設備。改造了村自來水,讓村民喝上乾淨衞生自來水。修通了兩條到組道路,修建了灌溉水渠2公里,新建了沼氣池25口。
鳧源村既是整村推進重點村,又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從貧困村到示範村,是一個質的提升,村兩委不等不靠,積極發揮羣眾的主體作用,引導村民自覺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發放了致農户一封信,召開了新農村建設動員大會、户長會,羣眾參與整村推進和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在市建委等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邀請了市規劃設計院對鳧源村村莊建設進行了規劃。目前,鳧源村已編制了全村經濟發展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公益事業建設規劃。開展了村內綠化、亮化、硬化工程建設。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農村建設熱潮正在鳧源村逢勃興起。鳧源村正朝向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 [1] 

鳧源村村務活動

鳧源村新農村建設

鳧源村作為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8年必須達標,到目前為止,進度很慢,離達標要求較遠。為確保達標,必須對照十有標準,抓緊時間、大幹快乾。經鄉黨政聯席會議研究,現將鳧源村近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楓亭組:
1、楓亭廊橋建設:7月底前必須完成,主要工作有:頂部蓋瓦,橋面改造,木亭油漆,橋兩邊填平改造,水口林周邊整治(清理石頭,砂石鋪平,靠河建水泥護欄);
2、楓亭農民新村:7月底必須啓動新村建設,主要任務有:與胡入社協調土地徵收,完成新村場地規劃,埋設排水管;
3、垃圾地建設:8月底前完成建3個垃圾池,聘請一名保潔員;
4、河道清理:9月底前完成清理河道垃圾、爛樹枝。
二、查坑組:
1、道路硬化:硬化尚未硬化的村內道路;
2、河道清理:清理河道垃圾、、爛樹枝;
3、垃圾池:建3個垃圾池,聘請一名保潔員。
三、查源組:
1、村內道路硬化:硬化尚未硬化的村內道路;
2、河道整治:清理河道垃圾、枯爛樹枝;
3、喬—鳧公路5號橋處水毀:恢復被沖毀的護岸,9月底完成;
4、垃圾池建設:建3個垃圾池,聘請保潔員一名。
四、村委會所在地:
1、村委會文化活動室建設:建一間4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閲覽室,平房,9月底前完成;
2、環境整治:清理村內亂堆亂放的柴火、木料,村委會對面填土、綠化,10月底前完成。
五、其他各組:
1、河道整治:河道內垃圾及枯爛樹枝,9月底前完成;
2、道路硬化:八房組部分道路硬化,9月底前完成;
3、環境整治:八房組亂搭亂建、豬欄、宅棚拆除,8月底前完成;
4、垃圾池:幹丘組建垃圾池2個,八房組建垃圾池4個,溪頭組建垃圾池3個,八房組聘請保潔員一名,8月底前完成。 [2] 

鳧源村扶貧開發

2003年10月鳧源村被市委、市政府列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在市縣領導及市建委、市郵政局的對口幫扶下,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鳧源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民增收成效顯著,社會文化事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07年底,全村電視入户率達94.8%,電話入户率80.3%,自來水入户率100%,參加合作醫療人數佔總人口的95%。全村外出務工286人,實現務工收入256萬元。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686元,比2006年高出12.7個百分點,預計2008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5400餘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7萬餘元,為鳧源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發揮資源優勢,調優、調強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結合村情,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狠抓茶葉和毛竹生產,大力發展養殖業。茶葉、毛竹是我村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在扶貧項目的帶動下,鳧源村每年先後購進茶苗10萬株補給困難羣眾。幾年來,茶園低改400畝,新增茶園600畝。毛竹墾複2000畝,新造毛竹林近1000畝。隨着茶葉和毛竹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展,村民每年僅來自茶、竹人均增收600元以上,此外通過積極開展縣、鄉、村三級科普和實用技術培訓,全村每年組織富餘勞動力參加縣“陽光工程”勞動技能培訓後輸往江、浙、滬等沿海發達地區務工。今年上半年,全村勞務輸出286人,創勞務經濟140萬元以上,勞務經濟成為農民收入又一項主要來源。 [3] 
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
鳧源村經濟落後,主要原因在於鳧源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村民生產、生活成本較高,幾年來,在扶貧項目的帶動下,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一是修通了喬—鳧公路,結束了“斷頭路”的歷史,打破了封鎖全村發展的瓶頸,圓了幾代人的通路夢。喬—鳧公路全長17公里,總投資850萬元。將原有的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大道,為鳧源村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二是修建了村兩委辦公大樓,在市幫扶單位大力支持下,籌措9萬元,建起村兩委辦公大樓,添置了辦公設備,建立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村務公開欄、醫療室,提高了村兩委工作效率,方便羣眾辦事;
三是對鳧源村程控電話進行擴容改造。該村原有電話70多門,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改造後電話總容量260門,基本達到了户均一門的標準,另外鳧源村移動基站也建設完成,結束了鳧源村全村無移動通訊的歷史;
四是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全面鋪設進村水泥路,實現道路硬化到户的標準。三年來,累計組織村民義務出工10000多個,義務整修道路10餘公里,節約資金20餘萬元;
五是積極籌措資金,對全村範圍內的小水利設施,橋涵予以全面整修,通過實施飲水工程,全面解決了七個村民組飲水難問題,此外,我村還將村委會門前的垃圾場整理成村民活動場地。整修了村小學教室,清理了村委會所在地河道,修建了10餘座垃圾池。並建立了有效的基礎設施管理制度。 [3] 
三是加大對特困人羣幫扶,促進社會協調發展。
針對鳧源村特困人羣較多的現實,三年來已將40户,49人納入低保範圍,做到應保盡保,月標準達到45元,分散供養五保户5户,每人每年1700元,市縣民政及相關部門每年救助資金近萬元,糧食2000餘斤,衣被200餘牀(件)。通過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市聯繫點單位幫扶,使全村貧困兒童都能上得起學,目前得到救助的貧困學生20人。對患大病户,發動本村幹部羣眾積極捐款、捐物。通過各種救助方式,保證了全村困難户的生活安定,同時營造了助人為樂的良好氛圍。
四是創辦村級加工企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一是利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創辦了鳧源茶葉加工廠,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00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茶葉加工企業一家,該企業已完成投資200萬元。現已建成茶廠2座,解決了村民賣茶難的問題,且鮮葉收購價格年年攀升;二是盤活了村辦林場,村林場杉木現已進入收益期,2008年增加集體收入4.7萬元。
三、新農村建設錦上添花
通過幾年來扶貧工作開展,鳧源村取得了較快發展。在市、縣幫扶單位關心支持下,2006年被列為全市“抓百村、促千村”的示範村之一。三年來,按照新農村建設達標要求,全力抓好各項工作:
一是成立強有力的領導組。成立了由鄉主要領導為組長,包村領導為副組長,農業、林業、水利、民政、土地、司法、廣播、電信等部門組成的鳧峯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領導組,鄉單獨設立辦公室,指定專人辦公,同時建立鄉村兩級幹部聯繫村民組制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