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鳧山羲皇廟遺址

鎖定
鳧山羲皇廟遺址,亦稱伏羲女媧廟、人祖廟,俗稱爺孃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郭裏鎮廟東村,佔地3萬多平方米。 [2-3] 
鳧山羲皇廟遺址,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已有記載,宋時形成規模宏大、佈局嚴謹的古建築羣體,是山東省內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一處祭祀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建築遺址。 [2-3]  鳧山羲皇廟遺址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載着厚重的文化藝術信息和歷史記憶,成為社會發展重要的歷史見證,對研究古代書法技藝、雕刻藝術,特別是對研究歷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和借鑑價值。 [7] 
2019年10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鳧山羲皇廟遺址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郭裏鎮廟東村境內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約 3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073-1-07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鳧山羲皇廟遺址歷史沿革

鳧山羲皇廟,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已有記載,宋時形成規模宏大、佈局嚴謹的古建築羣體。 [2]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
後唐長興二年(931年),鳧山羲皇廟重修時已具有相當規模,後經宋、元、明、清多次維修,形成東、中、西三路,殿、廡、閣、樓百餘間,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築羣。 [3]  [9] 
民國十八年(1929年),鳧山羲皇廟遺址被軍閥梁冠英部焚燬,原址剩下5根5米多高的8稜石柱、5座龜馱石碑等。 [3]  [5]  [10]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
“大躍進”時,鳧山羲皇廟遺址被拆除了包括梳洗樓在內的磚木結構的建築物,木料和磚運去煉了鋼鐵。20世紀60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所有建築,並伐倒了所有樹株(包括兩株老樹)運到郭裏集村東建了一片房子。 [6]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
2006年12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遺址得到有效保護。 [4] 

鳧山羲皇廟遺址遺址特點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約140米,南北長約160米,總佔地面積約22400平方米。建築羣以外圍牆為界,分為內、外兩部分,外圍牆外的遺蹟有照壁、午朝門,6座碑(碑趺)等組成。外圍牆內自西向東分為5組相對封閉的建築組羣。其中西一組建築羣,平面呈長方形,由上洞廟、下洞廟、卧佛殿等5座建築及羲皇門等3座門樓等組成;西三建築組羣為獨立的院落,平面呈長方形,以玉皇殿為界,由山門、呂公洞、玉皇殿、玉極樓等建築組成;西四組建築組羣平面形狀不甚規整,南北狹長,由海瑞廟、包公祠、閻王殿、三清殿、大佛閣等8處建築組成;西五路建築羣,位於最東端,平面形狀近長方形,由尼姑廟、風婆婆殿、土地廟、華佗廟、鼓樓、王母殿等建築及杏祥碑。西二路建築羣規模最大,佈局清晰,平面呈南北狹長長方形,由朝王殿、鐘樓、鼓樓、人祖殿、火神廟、學堂、三聖殿、耳殿、磨房、坡西、團圓宮等建築組成。其間,有明萬曆“創建三聖殿碑記”碑刻及贔屓碑座。現存石碑石刻較好者有明萬曆四十五年《重修伏羲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明萬曆四十七年《創建三聖殿記》碑、清順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六年《玊上宮殿通宇碑》等4通碑刻。另有6根元代盤龍石柱,分別收藏於山東省石刻藝術館、濟寧東大寺和鄒城博物館內,高浮雕, 雲氣間有雷公、雲母等神話故事, 中有題記:“刻於元大德九年……”。 [4]  [11] 

鳧山羲皇廟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
鳧山羲皇廟遺址痕跡還隱約可見,由南向北,前面兩個立着的碑,一個是明武宗、穆宗、憲宗朝稍後的;一個是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的。碑較高,字跡模糊。再向北,是一座方碑,碑的北側行草書一首七言詩,落款是“虛昌道人”,所謂的“虛倡道人”,據説是呂洞賓,但是還無法考證出來。南側是小字的碑文,落款為“雙口道人”,與“虛昌道人”互應互解。 [6]  [11] 
羲皇廟碑刻
據記載,從唐朝至清代,鳧山羲皇廟遺址共遺存碑碣300餘塊,最早的有後唐明宗長興二年(931年)重修碑,矗立原址的有明萬曆四十五年《綱紀碑》、明萬曆四十七年《三聖碑》、清順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 [7]  [11] 
鳧山羲皇廟遺址綱紀碑 鳧山羲皇廟遺址綱紀碑
《綱紀碑》又叫《重修羲皇獻殿記因序歷代帝王紀碑》。贔屓馱架,高9米,寬1.46米,厚0.4米,因鐫刻中國曆代帝王即皇統大綱本紀,所以碑額名曰“綱紀”,“山西按察司副使”鄒人潘榛篆額,進士第鄒縣知縣、河北束鹿人李鳳翔撰寫碑文,立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全文約2950字。歷數盤古、三皇五帝,尤推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從夏代帝王紀曆開始,一直截至當世明朝萬曆,共計載刻正統十三朝234名帝王年號及其在位時間,另附春秋、戰國、王莽新朝、五胡歸魏及遼、金之主。《綱紀碑》現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社會歷史沿革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 [7]  [10]  [11] 
鳧山羲皇廟遺址創建三聖殿記碑 鳧山羲皇廟遺址創建三聖殿記碑
《創建三聖殿記碑》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立,高2.4米,寬1.1米,厚0.4米,弧型碑頂,立於人祖殿後,翰林院世襲五經博士復聖六十二代孫顏伯廉撰文,温而厲書,碑文為楷書。現保存完好。 [7]  [11] 
《創建王母閣殿杏祥碑》,清順治四年(1647年)歲次丁亥仲春立,立於王母列仙殿前,高 8米,寬1.4米,厚0.4米,碑頂為二龍戲珠石雕,碑體兩側雕有二龍戲珠圖案,贔屓馱架,如晦子題碑文,碑文為行草書,以贊山色秀美,稱頌西天王母之聖德。現保存完好。 [7]  [11] 
《玊上宮殿通宇碑》,又稱四稜方碑。位於玊極樓院內,玉皇殿後,清康熙丁未歲龍興年(1667年)立。此碑形體奇特,碑帽整體若傘蓋,上雕有蓮花,頂部託有一石球,宛若珍珠;碑座呈四方杯狀體,束腰雕有馬、羊、鹿、花等圖案;碑體為四稜方柱體,陽面為楷書玉極樓的碑文序,蓬萊山玄真洞正乙紫府雙口道人題撰;陰面為草書詩一首,字體遒勁有力,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詩末落有“虛昌道人親筆”,傳説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手跡。現保存完好。 [7]  [11] 

鳧山羲皇廟遺址歷史文化

鳧山
鳧山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西南部,南部與滕州市以山脊為界。因山形如鳧飛,故名鳧山,又名八卦山。鳧山主峯海拔233米,面積約為9.2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據當地傳説,伏羲和女媧曾在此生兒育女,繁衍人類,山腳下有鳧山羲皇廟遺址。《詩經·魯頌·閟宮》記載:“保有鳧、嶧。”鳧即鳧山。 [3]  [8] 
伏羲、女媧
古籍記載下的伏羲傳説,多是創八卦、結網罟、定姓氏等事蹟,而在鳧山一帶,流傳着的則是伏羲與女媧繁衍人類的傳説。早在遠古洪荒時代,天塌地陷,洪水氾濫,世上一片汪洋,人們都在災難中死去,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倆。為了繁衍人類,盤古命其兄妹結為夫妻,不過二人都不同意。後來,盤古想了個占卜的辦法,讓伏羲女媧各自站在東鳧山、西鳧山的山頭上,每人持一扇石磨,從山上往下滾,如果兩扇石磨滾到了一起,伏羲女媧就要擔起繁衍人類的任務。初始,一個向東滾、一個向西滾的兩扇石磨看不出任何能夠滾到一起的跡象,然而滾到山腳時,兩扇石磨卻像吸鐵石的正負兩極一樣相互吸引,在兩山之間窪地處結合在了一起。伏羲女媧見此情境,不敢違反上天的旨意,無可奈何之下結為夫婦,生了許多兒女,成為人類的祖先。當地有民謠説:“東鳧山、西鳧山,天連水來水連天,多暫哭到洪水乾,洪水乾了立人煙。” [3]  [8] 
祭拜活動
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廟會,於當日鳧山羲皇廟遺址上,還原上古祭儀,以此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 [3]  [5] 
碑文詩詞
虛昌道人讚美鳧山羲皇廟一帶景緻所寫的一首詩,刻在鳧山羲皇廟玉上宮殿通宇碑上面。
鳥幾山頭不計年,鴻蒙未分始佔先,
古松不老千載秀,萬竹叢生月滿川。
西畔鶴軒轉清幽,西望晴光景色鮮,
且看山色旅遊況,免教花落惹新嫺。 [4]  [11] 

鳧山羲皇廟遺址研究價值

鳧山羲皇廟遺址是山東省內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一處祭祀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建築遺址,也是省內有着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一處代表性文化遺產。 [2] 
鳧山羲皇廟遺址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載着厚重的文化藝術信息和歷史記憶,成為社會發展重要的歷史見證,對研究古代書法技藝、雕刻藝術,特別是對研究歷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貴的文物參考價值和借鑑價值。 [7] 

鳧山羲皇廟遺址保護措施

1978年2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鄒城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6] 
2001年3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 [6] 
2006年12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鳧山羲皇廟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鳧山羲皇廟遺址旅遊信息

鳧山羲皇廟遺址地理位置

鳧山羲皇廟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郭裏鎮廟東村境內。

鳧山羲皇廟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鳧山羲皇廟遺址,路程約38.8千米,用時約55分鐘。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